梁志峰工信部 省政府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梁志峰:创新引领未来

2018-04-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长株潭地区近年的创新活力为世界瞩目.这片2.8万平方公里的三角地带,在区位优势等资源条件不很突出的情况下不断引领创新潮流,让人叹为观止.这么一个地处中部腹地的区

长株潭地区近年的创新活力为世界瞩目。这片2.8万平方公里的三角地带,在区位优势等资源条件不很突出的情况下不断引领创新潮流,让人叹为观止。这么一个地处中部腹地的区域何以焕发出这样的创新活力呢?

以时代走向和科学发展为基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当今时代是一个技术迅猛发展、创新引领潮流的时代,要不被时代所淘汰,必须坚持持续创新。当前,我国正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转型,原来那种依赖低成本和消耗资源的老路子再也走不通了。

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省委、省政府站在时代与湖南区位的历史交汇点上,提出了“一化三基”、“四化两型”、“三量齐升”等发展战略,都把建设“创新型湖南”作为重中之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包括《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等,从财税、金融、重大项目、人才培育、平台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随着“创新型湖南”战略的提出,创新型园区、创新型大学、创新型企业等发展战略纷纷推出和实施,在全省形成了一种崇尚创新、竞相创新的良好局面。

以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为主体,打造强大的创新群体。知识创新的主体在院校,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重大战略创新的主体在于院校与企业的协同。长株潭地区拥有高校60余所,省级以上科研机构1000余家,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培养了创新人才,孕育了创新成果,发挥着自主创新的“知识源”作用。

如天河系列计算机诞生于国防科大、超级稻诞生于湖南农科院、冶金材料诸多成果诞生于中南大学;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也不断转化为产能。

长株潭地区也是中部的老工业基地,区内的诸多大型企业勇于转型突破,逐步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子。如南车株洲所近10年来,每年的R&D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8%,成功搭建了以研究院为载体,以设计、制造、产品三大平台和质量管理体系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与高校院所利用优势互补,组建创新联盟,协同攻关,形成乘数效应,全面带动了长株潭的创新发展。

以创新人才和湖湘文化为支撑,铸就鲜明的创新文化。人才是创新的动力之源。近年来,湖南省和长株潭地区不遗余力培养和引进人才,随着“两个70%”、“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措施的相继推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等计划的实施,本土专业人才茁壮成长,一大批海内外高端人才纷纷来湘,他们在区域科技创新中挑起了大梁。

文化是创新的灵魂,湖湘文化为长株潭创新注入了敢于担当、坚韧不拔的精神营养。袁隆平83岁而不改其志、卢光琇女承父志、黄伯云20年磨一剑、南车株洲所三代人接力创新,无不体现着湖南人那种霸得蛮、舍得干的骡子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有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现象。

以体制改革和平台建设为保障,创造优良的创新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吸引创新要素集聚、创新项目落地、创新动力持续的保障。目前,长株潭三市拥有3个国家高新区、1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及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搭建了技术创新的大舞台。

各类园区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科技服务体系试点等,千方百计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如长沙高新区设立科技银行、天使基金、企业合作成长基金等,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实现了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该区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综合创新能力分别名列全国高新区第2、第6位。

长株潭现象不是一种偶然,它是体制、人才、环境、机遇等一系列要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是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一种体现。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转型发展,随着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推进,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长株潭自主创新还将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