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

2017-07-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陈独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不仅是一个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具备先进思想的领袖主干,还是当时著名的新文化运动领导报刊<新青年>的主编.而这本广为人知的名为<新青年>的杂志是在第2卷才改版名作<新青年>,在之前,他的名字叫做<青年杂志>.陈独秀青年杂志这本杂志可谓是陈独秀一手创办,陈独秀青年杂志之间具有如同历史一般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没有陈独秀就没有<青年杂志>,而没有<青年杂志>,也就没有新文化运动,或者说

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

陈独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不仅是一个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具备先进思想的领袖主干,还是当时著名的新文化运动领导报刊《新青年》的主编。而这本广为人知的名为《新青年》的杂志是在第2卷才改版名作《新青年》,在之前,他的名字叫做《青年杂志》。

陈独秀青年杂志

这本杂志可谓是陈独秀一手创办,陈独秀青年杂志之间具有如同历史一般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没有陈独秀就没有《青年杂志》,而没有《青年杂志》,也就没有新文化运动,或者说,这样一场对中国近代化意义远大的运动或许就会延期,没能这么早尽快到来。

陈独秀是在1915年的9月份在沪地创办了《青年杂志》,刊物为月刊,主编就是陈独秀先生。并且陈独秀于《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面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名作《敬告青年》。《敬告青年》一文的发表,可谓是对于《青年杂志》这本杂志而言具备纲领性意义的文章。陈独秀在文章中鼓励青年同志们追求自由、科学,崇尚进步、民主。

陈独秀青年杂志,率先在当时一片朦胧的中国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并翻译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此刊的创办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陈独秀与《青年杂志》(也就是后来的《新青年》)从此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上处于不可忽略的重要历史地位,并永载史册。

陈独秀著作人生的真义

人生的真义,陈独秀著作。陈独秀原名乾生,字仲甫,1879年出生在安徽怀宁县,他是我国著名是政治家、思想家。人生的真义是陈独秀在《新青年》中的一篇文稿,是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中第七十九篇文章。

陈独秀雕像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它宣传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要求实现平等自由;提倡民主,反对迷信和盲从,用科学知识来判断一切事物。新文化运动是由一些接受过西方文学的知识分子发起的,他们认为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所以在这期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人生的真义》,是一篇关于人生观的文章。对于人世在世到底为了什么,有一个深刻的阐述和结论。

在人生的真义,陈独秀对于当时的所见所闻明白了一些道理,并且举例了几条,其中有一条是这样说的:“人生在世,个人是生灭无常的,社会是真实存在的。”这句话说明了一个在活在这个世上,对于自己的生死是不知道,或长或短,但是这个社会却是真实存在的,它不是因为你消失而它也消失。

人生的真义,陈独秀还有一句是这样说的:“社会是个人集成的,除去个人,便没有社会;所以个人的意志和快乐,是应该尊重的。”社会是由一个一个人集合而成的,如果没有一个个人,那么也就没有社会了,所以每个人的快乐都是要被尊重的。

陈独秀的观点是什么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大伟人,陈独秀的观点是什么,主要在哪几个方面呢?早在40年的时候,他就曾表示错误观点的根本是在于对于民主政治真实价值的不理解,而是浅显地将之当成是为达目的的伪善与欺骗。实际上民主政治的真正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协调,真正地维护了普通百姓的利益与权利。

陈独秀油画相

陈独秀的观点是:唯一能够使大众真正实现民主的就只有大众自己掌握政权,如果不能实现大众的民主,就会造成斯大林式“无产阶级专制”的情况,他认为以整个大众为主体的民主相较于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民主而言,这是先进的、优秀的。

陈独秀还认为无产阶级的民主与资产阶级没有差别,都具有集会、言论等等自由以及权力;然而对于民主的内容,其包含议会制但不仅仅局限于议会制度,而苏俄衰落的最大因素就在于假借对于议会制的不满来排斥民主,这与民主的本质是背离的。

对于“独裁”这一点,陈独秀也有着自己清晰的认识,他将苏俄的独裁与法西斯独裁相连同,认为对于真正的无产阶级而言,根本就不存在“独裁”这种东西,任何独裁都与腐败残暴的官僚政治密不可分,所有的独裁都是一样的,没有轻重之分。

陈独秀还说对于制度的盲目反对没有意义,只有从根本上寻找缺陷,吸取教训,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进与完善。

陈独秀的最后15年如何

陈独秀,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人和中国中产党的创始人,他在我国的地位不可动摇。《新青年》就是陈独秀创办的一本杂志,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创办的,后来这本杂志成为了社会改革的土壤。

《陈独秀的最后15年》

《陈独秀的最后15年》讲述的是陈独秀逝世前的15年生活。一首诗是这样描写陈独秀的:“掀起红楼百丈潮,当年意气怒冲宵。暮年萧瑟殊难解,夜雨江津撼未消。”陈独秀这个人。自从1927年以后,他就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最孤独的伟人,他参加了五四运动,并成为了五四运动的领袖,新文化的支撑力量,他在毁誉的后半生中纵浪茫然。

《陈独秀的最后15年》这本书采用的是32开大小,全书一共311页,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陈独秀的最后15年》这本书的作者并非陈独秀本人,而是袁亚忠著作的书籍。袁亚忠,是湘潭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他发表了诸多学术论文等,也主持过国家级的课题,出版书籍共5本,其中就包括《陈独秀的最后15年》。

《陈独秀的最后15年》这本书有很大的特色和很多评论语。其中就有:五四运动,他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无论是成功的还是不成功的,都不能归到哪几个人中。这本书的另一评论是这样说的:道德应该是随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不是一层不变的;道德是要亲生去实践的,而不是只挂在口中的。

陈独秀与托洛茨基的交往

陈独秀与托洛茨基,两个国家的共产主义思想家与领袖,或许当年的陈独秀说什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戴眼镜的大胡子俄国人,会在他的后半辈子抹上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悲剧,甚至直到如今这层阴影都久久挥之不去。

托洛茨基照片

当年陈独秀提出“四大”的思想时,便说过当世只有列宁与托洛茨基二人集思想与革命于一体,但他在大革命中推行的是斯大林的路线主张,与托洛茨基并无任何关联,当然,让陈独秀没有意识到的是,26年起,苏共党内斯、托之间的斗争逐渐加剧,而对于中国的路线方针则是两方斗争的一个重要极为重要的焦点。

斯、托之间关于中国革命路线方针的观点完全对立,斯大林主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应当联合,促成统一战线;而托洛茨基的观点则带有左倾色彩,他预见到了蒋、汪的叛变,因此强烈主张中共必须立刻退出国民党。斯大林为了获得苏共党内斗争的胜利,坚决不肯承认在中国革命路线上所犯的错误,一再坚持完全正确,他将中国革命失利的原因全部摒弃到中共党人领导不利的原因上,显而易见,当时的总书记陈独秀抽当其冲地背了黑锅。

真是由于苏共党内的斗争愈演愈烈,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因此斯大林为了战胜托洛茨基不得不将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正是在大革命期间,托洛茨基的阴影已经深深地笼盖在了陈独秀身上,之后陈独秀在党内工作逐步走向深渊,惨遭停职直至开除党籍。

陈独秀得到了什么评价

如果要说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程,那么就不可能不说到陈独秀。那么陈独秀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大人物,后人对于陈独秀评价到底是怎样的呢?怎样正确评价陈独秀的一生呢?

陈独秀

一个史学界很热点话题是,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的右倾主义失败,从而就否定了他在历史上所作的一切,也间接否定了他的一生。有学者认为,这不能成为评价陈独秀的唯一标准,应该要全方面,客观的评价陈独秀。陈独秀的一生都是在跟随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的,所以他走的道路自然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一个错误而否定了他一生的贡献,当然也不能因为他所做的贡献,而磨灭了他的错误。我们要把陈独秀放到当时的条件下对其进行实事求是,全面的分析了解。

陈独秀评价中要给他的历史贡献给予肯定。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就是陈独秀,陈独秀是这场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为新文化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抨击旧思想、旧教育,开展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英雄。

陈独秀评价要给予全面性的分析和研究。陈独秀在五四运动时期,创办了《新青年》,这本杂志在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报刊,许许多多青年人为之受到影响。这本杂志更是改革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