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章太炎给女儿起名谈姓名个性化

2017-08-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清末民初名士章太炎(1869--1936),是位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他给自己的三个女儿起了用字十分生僻名字.二女儿叫章叕,和这个叕字相似,大女儿名字是4个乂,三女儿的名字是4个工.我的电脑打不出这样的字,权且以"4乂"."4又"."4工"替代吧.这样的名字是很张扬个性的,也彰显了章老先生的学识.老先生声言,谁要想娶他的女儿,前提条件就是要认识她们的名字.但是这样起名后果如何呢?据说不是很妙,三个女儿待字闺中,媒人怕不认字丢丑不敢登门,小伙们怕

清末民初名士章太炎(1869——1936),是位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他给自己的三个女儿起了用字十分生僻名字。二女儿叫章叕,和这个叕字相似,大女儿名字是4个乂,三女儿的名字是4个工。我的电脑打不出这样的字,权且以“4乂”、“4又”、“4工”替代吧。

这样的名字是很张扬个性的,也彰显了章老先生的学识。老先生声言,谁要想娶他的女儿,前提条件就是要认识她们的名字。但是这样起名后果如何呢?据说不是很妙,三个女儿待字闺中,媒人怕不认字丢丑不敢登门,小伙们怕露怯不敢来交往。整整地误了女儿们的姻缘,老先生不得不召开记者会,解释女儿的名字。

这桩轶事流传很广,至今对这3个字读什么,网上文章仍有多样说法。比如,“4乂”,有的读li,有的读ji,比如,“4又”,有的读chuo,有的读zhuo。

对“4工”,有人著文说,“翻了《辞海》、《辞源》、《康熙字典》、《汉语大辞典》、《说文解字注》都没有这个字”。其实,这3个字,《康熙字典》里都有,“4乂”读li,“4又”读chuo,“4工”读zhan,就是展字的古异体字。

提起这个典故,是由于近日有报道国家将出台8000余字的《规范汉字表》,以后我国新生儿的取名用字必须从中选取,乱取名、取怪名的现象将得到遏制。这本是利国便民的好举措,岂料想却受到一些精英的批评。这些思想“现代”声称张扬自由和个性的批评家说,“百姓起名,干卿何事”,“公民取什么名字该由自己决定”,“取名在大众不在专家”,“起名字也没有自由了吗?”“规范姓名用字涉嫌违法”等等,一下子,言论来势汹涌。

这种种议论初看很有道理的,是推崇公民权利的,但实际上只是说得好听,真的实践起来,其带给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种种弊端将远远超过公民起名的问题本身。

现代社会当然是崇尚自由的,崇尚个性的,就拿姓名来说,并没有什么人对公民的昵名、笔名、博名、小名等有过限制,但是对身份证上的法定名字,却可以有而且应该有一定的约束规范。拿足球作个比方,我们称赞足球明星的踢球个性,但足球也总该有边界线和越位、点球等规则,也只有在这样的规范下,球员的个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张扬。

在规范汉字内取名,不仅对国家有益,对社会和公众有益,也对公民自己有益。如果不是这样,任由起冷僻汉字大面积流行,到头来那些追求自由用冷僻汉字的取名者,却丢掉了自己的许多自由。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章太炎的女儿在今天很年轻,以这样的名字交往在社会上将会是怎样呢?

假如他去乘飞机,去刷卡购物,去存款,去缴费,去办户口,去求职,去登记,去看病,到学校,到机关,等等,几乎每天、到处都会遇到电脑输入的麻烦。他每每见到新朋友,没有人敢读他的名字,大家很尴尬,因为人们不能时时带着康熙字典。当年,那个张zhan在中学里,老师、学生读不出她的名,只好叫她“章四工”。看到人们不认字的为难,他自己也未必会感到刁钻的快乐。可见,这样的取名既是累人也是累己的。

也许有人会说,给业务部门带来麻烦、给国家带来资源浪费与我何干,我要的是我的自由。但是,你天天在这上面搭大量时间,你赔得起吗?进而说,影响了你的社会交际,甚至像章氏姐妹那样耽误婚缘,其损失还不都是自己的?

有人想当然地认为用8000字取名不够用,事实上,以两个字的名字组合就有6400万,如果乘以姓氏(有人统计我国有姓19989个),就算100个姓吧,那么姓名就是64亿,这已经够多了。更何况可以研究施行取多字节名、父母双姓及启动字和号等多种途径,来解决重名问题。

有人简单化地说,规范取名是国家业务机关懒政,是以无法进行电脑输入来缩小公民的选择,国家应该以增加字库的办法解决电脑输入问题。这话说得太轻巧了。这样的批评家是不想过,增加字库后的深远后果将是什么?如果公民取名所用汉字绝对自由,那么在追求出新和个性的心理效应的推动下,人们必将竞相发掘和使用冷僻汉字,并进而由姓名转到生活上。

现在,汉字已经达到9.1万,有人统计达到10-12万个,如果有一天,七八万十几万汉字涌现到户口、报刊和社会上,于是整个国家的出版、新闻、电视、影剧,文学、广告、牌匾,全国的公安、银行、税务、交通、民航、商业、公共系统和国家机关的工作秩序等都将相应变化。

这中间,最严重的后果是,全国文盲急剧增加,中小学教育期延长,文化和教育事业投资加大。也就是说,从汉字数量的增加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经济负担的加重,而且将是很多年的。

应该说,我们现在的8000余规范汉字已经不少了,它基本涵盖了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里去掉某些异体字和专用字的绝大部分,足以够交流使用。现在,即使大学文科毕业生能够确认的汉字也就五六千字,就是那些主张在规范汉字外取名的批评家们,我敢说他们多数在那8000字也至少不认识2000个!这些汉字尚未把握,何论启用那9万汉字?难道到某个时候,全国多数人不只是对名字,而且对书籍报刊的某些汉字目瞪口呆是可取的吗?

以增加和启用冷僻汉字解决重名问题的路子是不可取的。汉字的科学发展应该是“减字增词”,英语26个字母就构作了10万词汇(不计人名、地名、专用词汇),而我们汉字9万个,现代汉语词典的词汇才6万。汉语的丰富不应是汉字的增加和启动冷僻字,而是靠利用现有汉字常用字的组合创造活生生的新词汇,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

(当然,对规范汉字表以外的汉字也并不废除,它仍然是一个文化存在和历史存在,它将保留在专业、古籍和学术研究传承中,供专业的和有兴趣的人学习研究。)

公民享受取名的充分自由,国家尊重公民的个性,但另一方面,公民的自由应该在必要的规则和法度之下,在公序良俗之下。两者该是和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