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训的学生有谁 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清华的实

2017-09-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清华的实践 - - - 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的高质量大学教育 吴再生 ( 海军东海舰队 工程设计处 ) 摘 要: 吴有训是中国著名的教育 家 和 科 学 家 , 其大学教育思想形成于2 0世纪2 0年代的清华大学物理 , , 系, 其宗旨是 " 学术独立 " 实现学术独立的根本途径是 " 建立由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的高质量大学教育" 也就 是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 办研究型大学 .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的具体内涵是 : 在科研 上 ,

/>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清华的实践 — — — 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的高质量大学教育 吴再生 ( 海军东海舰队 工程设计处 ) 摘 要: 吴有训是中国著名的教育 家 和 科 学 家 , 其大学教育思想形成于2 0世纪2 0年代的清华大学物理 , , 系, 其宗旨是 “ 学术独立 ” 实现学术独立的根本途径是 “ 建立由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的高质量大学教育” 也就 是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 办研究型大学 。

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的具体内涵是 : 在科研 上 , 教师要“ 成就有意义 ; 结果为国际同行所公认 ” 在教学上 , 推行 “ 重 基 础、 重 质 量、 重 因 材 施 教” 的 教 育 方 针, 注重选拔高素质 的研究 , “ , 因材施教 , 实行通才教育 , 理论知识与实验 能 力 并 重 ” 养 成 严 谨 科 学、 自 由 探 究 的 学 风; 在 管 理 上, 根 的人才 , 据学术和学者的特性 , 以人为本 , 团结全体教师 , 实 行 民 主 管 理, 形 成 和 谐 进 取 的 学 术 环 境。

吴 有 训 教 育 思 想, 在清华物理系的成功实践 , 开启了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 。

关键词 : 吴有训 ; 学术独立 ; 清华大学 ; 教学与科研统一 (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9. 2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4 5 1 9 2 0 1 2 0 3-0 1 1 2-0 7 ) , 吴有训 ( 字正之 , 江西高安人 , 物理学家 、 教育家 , 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 1 8 9 7-1 9 7 7 , 一; 中科院数学物理化学学部委员 ( 院士 ) 兼学部主任 , 中科院副院长 。

1 即后来 9 2 0 年毕业于南京高师 ( , 南京大学 、 东南大学和南京师 范 大 学 ) 的国立中央大学 、 1 9 2 1 年 冬 考 取 江 西 官 费 留 美, 1 9 2 5年获芝加哥 大学博士学位 。

吴有训在 1 师从美国著名物 理 学 家 康 普 顿 教 授 , 对“ 康普顿效应” 进行了深入的 9 2 3 年至 1 9 2 6 年间 , 理论与实验研究 , 共发表 1 对“ 康普顿效 应 ” 的 确 立 与 理 论 的 充 实 作 出 了 杰 出 贡 献 。

“ 康普顿效 0 篇论文 , 的发现被视为近代物理学发展的转折点 , 康普顿本人因这一发现而荣获1 吴有 应” 9 2 7 年 诺 贝 尔 物 理 奖, 训也因此成为国际知 名 物 理 学 家 。

他 是 中 国 物 理 界 最 早 参 与 “ 诺 贝 尔 奖” 研究工作并作出重要学术贡 献者 。

吴有训 1 物 理 系 主 任; 从1 9 2 6 年开始从事中国大学教 育 , 1 9 2 7 年 任 中 央 大 学 副 教 授、 9 2 8年起在清 华大学执教 1 历任物理系教授 、 系主任 、 理 学 院 院 长; 抗 战 期 间 一 直 兼 任 西 南 联 大 理 学 院 院 长; 7年, 1 9 4 0 ; 年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会评议员 ( 评议会为当时国内最高学术机构 ) 被任 1 9 4 5 年 8 月抗战胜利时 , 命为母校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 从此离开清华大学 。

1 9 4 8 年吴有训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 1 9 4 9 年上海 被任命为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 解放后 , 1 9 5 0年1 2 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

吴有训长期在清华大学物理系 、 西南联大理学 院 和 中 央 大 学 从 事 高 等 教 育 和 研 究 工 作 , 为中国大学 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 其大学教育 思 想 具 体 地 体 现 在 以 上 各 个 阶 段 的 实 践 中 , 同时这些 实践也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其大学教育思想 。

本文 将 较 全 面 地 考 察 和 研 究 在 清 华 大 学 物 理 系 这 一 历 史 阶 收稿日期 :2 0 1 2-0 2-2 3 作者简介 : 吴再生 , 江西高安人 , 吴有训之子 , 海军东海舰队工程设计处高级工程师 , 已退休 .

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清华的实践 ·1 1 3· 段, 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涵 , 梳理 和 分 析 吴 有 训 大 学 教 育 思 想 在 实 践 中 所 取 得 的 成 就 及 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贡献和影响 。

一、 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返回祖国实践他的“ 科 学 报 国” 志 愿。

他 先 在 上 海 大 同 大 1 9 2 6 年吴有训谢绝了康普顿的热情 挽 留 , 学短期任教 , 经他的老师 、 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胡刚复介绍 , 与当时 1 9 2 7 年任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期间 , 由于他与叶企孙在教育理念 、 目标等方面的广泛共识 , 两人成为志同 的清华学校物理系主任叶企孙结识 ; “ 道合的挚友 。

1 吴有训应叶企孙之邀 , 加盟 ” 清华 , 当时中国大学的理科教育尚处于初创阶段 , 他 9 2 8年, ①。

“ 到清华不久 , 发表讲话 : 以后我们希 望 在 本 校 得 几 位 大 物 理 学 家 , 同时还希望出无数其他大科学家” 。 可以认为 , 这就是吴有训与叶企孙对清华大学理科教育目标的 “ 共识 ” 吴有训的留学经历 , 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大学做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

他批评当时国内一些大学理科 “ 教育脱离实际 : 学生对于实验常识 , 一无训练 , 唯 日 谈 自 由 研 究, 实 不 知 研 究 为 何 事, 以科学工作空谈便 ②。

算了结 …… 这种风气 , 把科学的实验性完全忽略 , 所以对科学仍是隔靴搔痒 ” , 学 术 独 立 与 留 学 考 试》 专门以“ 求学术独立” 为 题, 总结 1 9 3 5 年吴有训在清华 2 4 周年校庆 时 发 表 《 “ 性地 、 系统和有重点地介绍了他的大学教育思 想 和 实 践 。

吴 有 训 认 为 , 大 学 聘 请 教 师, 不但要问所习的 ③他 特 别 强 调, ” “ 且须顾及已发表的研究工 作 及 其 价 值 。 理 学 院 之 目 的, 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 专门学科 , ④; “ 外, 尚欲谋树立一研究科 学 之 中 心 以 求 国 家 学 术 之 独 立 ” 大 学 主 要 工 作 的 一 种, 自然是求学术的独 立 。

所谓学术独立 , 简言之 , 可说是对于某一学科 , 不 但 能 造 就 一 般 需 要 的 专 门 学 生, 且能对该科领域之 成就有意义的研究 , 结果为国际同 行 所 公 认 , 那 末 该 一 学 科, 可 以 称 为 独 立。

所 以 有 意 义 的 一部或数部 , ⑤ 。“ 研究工作 , 是决定一个学科是否独 立 的 关 键 ” 学术独 立” 是吴有训取自罗家伦的清华大学校长就职 : “ 学术独立与新清华 》 要国家在国际间有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 , 必须中国的学术在国际间也有独立 演说 《 学术独立 ’ 四个字 , 也正是认清这个深意 …… 我 自由平等的地位 。

我今天在就职宣誓的誓词中特别提出 ‘ ” 们要共同努力 , 为国家民族树立一个学术独立的基础 。

罗家伦对 “ 学术独立 ”一词在政治方面之含义 , 作 出了上述明确解释 。 吴有训对 “ 学术独立 ” 的论述不是笼统的 , 而是 具 体 的 , 明确而详细地阐述了实现学术独立的现实途 这就是通过一个个学 科 的 独 立 来 实 现 大 学 和 国 家 的 学 术 独 立 ; 吴有训更把“ 成就有意义的研 径和方法 , “ 结果为国际同行所公认 ” 作为学科独立的关 键 。

由 此 就 形 成 了 吴 有 训 大 学 教 育 思 想 的 核 心 : 建立有 究, 。 这一思想其实 就 是 研 究 型 大 学 的 基 本 理 念 , 吴有训作为学者和学术 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的大学教育 ” 领导亲身实践了这一办学理念 , 在中国开始了建立研究型大学的尝试 。

二、 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的实践和成就 吴有训的研究型大学教育思想的实践最早是在清华开始的 ,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吴有训与叶企孙 ] , ( ) :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1 9 8 3, 3 3 6. ① 田彩凤 .叶企孙先生年谱 [ J [ ] , ( 吴有训 关于理学院的一些看法 郭 奕 玲 沈 慧 君 吴 有 训 的 科 学 贡 献 吴 有 训 科 学 论 著、 讲 演、 文 稿、 谈 话 集) .

A . . ② ] : , [ 厦门 鹭江出版社 A .

1 9 9 7. 1 4 9-1 5 0. 学术独立工作与留学考试 [ 郭奕玲 , 沈慧君 . 吴有训的科学贡献( 吴 有 训 科 学 论 著、 讲 演、 文 稿、 谈 话 集) A] .

③ 吴有训 . [ ] : , 厦门 鹭江出版社 A . 1 9 9 7. 1 4 6. [ 清华大学理学院概况 [ 郭奕玲 , 沈慧君 . 吴有训的科学贡献( 吴有训科学论著、 讲演、 文稿、 谈话集) A] .

A] . ④ 吴有训 . 厦门 : 鹭江出版社 , 1 9 9 7. 1 4 3. 学术独立工作与留学考试 [ 郭奕玲 , 沈慧君 .吴有训的科学 贡 献 ( 吴有训科学论著、 讲演、 文稿、 谈话集) A] .

⑤ 吴有训 . [ ] : , 厦门 鹭江出版社 A . 1 9 9 7. 1 4 6. ·1 1 4·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 2 0 1 2 年第 3 期 ) ①, 世 纪 被誉为清华物理系的 “ 两位奠基人 ” 在 叶 企 孙 的 支 持 合 作 下, 吴有训在清华物理系首 2 0 3 0 年 代, 次实践他的大学教育思想 。

他开创了中国近代物理学理论与实验研究 , 也成为中国物理学研究走向世界 的开端 , 同时为中国教育培养出一 大 批 近 代 物 理 科 学 人 才 ( 其中很多人后来成长为国内外院士、 著名 。

吴有训率先在中国系统创建了“ 学者, 以及我国“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获得者) 由高水平科学研究支 , 推动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科研、 教育快速发 展, 从而将“ 以高水平科学研究 撑的高质量大学理科教育” 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 的教育和学术理念植根于中国大学教育中, 使中国大学教育也由此进入了新的 历史发展阶段。

吴有训从 1 校 9 3 0 年 9 月开始实际上就一 直 主 持 清 华 物 理 系 的 工 作 , 1 9 3 0 年 叶 企 孙 出 国 休 假 一 年, 叶企孙回国后就与吴有训作了分工 , 请吴有训负责物理系工作 , 继续推动实践 方聘吴有训为代理系主任 ; 他的大学教育思想 , 叶企孙主持理学院 , 并及时 将 物 理 系 的 成 功 实 践 经 验 在 理 学 院 推 行 。

叶 企 孙 为 此 公 ② 一 段 时 间 叶 企 孙、 “ 。 我做理学院长 , 决不干涉物 理 系 , 由吴有训决定” 吴有训还相互推让物理 开表示 : , 系主任 , 形成了互让的 “ 僵局 ” 最后 由 梅 贻 琦 校 长 出 面 协 调 , 吴有训在完成赴美考察一年后的1 9 3 4年9 月才正式接任了物理系主任一职 。

1 教授会每二年推选一次 ) 吴有训兼任清 9 3 6 年清华大学教授会推选 ( ③ 华理学院院长 , 并从此一直延续到 1 他出任母校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才离开清华 。 9 4 5 年抗战胜利 , 自洪堡开始 , 现代研究型大学最基本的思想就 是 教 学 与 科 研 的 统 一 , 吴有训将这一思想发展为由高 水平研究支撑的大学教育的办学方针 , 在清华物理系和理学院 , 他通过科研 、 教学和管理具体地落实和实 践了这一办学方针 。

( “ 一) 科研 : 成就有意义的研究 , 结果被国际同行所公认 ” 吴有训在科研上强调理论与实验的结合 , 并从自 身做起, 作 为 表 率, 倡 导、 组织和推动了全体物理系 教师的研究 。

吴有训留学时在康普顿效 应 的 实 验 证 明 和 机 理 探 索 方 面 已 有 重 要 建 树 , 但回国后由于国内科学落 后, 清华的实验室离进行近代物理实验研究还 有 相 当 的 差 距 。

吴 有 训 就 利 用 清 华 的 文 献 情 报 资 源 , 先开 , 对近代物理学有关 X 射线经单原子气体 、 双原 展理论性研究工作 。 他用了近三年时间 ( 1 9 3 0-1 9 3 2年) 子、 多原子气体和晶体散射的强度 、 温度对散射的影响和散射吸收系数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 , 共 ④; — —2 篇 发表 1 其中 1 篇 与 陆 学 善 合 作 ) 以 上 论 文 中 有 8 篇 先 后 发 表 于 国 际 主 流 学 术 刊 物— 3 篇论文 ( 《 》 、 、 ; 国家科学 院 会 刊 》 物 理 评 论》 其中的首篇论文“ N a t u r e 3 篇《 3篇《 X 射线经单原子气体全散射的强 , 》 , 度” 这也是 中 国 人 在 中 国 本 土 做 的 近 代 物 理 科 研 成 果 发 表 于 国 际 主 流 学 1 9 3 0 年发表于英国 《 N a t u r e ⑤ 术刊物的第一篇论文 。

吴有训非常重视实验 , 在清华创建 了 中 国 第 一 个 近 代 物 理 研 究 实 验 室 ⑥ , 并由此逐步形成了自己的 实验研究体系 ; 他指导自己的学生陆学善对多原子气体的 X 射线散射进行了实验研究 , 这项研 究 主 要 为 “ 通过实验 , 对他的多原子气体散射理论加以检验 ; 实验结果与吴有训关于多原子气体 x 射线散射的理论 ⑦。

其符合程度是令人满意的 ” 进行了比较 , 吴有训的这些研究活动开创了中国近代物理学 的 理 论 与 实 验 研 究 , 严济慈先生誉为“ 实开我国物理 ⑧ 。

吴有训的研究成果也得到国际同行的公认和重视 , 学研究之先河 ” 被美国著名 学 者 康 普 顿 、 沃兰等多 清华物理八十年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M] . 2 0 0 6. 1 2.

① 朱邦芬 . [ 钱伟长 纪念叶企孙诞辰 周年的讲话 钱伟长 .一代师表叶企孙 [ 上海 : 上海科技出版社 , . 9 5 A] . C] . 1 9 9 5. 4 3 8. ② [ ] : ,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清华大学九十年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M . 2 0 0 1. 8 3. 1 0 4. 1 1 6. 1 2 4. 1 3 1. ③ ] ( ) : 吴有训年谱 [ .中国科技史料 , 1 9 9 7, 4 4 3-4 5.

④ 徐文镐 . J [ ] : , 朱邦芬 清华物理八十年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M . 2 0 0 6. 1 5. 4 0. ⑤ 1 5.

⑥ 同上 , [ 沈慧君 . 吴有训的科学贡献 ( 吴有训科学论著 、 讲演 、 文稿 、 谈话集 ) 厦门 : 鹭江出版社 , M] . 1 9 9 7. 1 3 6. ⑦ 郭奕玲 , [ ] , , ( ) : 严济慈 廿年来中国物理学之进展 科学 .

1 9 3 5 1 9 1 7 0 6. ⑧ J. 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清华的实践 ·1 1 5· ② 吴有训也是中国第一位因在国内的科研成就 、 次引用 ① ; 并被评价为已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

被发 “ 达国家学术机构 ( 德国 H 授予学术荣誉的中国物理学家 ; 德方来函称 : 这是表示承认和 a l l e自然科学院 ) ③ 。

吴有训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清华大学和中国物 理 学 研 究 走 向 世 界 钦佩阁下在物理学上的特殊贡献 ” 的开端 。 吴有训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成功 , 而是要提升清华大学和整个中国物理学研究的水平 。

因此 , 在叶企 , 孙支持的合作下 , 吴有训在清华物理系倡导 、 示范和推行 “ 教学与科研并重 , 教师不脱离科学前沿 ” 使物理 ④ 物理系的教师 , 系每位教师既做研究又做教学 , 而没有所谓 “ 纯教学的教师 ” 也没有 “ 只研究不教课的教师 ” 队伍同时就是一个科研团队 。

可以说 , 吴有训在中国首次明确了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 。 在吴有训的带头实践和 ( 与叶企孙共同 ) 具体 筹 划 组 织 下 , 清 华 大 学物 理 系进 行 了 多项 重 要的 研 究: 、 、 、 吴有训 ) 电路双矢量方法及真空管的性质与效能 ( 萨本栋等 ) 广义相对论 ( 周培源 ) X 线散射系列课题 ( 、 核物理 γ 射线散射和中子共振吸收 ( 赵 忠 尧) 威尔逊云室( 霍秉权) 等 ⑤。

虽 然 由 于 历 史 条 件 的 限 制 , 这 些研究多是在国外工作的继续 , 但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发展或深化 。

这些研究不但在当时的中国物理学 。继 吴 有 训 之 后, 界是前沿和开创性的 ,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而且 “ 结 果 为 国 际 同 行 所 公 认” 赵忠尧( 1 9 3 3 、 年至 1 余瑞璜 ( 也分别做出了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 9 3 7年) 1 9 4 2 年在清华金 属 物 理 研 究 所 ) ⑥ 清华物理系的教师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本土紧跟世界科学发展的科研队伍 , 果。

清华物理系成为当时中 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 清华物理系的科研成就使之成为中 国知名的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 , 开启了中国理科教育与科研的共同发展 。

国最早和系统的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的大学理科教育阵地 , ( 二) 教育 : 重基础 、 重质量 、 重因材施教 吴有训与叶企孙共同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确立 、 倡导和推行 “ 重基础 、 重质量 、 重因材施教 ” 的 人才培养理念 , 并长期坚持实行 , 培养出了一批在学术和国家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的人才 。

1.重基础 吴有训认为 , 重基础一是要理论与实验并重 , 一是要实行通识教育 。

, 吴有训反复强调物理和理科人才的培养要 “ 理论知识与实验能力并重 ” 其目标是培养既有理论基础 “ 且学术视野开阔的科学人才 。 早在 1 本系自最浅至最深的课程 , 又有实验研究能力 、 9 3 1 年就他就指出 , ⑦ 。

他认为 : “ 均注重于解决问题和实验工作 , 力矫现时高调及空虚的毛病 ” 对于课 程 不 尚 高 深 和 数 量 , 唯 ⑧。 他 在 着重于基本的学程 , 力求切实与沏底 , 基本原理和事实的了解 、 问题的解决 , 为 施 教 重 要 的 部 分” “ 课程安排方面的特点是 , 主干课程不在多 , 而在 精 , 且 要 求 学 生 务 必 掌 握 透 彻 …… 每 学 期 只 有 二 三 门 主 ⑨。

吴 有 训 又 认 为 实 验 研 究 是 近 代 物 干物理课 , 但每堂课一开始总要公 布 指 定 自 学 材 料 的 书 目 和 章 节 ” “ 理学发展的基础 , 对于实验的技术 , 手眼的训练 , 特加留意 …… 实验工作之能否成功 , 有时全在这些工作 瑠 瑏 ? 。

他强调 , 之是否精巧 …… 所以这一期的训练对科学工作 , 立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 实验物理的学习要从 [ 沈慧君 .

吴有训的科学贡献 ( 吴有训科学论著 、 讲演 、 文稿 、 谈话集 ) 厦门 : 鹭江出版社 , M] . 1 9 9 7.

1 3 1-1 3 4. ① 郭奕玲 , [ ] : , 朱邦芬 清华物理八十年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前言 . M . 2 0 0 6. V I . ② , 。 民国二十四年 ) 申报 》 第四张 “ 教育新闻 ” 9 3 5年( 7月1 7日《 ③ 见1 [ ] : , 朱邦芬 清华物理八十年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M . 2 0 0 6 . 3 3 . ④ 3 9-4 0. ⑤ 同上 , 前言 V I .

⑥ 同上 , [ 吴有训 清华大学物理系概况 [ 郭奕玲 , 沈慧君 . 吴有训的科学贡献( 吴有训科学论著、 讲演、 文稿、 谈话集) . A] . A] . ⑦ 厦门 : 鹭江出版社 , 1 9 9 7.

1 4 4. 关于理学院的一些看 法 [ 郭 奕 玲, 沈 慧 君. 吴有训的科学贡献( 吴 有 训 科 学 论 著、 讲 演、 文 稿、 谈 话 集) A] . ⑧ 吴有训 .

[ ] : , 厦门 鹭江出版社 A . 1 9 9 7. 1 5 0. 沈慧君 . 吴有训的科学贡献 [ 厦门 : 鹭江出版社 , M] . 1 9 9 7. 2 3 0. ⑨ 郭奕玲 , [ ] , 吴有训 关于理学院的一些看法 郭 奕 玲 沈 慧 君.

吴有训的科学贡献( 吴 有 训 科 学 论 著、 讲 演、 文 稿、 谈 话 集) . A . ? 瑏 瑠 [ ] : , 厦门 鹭江出版社 A .

1 9 9 7. 1 5 0. ·1 1 6·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 2 0 1 2 年第 3 期 ) 使用螺丝刀开始 ; 他密切结合实际 , 按自己实验研究的亲身体验 , 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研究能力 。

他 ① “ ( ” 物理系毕业生 ) 要是有机会出国 , 便立可加入欧美任何大 学 的 研 究 室 进 行 工 作 。 曾为此自豪地说过 :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 如王淦昌 、 龚祖同 、 赵九章 、 钱 伟 长、 钱 三 强、 何 泽 慧、 王 大 珩、 陈 芳 允、 余 瑞 璜、 陆学 葛庭燧等诸院士 , 都受到这种学术训练的熏陶和滋养 。

善、 吴有训不仅强调培养学生在学科和专业上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 而且重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和素 “ 质全面的人 , 因此他主张并贯彻通识教育 。

他提 出 , 大 学 里 面, 分 系 实 不 宜 过 早, 课 程 更 不 宜 开 头 便 专, ② 清华物理系教学第一年都是全校的必修 课 。

他 强 调 , ” “ 应等学生比较成熟 , 才来选定学系 。 大学一二年 级功课 , 是本系的 基 本 课 程 , 须 特 别 留 意。

凡 大 学 一 年 级 所 读 普 通 物 理 成 绩 不 到 中 等 者, 不得入物理 ③ ” 学系 。 2.重质量 重质量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 吴有训和物理系的教师不仅实现了以研究为基础的高水平 、 有 特色的教学 , 而且在物理系和理学院形成了良 好 的 学 风 。

清 华 物 理 系 的 教 师 都 具 有 每 个 人 的 教 学 特 色 , 例如吴有训的近代物理学课程 , 其宗旨是 “ 注重于 近 三 十 年 来 物 理 学 界 对 于 电 子 及 能 量 子 之 实 验 研 究 及 ④ 。

因此该课程深受 欢 迎 , 使学者对于当代之原子结构论得窥门径 ” 在教育界产生了 其所得结果之解释 , 影响 。

吴有训十分重视及时地把最新的科学成果反映到教学之中 。 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回忆说 : “ 吴有训老师教我们近代物理 , 为我日后从事核物理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 尤其是在从事实验物理学的研 ⑤ ” 究本领方面给我极好的培养 。

吴有训努力培育严谨科学 、 自 由 探 究 的 研 究 和 学 习 空 气, 希望学生能形成主动的研究 能 力 和 习 惯。

为此 , 他重视科学知识的全面培养 , 坚持严控主课份量 , 鼓励学生只要能力所及 、 尽可能地扩大知识视野 ; 并鼓励学生自由探索 、 组织学术社团 、 自由讨论等 , 吴有训自己也经常参加进来 。

著名学者钱伟长先生回 “ 他( 指吴有训 ) 指导我们多选修数学 、 化学等系 的 重 要 课 程 , 我们班就有好几位同学既学了不少数学 忆: 也学了分析化学 、 有机化学 、 物理化学和工业化学 …… 做满了全部实验课 …… 还分头选读了直流交流 课, 电机 、 热工原理 、 结构学和结构理论 …… 这样的训练 , 为( 我) 一生从事科研 、 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易 ” “ 于联系实际 , 适应生产需要 。

钱先生还回忆 : 他重视为中国科学全面发展培育人才 。 翁文波 、 赵九章 、 傅 ⑥ ” 赫祟本等是在他和叶企孙鼓励下走上地质 、 地震 、 海洋 、 气象等专业 , 并成为学科带头人 。

承义 、 吴有训和叶企孙认为教育科研的质量最终是以世界水平来衡量的 , 因此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学术 出 国 深 造。 清 华 物 理 系 的 留 学 生, 开放和交流 。

吴有训和叶企孙积极鼓励本系毕 业 生 参 加 留 学 生 考 试 , 在国外也容易被名大学 、 名教授接受 。 清华的教师很多都有国外留学的背景 , 并实行学术休假制度 , 还以 多种方式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

吴有训认识到交 流 必 须 建 立 在 自 己 有 科 学 研 究 实 力 的 基 础 之 上 。 而 正 是 引起了国际科 学 界 同 行 的 注 目 , 促成了当时许多国际著名物理学家 由于吴有训等人的高水平研究工作 , 来华访问讲学 , 现代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 诺贝 尔 物 理 学 奖 获 得 者 狄 拉 克 和 丹 麦 物 理 学 大 师 玻 尔 都 来 清华讲过学 。

这些学术交流对提高清华师生的学术和教育质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 关于理学院的一些看法 [ 沈 慧 君. 吴有训的科学贡献( 吴 有 训 科 学 论 著、 讲 演、 文 稿、 谈 话 集) A] .

郭 奕 玲 , ① 吴有训 . [ ] : , 厦门 鹭江出版社 A . 1 9 9 7. 1 5 0. 1 5 1. ② 同上 , [ 清华大学物理系概况 [ 郭奕玲 , 沈慧君 . 吴有训的科学贡献( 吴有训科学论著、 讲演、 文稿、 谈话集) A] .

A] . ③ 吴有训 . 厦门 : 鹭江出版社 , 1 9 9 7. 1 4 4. 沈慧君 . 吴有训的科学贡献 [ 厦门 : 鹭江出版社 , M] .

1 9 9 7. 2 3 0. ④ 郭奕玲 , , 王淦昌 见物理系之荜路蓝缕 思叶老师之春风化雨钱 伟长[ 钱伟长. 一代师表叶企孙[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 . A] . C] . ⑤ 社, 1 9 9 5.

5 0. 怀念我的老师吴有训教授 [ 吴有训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北 A] .吴 有 训 百 年 诞 辰 纪 念 活 动 筹 备 委 员 会 . C] . ⑥ 钱伟长 . 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 9 9 7.

2 9. 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清华的实践 ·1 1 7· 3.重因材施教 重因材施教就是注意学生个性差异 , 为此就必须选好人才 , 把培养与选拔结合起来 。

“ 吴有训认为 , 在理科的任一学门中 , 真正的好学生不是教成的 。 最多教的部分 , 不过是 : 指示正当 1. ①他 认 为 理 科 人 才 ” 的途径 , 不致走入歧途 , 白废光阴 。

2. 给 予 工 作 种 种 鼓 励, 俾 便 自 奋 自 勉, 力 求 上 进。 , 是“ 培养 ” 出来的而不是 “ 教” 出 来 的, 对知识的传授不仅是“ 灌 输” 教师主要是起到知识引路人的作用。

“ 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 他认为 人 的 资 质 和 素 质 是 有 差 异 的 , 有 些 学 生, 对于用脑的 , “ 工作表现很差 …… 对于用手的工作特别灵巧 , 这类 学 生 也 可 对 实 验 的 科 学 有 很 大 的 成 就 ” 一个学生可 ②。

他 又 认 为 , “ 却不能断定他 对 生 物 或 地 质 是 绝 无 成 就 的 可 能 ” 有一类学生天资很 以对算学很是不行 , 高, 可是工作起来有些浮而不实 , 另一类学生天 资 不 是 很 高 , 可 是 工 作 按 部 就 班 非 常 切 实。

一 般 比 起 来, ③ 为了了解学生的个 性 和 特 点 , ” 后一类学生的成就 , 不但不会亚于前者 , 且常较前者为高 。

吴有训主持清 华大学物理系时 , 每年他都要与每位入学的新 生 恳 谈 一 次 。 人 才 培 养 就 是 要 发 挥 学 生 的 特 长 和 潜 能 , 激 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正因为人的资质和素质存在差异 , 要提高教育的成才率和人才培养的效率 , 就必须注重人才的选拔 。 早在 2 吴有训就已将人才培养 与 生 源 选 拔 结 合 起 来 。

在 这 方 面 有 很 多 生 动 有 趣 的 例 子 。 0 世纪 3 0 年代 , , 陈新民是物理系的高考 “ 状元 ” 但吴有训认为陈新民在化学方面更具有潜力 , 就说服他转到化学系 ; 陈新 中 南 矿 业 学 院 院 长、 中 科 院 学 部 委 员。

钱 伟 长 是 以 文 科 的 高 分、 理科的低分 民后来成为冶金化学专家 、 ( 数理化三科总分不到 1 英语考分也很低 ) 考进清华的 , 当时正值 “ 九 · 一八 ” 事变 , 他决心要科学救 0 0分, 就要求进入物理系 。

开始时吴有训拿出他的全部考卷 , 劝他去中文系或历史系最为合适 , 并告诉他物 国, 理系每届都有一半同学承受 不 了 学 习 负 担 而 转 系 , 对 个 人 和 学 校 都 是 损 失。

但 钱 伟 长 弃 文 学 理 决 心 不 “ 改, 连续一周找吴有训恳谈 。

钱伟长回忆说 : 事后才知 道 , 他( 指 吴 有 训) 曾访问我的叔父( 北 大 教 授) 和 , 我在苏州中学的老同学 ( 清华理学院高年级学生 ) 详 细 分 析 我 的 情 况, 或许他认为我是一个有些潜力和 因而同意我有条件地进入物理系 ( 条件是学年结束时 , 数、 理成绩超过 7 同时选修化学 , 执著的人吧 , 0分, 。

” 并加强体育锻炼 ) 随后吴有训及时地指导钱伟长 , 如何掌握适应理科学习的科学方法 , 培养了有效的自 学能力 ; 结果学年结束时他各科的成 绩 都 超 过 8 四 年 后 以 优 异 成 绩 毕 业 。

1 0 分; 9 3 4年吴有训赴美考察 后回国 , 在上海负责一场新生口试后 , 带回了物理系三年级的插班生于光远 , 这在清华物理系是唯一的一 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

据于光 远 回 忆 , 主要是他使用“ 诡 计” 主 导 了 口 试, 使吴有训十分满意并录取了 次, 他;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于光远的某种能力 。

这些例子体现了吴有训 “ 不拘一格降人才 ” 理念的实践及 其魅力 。 如果以 “ 院士 ” 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来 , 清华物理系 1 成为国内 、 外 9 2 9 年至 1 9 3 8 年十届毕业生中 , 院士的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三十 。

这一数字充分证明了吴有训人才培养和选拔理念和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 ( 三) 管理 : 民主 、 和谐 、 爱护学生 吴有训作为学者和学术领导者 , 很擅长根据 学 术 和 学 者 的 特 点 进 行 管 理 。

第 一 , 坚持民主办学的方 尊重和发挥全体教师的主 体 性 , 从 不 独 断 专 行。

第 二, 坚持以学术性( 决不是行政性) 管理贯穿全过 针, 保证了实实在在的学术进步 , 并形成了浓厚的 学 术 氛 围 , 和 谐、 勤 奋、 进 取 的 风 气, 联系实际的学风所 程, 主导的 、 宽松而又催人上进的 、 学术环境 。

通过上述民主 、 和谐的管理 , 真正实现了团结全体教师 , 发挥了 全体教师的教学科研热情 , 推动了教学科研水 平 长 期 持 续 的 进 步 和 提 升 。

第 三 , 他视学生为国家民族未 来希望所在 , 认为青年热情 、 单纯 , 教师对他们应倍 加 珍 惜 , 除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可支持他们献身斗争 关于理学院的一些看 法 [ 郭 奕 玲, 沈 慧 君.

吴有训的科学贡献( 吴 有 训 科 学 论 著、 讲 演、 文 稿、 谈 话 集) A] . ① 吴有训 . [ ] : , 厦门 鹭江出版社 A . 1 9 9 7.

1 5 0. 1 5 1. ② 同上 , ③ 同上 . ·1 1 8·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 2 0 1 2 年第 3 期 ) 外, 对于因国内政见分歧波及学生人身安全时 , 教 师 首 先 要 尽 力 爱 护、 保 护, 要避免使学生陷入争斗之中 而遭受伤害 。

吴有训大学教育管理思想的根本立足点是 : 他 视教师 群 体 和学 生 群 体 为 大 学的 主 体, 重视并尊重他 们的权益 , 重视正确地处理好有关此二群体的 工 作 。

他 认 为 教 育 管 理 的 唯 一 目 标 , 是为师生创造一个良 推动科研 、 教育的共同发展 。 好的学术和学习环境 , 三、 结论 , 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的宗旨是 “ 学术独立 ” 实现学术独立的根本途径是“ 建立由高水平科学研究支 , 也就是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 办研究型大学 。

其具体内涵是 : 在科研上 , 教师要 撑的高质量大学教育 ” “ ; 成就有意义的研究 , 结果为国 际 同 行 所 公 认 ” 在 教 学 上, 推行“ 重 基 础、 重 质 量、 重因材施教” 的教育方 “ , 注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 , 因材施教 , 实行通才教 育 , 理 论 知 识 与 实 验 能 力 并 重” 养 成 严 谨 科 学、 自由 针, 探究的学风 ; 在管理上 , 根据学术和学者的特性 , 以人为本 , 团结全体教师 , 实行民主管理 , 形成和谐 、 进取 的学术环境 。

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在吴有训和清华同仁的共同努 力下 , 清华物理系在 2 清华物理系和理学院 0 世纪 3 0 年代成为当时知名 的 中 国 物 理 学 研 究 的 中 心 之 一 , 的科研工作开始进入国际学术界 , 不少研究成 果 达 到 国 际 水 平 。

在 人 才 培 养 上 , 从清华物理系和理学院 为中国的学术 和 国 家 建 设 作 出 了 突 出 的 贡 献 。

也 正 是 从 清 华 开 始 , 吴有 成长出了一批著名的学术大师 , 训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 从而开启了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 。

’ W u Y o u x u n s I d e a s o f H i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I t s P r a c t i c e i n T s i n h u a g g : U n i v e r s i t u a l i t H i h H i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S u o r t e d b H i h l e v e l R e s e a r c h - y g Q y g p p y g WU Z a i s h e n - g ( P L A N a v E a s t S e a F l e e t) y : , A b s t r a c t WU Y o u x u n i s a f a m o u s e d u c a t o r a n d s c i e n t i s t i n C h i n a w h o s e i d e a s o f H i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g , ’ w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i n t h e D e a r t m e n t o f P h s i c s T s i n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i n 1 9 2 0 s .

T h e c e n t r a l m e s s a e o f p y g y g “ ” , t h e s e i d e a s i sa c a d e m i c i n d e e n d e n c e a n d t h e b a s i c a r o a c h t o r e a l i z e i t i s c o n s t r u c t i n h i h u a l i t p p p g g q y , , h i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s u o r t e d b h i h l e v e l r e s e a r c h i .

e . c o m b i n t e a c h i n a n d r e s e a r c h t o e t h e r . I n r e - - g p p y g g g g a r d s t o r e s e a r c h, t e a c h e r s m u s t d o s o m e s i n i f i c a n t r e s e a r c h, a n d t h e r e s u l t s m u s t b e a c c e t e d b t h e g g p y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o l i c i e s l a c i n c o u n t e r a r t s .

I n r e a r d s t o t e a c h i n t h e o f“ i m o r t a n c e o n b a s i c k n o w l - p g g p p g p , ” e d ee d u c a t i o n u a l i t a n d a d o t i n a i l e a n d v a r i o u s t e a c h i n m e t h o d s a c c o r d i n t o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q y p g g g g , , , s h o u l d b e r o m o t e d t h a t i s e m h a s i z i n o n s e l e c t i n t a l e n t s o f h i h u a l i t a d o t i n a i l e a n d v a r i - p p g g g q y p g g , , o u s t e a c h i n m e t h o d s a c c o r d i n t o t h e s t u d e n t s i m l e m e n t i n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e m h a s i z i n o n e n e r a l i s t g g p g p g g , b o t h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d r a c t i c a l s k i l l s a n d f o r m i n t h e s e r i o u s f r e e s c i e n t i f i c i n u i r s t l e o f s t u d .

I n r e - p g q y y y , t o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s h o u l d e x e c u t e t h e o r i e n t e d d e m o c r a c m a n a e m e n t s s a r d s e o l e - - y g y g p p t e m, a n d c a r e a b o u t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a c a d e m i c s a n d r e s e a r c h, a n d f i n a l l e s t a b l i s h a h a r - y m o n i o u s a n d m o t i v a t e d a c a d e m i c e n v i r o n m e n t .

T h e s u c c e s s f u l r a c t i c e o f t h i s h i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i d e a i n p g , t h e D e a r t m e n t o f P h s i c s T s i n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o e n s u a n e w d e v e l o m e n t w a f o r t h e C h i n e s e r e - p y g y p p p y s e a r c h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

: , K e w o r d s Wu Y o u x u n; a c a d e m i c f r e e d o m, T s i n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t e a c h i n a n d r e - g y g y s e a r c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