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全版):李校堃团队何以扎根温州十年

2017-09-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继去年的"人才新政"之后,温州再发布"以情聚才"新十条 2016-01-14          日前,温大校长李校堃及其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次获奖,不仅是温州这座城市的骄傲,更令人才界士气大增.         从2005年作为人才引进到现在,李校堃和他的团队在温已经十年,他没有走,团队骨干也没有一个人走,全都留下了,为温州的经济发展持续增添附加值.        记者昨从市委人才办了解到,温州实施"人才强市"战

继去年的"人才新政"之后,温州再发布"以情聚才"新十条 2016-01-14  

        日前,温大校长李校堃及其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次获奖,不仅是温州这座城市的骄傲,更令人才界士气大增。         从2005年作为人才引进到现在,李校堃和他的团队在温已经十年,他没有走,团队骨干也没有一个人走,全都留下了,为温州的经济发展持续增添附加值。

        记者昨从市委人才办了解到,温州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来,由"千人计划"创办的企业销售收入累计已达6.

5亿元,获得授权专利170多项。        □晚报记者 金思斯/文 魏一晓/摄        获奖团队扎根温州十年         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教授代表团队,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证书。

        他和团队的"中国人体表难愈合创面发生新特征与防治的创新理论与关键措施研究"课题所带来的成果非常显著,目前已研发出一类新药——贝复济、盖扶、艾夫吉夫,可用于促进慢性溃疡所造成创面愈合,减少愈合时间,减轻病人痛苦。

       这次奖项的获得,主要贡献者除了李校堃,还包括温州医科大学肖健教授、张宏宇副教授,以及日夜共同奋战在实验室的团队成员。

这些人才,都是李校堃亲自带来的,比如肖健就是一直跟着他读研究生而来。

       李校堃于2005年被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作为人才引进,同时把正在研究的项目、人才都带过来孵化,人才从最初的10位、20位,扩大到50位、60位,一直到现在有上百位,团队不断壮大。

        他带来的人才中,刚来时大多是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十年时间,已经有六七位正教授了。

他们刚来的时候还是20多岁的小伙子,现在结婚了,有的还找了温州媳妇,在温州扎根。        其间,每个人都有到国外实验室培训的机会,每个人最后都选择回来,由此,人才的聚集能量越来越大。

李校堃说,这说明温州人才环境越来越好。        顶尖团队项目最高奖励1亿元        温州一直求贤若渴,为了引才留才,近年来出台一系列政策,尤其是2015年制定的人才工作"十条新政",是全省含金量最高、支持力度最大的一次。

      对引进培养并全职在我市工作或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1200万元的奖励资助;对顶尖团队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给予最高1亿元的科技项目资助。

     不仅大手笔资助,我市还有一项创新之举——对引才单位也有奖励,即对引进人才的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乃至个人最高给予60万元的奖励。

"用人单位是引才主体,人才中介、猎头机构等是引才重要力量,人才新政加大引才单位的奖励力度,以此最大化激发他们的引才动力。"市委人才办副主任李作航说。

       我市逐年加大人才专项投入,市委人才办统筹掌握的专项资金从2010年到2015年翻了两番。2014年市本级预算安排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奖励等专项资金超过1.

7亿元。        去年初,我市还专门成立市招才局,设在市委组织部,实行"虚拟机构、实体运作",创新党管人才工作机制,目前各县(市、区)也都成立招才局,运行良好。

"国千"人才获300万元奖励          继去年发布的人才工作"十条新政"之后,近日出台了一项最新政策——《关于加强以情聚才工作 营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的意见》。

如果说去年的政策是"以资引才",那么,新政策的用意已在其文件名称上直抒胸臆:"以情聚才"。

人才在温州扎根安家,吃住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吃的问题成本小,相对容易解决;住房,怎么办?      "人才新政"对各类人才采取"一人一议",分为提供住房补贴、提供租赁房、租房补贴等方式,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可获得100万元补贴。

       浙江光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杨至灏,一直致力于高端电子浆料研发,2014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杨至灏是江苏南京人,1998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曾在美国有十几年创业经历。

我国电子材料行业相关设备、材料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存在规模虽大,但技术薄弱问题,他于2012年回国,加盟位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浙江光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头扎进技术研发。       由于温州房价偏高,他一直没有买房,在温州租房多年,人才新政实施后,他在我市人才公寓"聚英家园"住了两三年。

      2014年,他购买了一套房子。

作为"国千"人才,国家、浙江省、温州市,三个层面分别给予他100万元奖励,也就是共获得了300万元的奖励。"用这个奖金买了套房,这算是真正落户在温州了。

"杨至灏说。       200多名人才子女解决就学问题       针对人才子女入学难问题,市委人才办与教育部门制定落实人才子女入学若干规定。

近3年来,我市共审批解决200多名人才子女入学问题。       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肖健也是受益人,他的爱人是苍南人,不仅得以调到大学城工作,他们一家还在高教博园分到了房子,真正在此安居乐业。

         新政护航,温州人才队伍更强大、更稳定。

根据调查统计,当前我市人才资源总量达90.5万人。全市27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11人入选省"千人计划","千人计划"人才总数列全省第三。此外,我市还遴选引进"580计划"人才103人,遴选资助"海外工程师"42人。

       我市由"千人计划"创办的企业销售收入累计达6.5亿元,获得授权专利170多项,填补国家、省空白60余项,解决了一些企业关键技术问题。引进一个人才,带进一批项目,带活一家企业,引领一个产业,发展一个学科,这样的效应正在温州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