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峥盛大 喂大的一代如何活(沈沣 李峥嵘)

2018-01-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们被泛称为80后,这个标签有一个定语是"喂大的".虽然他们不得不更多地依赖父母,生活上.感情上.经济上,但这些帽子他们非常不喜欢不认同."×0"后这个词似乎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定制,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他们的特殊性--不仅是家庭唯一的孩子,也被社会认为是长不大的.然而,2010年他们要30岁了,不能再以孩子看待了.无法独活,即指当下他们普遍被认为的情形--没有独立,物质上抑或精神上.随着而立之年的到来,个人.父母.社会日益感到"紧迫"和&quo

他们被泛称为80后,这个标签有一个定语是“喂大的”。虽然他们不得不更多地依赖父母,生活上、感情上、经济上,但这些帽子他们非常不喜欢不认同。“×0”后这个词似乎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定制,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他们的特殊性——不仅是家庭唯一的孩子,也被社会认为是长不大的。

然而,2010年他们要30岁了,不能再以孩子看待了。无法独活,即指当下他们普遍被认为的情形——没有独立,物质上抑或精神上。随着而立之年的到来,个人、父母、社会日益感到“紧迫”和“压力”。

“独一代”又有了“独二代”,在物质优越的今天,如何不让孩子的内心世界“沙漠化”?如何反思社会转型期的一代人?如何面对未来育儿?如何开展第二次教育革命?这次我们聚集了众多专家的讨论。

70后作者群“教训”80后

青年人普遍的生活状态如何,对自己满不满意,对未来有没有信心?这些问题随着他们步入三十岁逐渐受到社会关注,但直面他们思想和心灵的专门著作处于稀缺状态。《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是近来国内首部深入分析青年特质和面临现实困扰的言论性图书,日前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北京策划中心适时推出。

本书探讨的核心对象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出生在城市的年轻人。这群人的共同点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第一代完全在市场经济中的成长者,并且是脱离国家单位“体制喂养”的第一代人。因此,他们是未得成熟即承受社会转型试验的一代人。

本书作者王千马、夏烈、张守刚、张亦峥、吴海云都是“70后”,虽是同龄人诉说同龄人,稍长几岁带来了几分深度和锐度,贯穿全书的一个是“理性精神”,一个是“独立意识”。针对当下年轻人聚焦的“城市定居”、“买房”、“剩女”、“网络生存”等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剖和辨析,力求寻找一个既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又符合年轻人实际的价值尺度,树立全球化视野下的普遍标准,以独立、常识、幸福为标的,探讨如何摆正自我、积累认识、建立长远目标的途径。

最后展望未来,鼓励青年人放眼全球有所担当,做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

王千马表示,80后是被骂惯的一代,现在社会上假东西太多,搅乱了他们的认知,结果导致他们怀疑一切的逆反心理。“其实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几个70后的兄长自我反省,也告诉80后,你们长大了,该接班了。”《无法独活》作为一本关照当下年轻人生存状态以及时代精神的青年时论书,五位作者希望以此书告诉并激励青年人如何从“无法独活”走向肩负历史使命。

父亲在教育中有多重要

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鼓励爸爸们应该给家庭提供安全感,在遇到困难时勇于承担。并推荐接力出版社的“巴巴爸爸经典系列”。巴巴爸爸是一个身体柔软、心灵柔软的形象,“巴巴爸爸”提供给现实中的爸爸一个机会,思考一下作为父亲的责任。

四十多年前的图书,现在读来,不论是故事还是图画,都有着惊人的“抗拒时间的能力”。巴巴爸爸以他的独创性和幽默感,为世界的大孩子和小孩子们提供了快乐。巴巴爸爸的勇敢、幽默、机智和责任心也为全世界的爸爸们树立了榜样。

巴巴爸爸一家的和睦、温馨、相亲相爱将永远温暖着全世界人们的心灵。接力出版社最新推出的5本“巴巴爸爸”图画书分别是《巴巴爸爸的火星旅行》、《巴巴爸爸搬大树》、《巴巴爸爸去度假》、《巴巴爸爸的马戏团》、《巴巴爸爸和圣诞礼物》。现在的爸爸妈妈们,除了看动画片怀旧外,还可以和孩子读这套书,把你小时候得到的快乐,传递给你的孩子,让孩子度过一个充满父爱的童年。

独二代如何学习团队精神

由于《巴布工程师》可以让小朋友认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完善人格内涵、丰富精神世界。《巴布工程师》进入中国以来,它的动画片和图书都备受热捧。并被许多幼儿园当成教科书。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金波指出,《巴布工程师》讲述的虽然是成人世界里的故事,但是每个故事情节都被赋予了童话色彩,给了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富足。该书让孩子通过故事建立一个比较健康、正常的心理秩序,避免说教,让孩子在感觉到故事精彩有趣的同时,还将勇敢善良、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态度都渗透到孩子的心里面。

知心姐姐卢勤很赞成父母与孩子一起看《巴布工程师》,知心姐姐认为书里面的人物形象,善良、诚实、热情、团结、向上。就连小鸟都知道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现在社会上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甚至很多是“独二代”,孩子从小被大人宠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教育。很多孩子性格自私孤僻,造成精神上的缺失。另外,自信、坚强也是《巴布工程师》倡导的精神内涵,经常阅读,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

欧洲18世纪后半叶出现了由校园、课程、教材、职业教师、课堂教学、考试等主要元素组成的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称为“第一次教育革命”。现代教育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施瓦布说:“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推进教育的发展。

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原则、新观点、新方法。”于是“第二次教育革命”提上日程,这一革命关系到教育的各个方面。6月20日,“商务印书馆教育论坛”在北京涵芬楼书店召开。中国教育改革作为世界教育革命的组成部分,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认为“‘中国经验’也许会成为另一种‘中国制造’而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张卓玉所著《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指出,最核心的是要从以知识传授为起点的教育,走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让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

张卓玉提出培养学生的领导力也是“第二次教育革命”的重要议题。优秀人才的事业生涯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升学生的领导素养,为社会、国家、人类培养优秀的领导人才。他说,美国孩子的领导能力在全世界是非常知名的,连小孩子的领导能力都让很多成年人惊叹不已。

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老师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演讲演示、团队协作、项目管理意识和能力。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名牌大学招生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体现学生领导力和责任感的社会活动记录。

这些经验,值得我国的中小学学习和借鉴。但是领导力的培养要注意几个问题:1.让更多的学生能超越个人利益、个人成就需要,树立使命感,责任感。2.领导力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能超越传统权贵观念,树立现代领导意识。

摒弃权威、权术、权力的传统官本位文化,强调使命、规则、影响力;领导者在追求做事的机会和做事的过程,而不是地位和荣耀。3.让更多的学生超越“百姓”意识,树立现代公民意识。

新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基于协商、契约的合作伙伴关系。一个有领导力有素养的公民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学会选择领导、服从规则、捍卫权利和承担责任。这是有教养的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

“商务印书馆教育论坛”与会专家认为,从灌输式的课堂组织形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却十分深刻的教育变革。

面向未来怎样育儿

“他们只会按照标准答案做题,却不会过美好人生,因为美好人生不是标准程序,是需要创意的。”在《父母必读》创刊30周年庆典暨21世纪儿童发展论坛活动上,父母必读杂志社正式启动 “父母必读养育科学应用研究中心”。

“养育科学应用研究中心”将以儿童为本,组织心理、教育、医学、营养、社会等多个领域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为中国家庭提供更贴合实际、更个性化的科学指导。本次21世纪儿童发展论坛主题为:面向未来的育儿生活。

亚洲儿科营养联盟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宗一教授指出现在有三个影响儿童健康的不良认识。一个是过度,老是在生理成熟度之外给孩子增加负担。第二,过早,包括识字训练等培训。还有过负。超越生理成熟度的任何干预都严重损伤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彦捷指出,不同儿童的发展时间进程差异很大。知识是死的,但是运用是活的,需要每一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摸索。

针对婴幼儿的电脑软件,到底有没有好处?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陈会昌教授认为,对孩子大脑中枢的形成、神经元的建立是有好处的,但是对小孩的情商和社会性发展是有害处的。儿童在摸爬滚打当中,在和自然接触当中学习到的东西,比在电脑软件上学到的东西更有实际应用价值,对情绪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陈会昌教授还在研究中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有两粒种子,第一颗种子是自我控制力,另外一颗种子就是个人主动性。内在兴趣、内在动机、自发性、首创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东西加在一起促进孩子的和谐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教授提出要尊重儿童青少年的文化。流行文化在媒介素养的早期被看为是低俗文化,但进入80年代这种观念已经改变了。流行文化进入课堂,成为和青少年讨论的内容,对成年人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挑战。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传统的知识灌输教育方式被彻底颠覆了,它强调学生或者青少年的文化经验和文化都应该被赋予价值。教育应该认同和尊重童年生活的价值,教育应该使每个儿童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对自己影响控制环境的能力,感到越来越自信,而不是相反。应该强调教育不是机器,儿童也不是一个批量生产的产品。

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师李子勋感叹:所有出生在80年代以前的父母们,其实是完全不了解现在的孩子的。因为生活的时代和内在结构完全不同了。今天的孩子更自我,更自在。“你越是试图用六七十年代意识影响你的孩子,结果是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因为实际上违背社会发展过程。”他认为一个平和的、有爱心的,一个可以把玩具拿给别人玩的,一个可以慢慢等待别人玩完自己再玩的孩子,是未来社会需要的孩子。

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刘丹教授说,社会变化很快,压力很大,多元文化的复兴,也将决定我们如何培养孩子。“很多人以为你变得特别卓越或者完美才能够对付竞争强烈的社会,其实现在社会恰恰有另外一个追求的出口就是你的独特性。

比如说有的孩子会玩特别的一种玩具,而这个能力也许就成为他未来一个生存非常重要的能力。”鼓励孩子发展不同的特点,并且为他指明生活中多元文化中可生存的领域,这是帮助我们孩子应对不断变化的未来的一个重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