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李克平 中投总经理李克平:中国对外投资必须追求商业回报
凤凰财经讯 随着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的设立,"一路一带"战略的启动,中国资本输出的步伐加开,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必然趋势。
中国应该按照一个什么样的对外投资战略,来满足中国资本输出的需要和保证商业可持续发展呢?
在6月27日陆家嘴论坛的演讲中,全球大型主权财富基金之一——中投公司总经理李克平表示,中国对外投资战略中,必须以企业为主题,政府发挥服务性功能。
"中国的国际化、中国的对外发展战略,根源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全球经济环境,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互补,是这样一个结构决定的。因此,政府的战略规划,是顺应我们的经济主体、企业的内部需求而提出的一种引导、规划、支持和政策。"李克平表示。
演讲结束后,李克平接受了凤凰财经的独家专访,再次阐述了他对于中国对外投资的认识。
李克平认为中国成为资本输出国是由比较优势和高储蓄决定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技术水平得以提高,加上国内的高储蓄,使得资本输出成为企业的一种自主的选择,以获取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机会。
"这是一个正常发展过程,也是中国经济水平提高的表现。"李克平表示。
但在他看来,目前国内对中国对外投资战略的认识还有一些误区,存在重宏观分析、缺少现实考量等因素。
比如在关注"一带一路"、对外投资的战略中,会看到大量的学者、专家运用基础宏观数据,讨论某一个战略、某一个策略,某一个行业布局或者投资的策略实施。
"看到我国缺少资源,因此就认为哪国拥有资源,它就应该是一个直接投资对象。其实在真正的投资决策中仅仅是一个背景,离具体的投资可行和操作的分析判断距离很远。"李克平认为。
作为中投对外投资的操盘手,李克平认为必须从实际出发,理性地去分析中国对外投资战略。以中国对外投资的两大重点——基础设施和矿产资源为例,指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困难。
基础设施投资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优势项目,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均是通过对新兴市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也是国外主要主权财富基金、大型养老金偏爱的投资资产,但李克平认为成熟的基础设施才具有稳定的商业回报,开发性基础设施(绿地项目)具有很大的商业风险。
所谓成熟的基础设施项目是指已经在运营、有稳定的收入的基础设施,比如有稳定收费的道路、电力、供水系统等,这些设施有稳定的收入机制和监管模式,稳定的预期收益。
开发性基础设施之所以让国际大型机构望而却步,主要是因为其潜在的风险。这些项目多出现在缺少基础设施的新兴市场国家,具有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变现难的特点。
"但是在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不发达,财政基础薄弱,基础设施面临建设、融资难等问题,投资者的收益的确很难保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涉及到公共物品的基础设施,收入低也是一个可能面临的挑战。"李克平说。
另外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也很难照搬,因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的成绩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投入和组织动员能力是分不开的,而国外不一定有这样的环境。如果把中国经验、情景、模式不自觉地、无意识地放在投资的决策中,会形成很大的误解。
"没有一个国家具有中国这样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行政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很难想象中国在80年代和90年代建立基础设施的融资模式,能够在任何一个国家再现。"李克平强调。
再加上投资者很难获得这种准公共物品基础设施溢出的社会效应,投资者投入和收益的获取不成比例,造成开发性基础设施成为非常难的行业投资领域,需要机制上的创新。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对能源与资源需求量巨大,因此能源和资源也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李克平也不忘提示其中的风险。
因为从本国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角度考虑,东道国希望更多的把能源开发,以及连续增值过程的好处留在本国。对外国投资者的进入、控股比例、后续增加价值的要求以及出口税收,会有很多法律法规和监管的要求,而且整个趋势是增加的,特别是在有些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国家,会出现比较频繁和带有一定任意性的相关规定更改。因此,如何去面对这些风险,成为企业走向境外进行国际投资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回顾这十多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大量的投资案例,特别是其中一些失败的案例,可以看到在这些方面的误解和误判实际上在今天也仍然存在着继续重演的可能性。"李克平表示。
如何矫正这些误判与误解,促进中国企业平稳走出去,李克平认为必须解决中国对外投资战略中谁来主导的问题。
由于中国政府在过往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很多人认为对外投资依然是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李克平认为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并不是这样。因此,中国企业有时候往往会高估了双方政府意愿对商业行为的影响。当双方的政治家有良好的合作意愿达成合作愿望时,并不等于商业行为上的一帆风顺。
在他看来,对外投资应该更多由企业内生的需求驱动,当前中国对外投资战略中,毫无疑问要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这一点是符合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的,其中的对外开放战略已经非常明确提出和要求企业是对外投资的主体,市场化运作是对外投资的要求。
但在当前中国对外投资的大潮下,很多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依然存在着误区,
李克平认为除了援助项目外,更多的要强调企业的主体作用,国家起的是服务支持的作用。
在他看来,整个国家的发展规划和对外投资战略,其出发点的规划和政策的设计,应该和企业发展的总方向及目标是一致的,应该根源于企业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虽然国家目标和企业追求商业回报会有一些差异,但应寻求一种平衡。
如果是政府间有双边的合作项目,或者是直接由政府主导的合作项目,参与的企业要获得政府的支持或者说补贴。但是在商业化的投资领域,应该是完全由企业发挥主导作用。
作为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希望在全球的布局和投资中,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更好地联接国外企业和中国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来提升双方经济的比较优势。
在中国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过程中,中投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投资寻求自身收益和国家目标的统一,
"比如我们还要关注对高端制造业、新科技领域的投资,可以通过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去接触目标企业,寻求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兴趣和特殊视角,然后再来寻找这些企业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机会。"李克平对凤凰财经表示。
当日的演讲中,李克平表示在中国对外投资问题上,充满自信是一种好事,但不应该有"钱多飘飘然的感觉","有钱也不能任性。"
在他看来,中国是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13亿人口并利用自身比较优势积累了高达4万亿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需要更好的多元化管理,但投资必须对纳税人、股东和储蓄者负责,必须获得相应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