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任新民 云南玉溪大营街——旗红路正民欢乐

2018-04-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玉溪市中心城区西南3公里的地方,崛起了一片远近闻名的新城.走进这里,不少见过大世面的人一时都无法相信,生活和工作在村里的4800多农民,已经在全方位享受着幸福的小康生活.这个农民的小康乐园,就是"云南第一村"--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近日,记者来到这里采访,只见高科技企业一家紧挨着一家,农民们到村里的企业上班,全村没有一个人失业,更没有一个人受穷.两个国家4A级的旅游休闲公园,把环境装扮得花园般美丽.农民们开着轿车,住在别墅里,过着让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全村经济总收入从1984年的21

在玉溪市中心城区西南3公里的地方,崛起了一片远近闻名的新城。走进这里,不少见过大世面的人一时都无法相信,生活和工作在村里的4800多农民,已经在全方位享受着幸福的小康生活。这个农民的小康乐园,就是“云南第一村”——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

近日,记者来到这里采访,只见高科技企业一家紧挨着一家,农民们到村里的企业上班,全村没有一个人失业,更没有一个人受穷。两个国家4A级的旅游休闲公园,把环境装扮得花园般美丽。

农民们开着轿车,住在别墅里,过着让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全村经济总收入从1984年的210万元增长到目前的20多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当年的200元增长到现在的近2万元。农民群众自豪地说:“城里人有的我们有,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有。

” 在大营街采访期间,这里的农民群众谈得最多、夸得最多的是居委会党总支一班人和一大批共产党员。玉溪市委常委、红塔区委书记黄宪庭深有感触地说:“大营街党总支团结全体党员,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群众中树起了一面鲜亮的旗帜。

”盘点党总支为群众办的一桩桩实事,聆听很多党员感人的故事,感受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深切地体会到,大营街居委会党总支和广大党员在团结和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把入党誓言体现在为民做事、为民服务、为民致富、为民幸福的行动中,保持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

“党把这块土地交给我们,我们就有责任让它富裕起来” 走进任金福种植的100亩百合花钢架大棚,记者看到,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

他原是一名建筑老板,在居委会的扶持下,创办组建了玉溪汇溪花卉有限公司,开始了花卉的种植经营。短短3年的时间,他的公司就成了大营街花卉种植的龙头企业。

当说起他现在每年能赚回几十万元的事儿时,他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种植的100亩百合花,每亩享受居委会的补贴7000元,再加上免去的每亩1000元的土地租金,3年来居委会对他的扶持达100万元。

他动情地说:“这得归功于我们大营街雄厚的经济实力,种植高档花卉利润大,风险也大,没有居委会的扶持,我不敢放手干。” 任金福只是大营街以工哺农,发展高效农业的受益者之一。

大营街居委会有3个自然村、9个居民小组、1467户农户,总人口4880人,仅有耕地千余亩,人均仅有耕地0.21亩。在20多年前,大营街人多地少, “吃粮难、住房难、喝水难、行路难、娶媳妇难”困扰着村民。

1987年,紧贴着玉溪城区的大营街还在靠吃返销粮解决温饱问题。 如何消除城乡差别,让村里修通宽阔笔直的大道,让华灯辉映,让村民过上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日子?这是大营街居委会党总支一班人20年来一直在执着追求的。

居委会党总支书记任新民认为,大营街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自觉融入到城市中,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树立“无工不富”的思想后,1988年,在玉溪卷烟厂的大力支持下,大营街党总支以极大的气魄,决定贷款4000万元,建起了水松纸厂和滤嘴棒分厂。

这两个厂当年就产生了效益,实现收入390万元,上缴利税60多万元,成功淘到了工业领域里的第一桶金。 在水松纸厂和滤嘴棒分厂的支撑和带动下,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铝型材厂、铝箔纸厂、油墨厂、铜材厂、太阳能厂相继建成,这些乡镇企业不仅为大营街今后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和技术,还为缩小城乡差别奠定了基础。

村里的4800多名庄稼汉和泥瓦匠们,跳出了以农耕为主的传统生活模式,成了车间里使用现代化机器设备的新型农民,悄然融入了这片以新型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亮丽新城中。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大营街的经济开始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到1992年,大营街的农村经济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玉溪的第一个亿元村。

1995年,全村乡镇企业发展到了28家,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元,“云南第一村”应运而生。2004年和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20多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全村的固定资产也从1986年的126万元增长到了8亿元。

1987年乡镇企业起步之时,大营街对1300亩土地进行集约化管理,对台山、台地进行综合开发,兴建农场,发展林果,粮食、蔬菜、鸡、鸭等农产品生产,形成了产业规模。

大营街人多地少,要想发展经济,让农民增加收入,如果用传统方式发展农业,很难有所作为,必须发展高效农业。 党总支决定,探索一条以工哺农的新路,以良好的经济基础做支撑,把农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型推进,走上规模化发展、基地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

在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系列扶持措施很快就出台了:发展大棚种植,所有承包土地种花的农户,三年内不收土地租金;每建一亩栽花的钢架大棚,无偿补助承包户7000元,仅2001年就补助资金294万元。

高效农业取得了成功,2001年,花卉总收入500多万元;2002年,花卉总收入猛增到了2006万元。

目前,大营街已有4家花卉公司,全村年产百合鲜切花100万枝。高效农业还促进了大营街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20年前要3000名壮劳力侍弄的土地,现在仅6人就轻松完成。

剩余人员开始大量向工厂转移,一批背米口袋的产业工人,开始进入车间,投入到大机器生产的行列中。 任新民感慨地说:“党把这块土地交给我们,我们就有责任使这块土地富起来。现在,当我看到乡亲们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在优美、整洁的环境,开着车、背着包去上班时,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欣慰。

” “党总支抓改革要有利于发展,大营街不能变成空壳村。” 大营街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集体经济的发展上,大营街党总支就曾经面临着重大的抉择。

1998年,乡镇企业改制的热潮中,有人提出了“云南第一村的旗帜能扛多久”的疑问。党总支一班人认识到,乡镇企业不改革,就难以保持发展速度,甚至会葬送取得的成果。但是,现有的集体经济实力一旦分散经营,就会富了少数人,穷了大多数。

大多数农民的利益谁来保障?如果没有集体经济做坚强后盾,就会失去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任新民认真分析形势后说:“我们党总支抓改革就要有利于发展,大营街发展集体经济不能变,不能变成‘空壳村’,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不能动摇。

”在企业改制中,大营街走出了创新之路,对年产值达12亿元的8个大型骨干集体企业,采取“一厂一策”的办法,实施以强化管理为主的内部机制改革,对20个中小型企业,则进行租赁、拍卖、转让、兼并、股份制改革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

从1998年到2000年,大营街默默地苦练了3年内功,不但创造性地盘活了6.7亿元资产,还使众多的骨干企业成功地实现了二次创业,增强了生机与活力,大营街的各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至2001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7亿多元,上交国家税金87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266元。2004年,经济总产值突破了20亿元大关。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了大营街人更足的底气。1986年,大营街人豪迈地提出:推倒旧村建新城。抓住小城镇建设之机,党总支按照“经济主体工业化、农业生产产业化、管理体制企业化、生活环境城市化、城乡实现一体化”的思路,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对外形象,美化镇区环境,提高城镇品位。

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大营街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1996年,旧村改造圆满完成,新建房160幢1300多套,总投资近亿元,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10多平方米增加到59平方米,而且不占耕地。

2002年,总投资10亿元的会展商住产业园区开建,一期开发总投资9500万元。现已先后建成了景和苑、景康苑、景泰苑三个有180幢高档别墅的住宅区,以及两幢有468套高、中、低档单元套房的高层商住楼。

从1995年至今,先后投资3亿多元,建起了汇溪公园、玉泉湖公园、玉泉寺、映月潭公园、汇龙公园; 320人组成的专业绿化环卫队,把大营街的公园和街道清扫得整洁宜人。

大营街成了玉溪名副其实的 “城外城”。一个崭新的、城市功能齐全的大营街呈现在大众的眼前。两条高等级公路,从东面和北面把大营街镇和市中心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中心镇区为核心,各行政村之间层层辐射,梯次分明,村级之间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环境优美,功能完善。

截至到2003年底,小城镇区划建设面积已达3.2平方公里,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9平方米,建成了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的4大区域,即以滤嘴棒分厂、玉溪水松纸厂等卷烟辅料加工为重点的工业区;以汇溪公园、玉泉湖、汇龙生态园、汇溪宾馆、玉泉寺、映月潭温泉等旅游休闲景点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区;以大营街农民住宅、机关办公、公益事业等为主体的住宅机关办公区;以别墅和高级商住楼为主的会展商住产业园区。

大营街不仅牢牢擎起了“云南第一村”的旗帜,而且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步子走得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