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长黄志光 汕头市市长黄志光:抓住CEPA契机加快汕头发展

2017-09-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昨天(8月16日)上午,汕头市市长黄志光接受香港亚洲电视台记者采访,纵谈汕头工业经济发展前景,同时也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汕头将紧紧抓住CEPA签署的契机,加大汕港两地之间的紧密合作,寻找更大的合作空间,从更大范围主动承接资金.技术.管理和产业等方面的转移和辐射,加快汕头经济的发展.最近,内地与香港签订了更紧密的经贸关系,粤港两地合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此次,香港亚洲电视台派出摄制组专程赴汕,拍摄<走马南粤--广东省各地(市)书记市长访谈录>汕头特辑,目的也就在于更好地宣传汕头发展

    昨天(8月16日)上午,汕头市市长黄志光接受香港亚洲电视台记者采访,纵谈汕头工业经济发展前景,同时也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汕头将紧紧抓住CEPA签署的契机,加大汕港两地之间的紧密合作,寻找更大的合作空间,从更大范围主动承接资金、技术、管理和产业等方面的转移和辐射,加快汕头经济的发展。

最近,内地与香港签订了更紧密的经贸关系,粤港两地合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此次,香港亚洲电视台派出摄制组专程赴汕,拍摄《走马南粤——广东省各地(市)书记市长访谈录》汕头特辑,目的也就在于更好地宣传汕头发展经济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使港人更好地了解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前景,进一步推动汕头与香港的经贸合作。

针对亚视记者关注的汕头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在发展经济方面有何优势的问题,黄志光首先作了这样的分析。他说,汕头是全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侨资侨力、民资民力丰富。

作为汕头最大的优势就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上具有一定的实力,是国内外投资者创业生活的理想地方。值得一提的是,汕头在走过挫折和弯路后,经过这几年的整顿和发展思路、发展战略的调整,目前已经处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处在再创业、再发展的新阶段上,全市上下政通人和,人心思进,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只要我们紧紧围绕既定的目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加倍努力,就一定能把汕头建设成为营商成本的洼地、商务活动的基地、投资收益的高地。

那么,汕头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将放在哪里?黄志光指出,不久前结束的市第八次党代会和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已经确立了建设经济强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

在未来的发展中,汕头将紧紧抓住发展的主题不放松,抓住经济薄弱环节和主要增长点,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大办工业,建设区域性信息、物流、文化三大中心,构筑高新技术和新兴工业基地、特色产业和传统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加工和制造业基地、现代生态农业“四个”基地。

一是要把园区经济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这也是实现集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园区经济带动工业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推进现代化。要重新整合、优化高新、澄海、龙湖、金平等现有园区,扩大面积,形成规模;规划建设一批新园区,在深汕高速公路以北形成一道经济走廊。把“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结合起来,积极引进大型、特大型项目。

同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山傍水建设生态型工业区,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城来规划建设,集中开发,整合资源,提升工业经济的水平、档次和质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企业集群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汕头有着天然良港和漫长海岸线的地理优势,把港口经济做强做大。要对汕头港港区进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汕头港作为全国沿海主枢纽港的功能,增强港口辐射力,进一步发挥珠池港的优势,重点建设广澳深水港,为引进大石化、能源、火力发电等临港工业提供发展空间和腹地。

通过发展港口经济拉近汕头与世界的距离,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条件。三是进一步挖掘丰富的民资、民力、民智,增强汕头发展后劲,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民营经济在汕头起步早、发展快,如今全市民营企业已达几千家,所创产值占汕头工业总产值三分之一的比重,在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医药、制造业等领域已形成规模效益。

特别是在中国玩具城澄海,玩具生产企业就达2000多家,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是汕头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黄志光还就汕头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谈及内地与香港签订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后,汕港两地如何利用政策优势和合作良机实现双赢的问题,黄志光说,当前汕头在贯彻落实发展思路的同时,还要抓好“两个承接”:即承接珠三角产业的转移,承接日本、韩国、台湾、香港资金、技术和产业的转移,特别是要抓住与香港实现更紧密合作的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鼓励香港乃至海外的潮籍乡亲回乡投资创业,把“汕头人经济”变成“汕头经济”,同时吸引更多港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大财团来汕投资,在更广阔的领域寻求商机,共谋发展。

南方网 2003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