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衍明身价 旺旺之父蔡衍明:从“败家子”到身价600亿

2018-0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小街头称霸,却凭借街头哲学,成为众所周知的米果大王;19岁当老总赔一个亿,却依靠"虽千万人吾具往矣"的精神成为台湾首富;认为读书不宜过多,

从小街头称霸,却凭借街头哲学,成为众所周知的米果大王;19岁当老总赔一个亿,却依靠“虽千万人吾具往矣”的精神成为台湾首富;认为读书不宜过多,实践出真知,对子女要求高中毕业后不允许升学,堪称另类“虎爸”。他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食品品牌“旺旺”的缔造者,蔡衍明。

今年60岁的蔡衍明出生于台北市一个富贵家庭,在家排行老幺,深受父亲的宠爱。与比尔·盖茨从小热衷甚至痴迷于计算机有所不同的,尽管蔡衍明出身台北富贵家庭,但他从小不爱读书,却爱街头称霸当王,大部分的知识都从街头和电影院获取,并没有接受太多商业气息的熏陶。在父亲开设的**戏院里,他一天能看10部电影。

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是,后来他在执掌旺旺过程中,无论是经营之道还是用人方略,正是由于他善于将当年的混混脾性变通为街头智慧,反而频频斩获事半功倍的效用。

高中时,由于两次和学长发生冲突,处于叛逆期的他索性退学,进入父亲的制冰厂工作。1976年,他19岁,父亲从朋友那里接下了主要加工鱼罐头用于外销的宜兰食品厂。因为父亲没有时间经营,蔡衍明便主动请缨去厂里当起了总经理。他回忆说:“我账也看不懂,人也不认识,我又不敢问。损益表是赚是赔,我也不知道。”

啥都不懂的毛头小伙却操心起食品厂的战略转型。他觉得做OEM(俗称“代工生产”)要看别人脸色,决定转做内销,并开始生产“浪味鱿鱼丝”。结果一年多下来,赔掉一个多亿(台币),不得不找家里贴钱补救,落下个“败家子”的称号。当时只要别人多看他两眼,他就觉得人家在笑他,更因此患上了抑郁症,一度想跳楼自杀。

3年后,22岁的蔡衍明观察到台湾稻米资源过剩,盘算着如果做日本米果生意,应该可以扳回一局。于是,他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厂之一的岩冢制寻求合作。64岁的桢计作社长连连拒绝,怕小伙子办事不牢,坏了自己的名声。

整整两年,蔡衍明频频拜访桢计作,终于获得米果制造的技术输出。此后,爱狗的他将公司取名旺旺,迅速成为台湾米果市场老大。至今,蔡衍明仍将桢计作称为“旺旺之父”,在总部竖立铜像。

1992年,35岁的蔡衍明生意已经相当成功,但台湾市场局限性太大,“不够刺激”,他把目光投向了大陆。因投资额仅在千万元级别,他没选沿海,而是成为湖南首家台企,因而享受了不少优惠政策。“这种大胆决策,也只有蔡衍明这种有Streetsense(街头智慧)的人才敢去用”,台湾金融大亨卢正昕说。

投产后,蔡衍明参加郑州糖酒会,收到了300多份订单,过后却没有经销商来交钱提货。第一炮没有打响,眼看食品就要过保质期,情急之下,蔡衍明决定将产品分送给上海、南京、长沙、广州等地的学生试吃,结果孩子们爱不释手。

蔡衍明抓住时机狂投广告,“你旺我旺大家旺”的广告词很快路人皆知,可爱的旺仔贴画更是随处可见。最终,投产当年他创收2.5亿元人民币。

1994年后,200多家食品厂加入“米果大战”,其中就有同样来自台湾的康师傅。激烈的竞争使米果价格由最初的1公斤50元降至30元。面对危机,蔡衍明推出4个副品牌的低价米果,并一口气将自家产品骤降到1公斤5元,其狠辣令人咋舌。

他说,“除根之后,才好做”。为了降低成本,他拼命扩大生产规模。“一下子要盖很多工厂,我们又没有那么多钱。我就给各县政府写信说要投资,条件是政府出资盖好厂房出租给我”。当时正值招商引资热潮,蔡衍明发了1000多封信,收到不少回应。此后,他又掀起几轮价格战,将竞争对手杀得所剩无几,“米果老大”的地位再无人能够撼动。

1996年,蔡衍明决定将旺旺挂牌上市。当时在台湾申请上市的程序非常复杂,而新加坡政府又正大力吸纳中国企业去当地交易所上市,于是蔡衍明舍近求远,选择在新加坡挂牌。

但新加坡股市交投不够活跃,自从旺旺上市后表现一直平淡,虽然每年净利率达16%,却只有15倍的市盈率。而同年在香港上市的康师傅市盈率一度达40倍。在投行的建议下,蔡衍明决定转投港交所。不过,精打细算的他不甘心让投行与私募狂分利润,于是就作出了一个相当江湖气的决定,用自己的团队替代专业私募。

2007年5月28日,他以私人名义向12家银行财团联贷8.5亿美元,用于收购新加坡上市的中国旺旺26.35%流通股股份,以完成私有化,转投H股。这一做法无疑极其冒险,因为他要顶着每天高达15万美元的贷款利息,时间越久,对他越不利。

这一回,蔡衍明不仅让外界体验到他的决策之大胆,还看到其行动之迅速。从撤离新加坡,到登陆港交所,前后只用200天,旺旺的市值则从35亿美元提升至51亿美元。同时,他还完成了公司的重组,将其核心业务——食品饮料业务——单独剥离在港上市,旗下医院、酒店、房地产等业务则分拆至新成立的“神旺控股”公司中,作为家族私有,成为业界公认的近些年来亚洲规模最大、杠杆比率最高的巨额融资经典。

蔡衍明创业30载,在江湖上摸爬滚打,积累了浑身的“功夫”和经验。他由此断定,“街头智慧”是最棒的教育方式,遂将之灌输给自己的子女——读书不宜过多、实践方出真知。因此,蔡衍明立下一条家规:孩子年满18岁便不再升学,直接进入企业学**经营。

对于念书,他有自己独到的哲学。首先,他是一个“务实主义者”,认为“街头一年,更胜读书三年”,而小孩跟在他身边学**经营管理肯定胜过念什么商学院。其次,他认为必须给小孩留下一定的缺憾,他们才能“确实地认识自己”,才不会自满。

蔡衍明认为:“学历高的人定性不够,都不够了解自己,要求的待遇比别人高,却不懂得要求自己;反而是学历低的人,比较有耐心,知道自己的不足,工作起来比学历高的人更努力。”

于是,尽管其长子蔡绍中学**成绩优异,但仍于2001年高中毕业后即告学业中止,转而进入旺旺集团开始漫长的“见**之旅”。在之后的八年时间重,被蔡衍明施以“魔鬼式训练”。第一阶段为头3年的“见**生”时期——到旺旺的诸多部门轮岗见**。“我没有名片,因为没什么头衔,我的名牌(工作证)上只有我的‘蔡绍中’3个字,”蔡绍中说。

第二个阶段是接下来3年,蔡衍明安排蔡绍中为自己作“特别助理”。主要意图一来便于提早俯瞰大局,二来磨其性子。蔡衍明对数字非常敏感,他要求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企业的收入、利润、成本等数字要了然于胸,对商业模式和经营管理各细节的解释要条理清晰。“每周一次的familyday(家庭日),父亲都会追问各项事情的进度和执行细节,他甚至不放过吃饭时间,”蔡绍中说。

第三个阶段是2007年开始,蔡绍中开始在管理层被委以要职:旺旺公司执行董事、友联产物保险董事等。直至2009年的两年间,他的管理技能得到了极大的考验与提升,特别在旺旺赴港上市期间,蔡绍中几乎成为了喜欢问“为什么”的蔡衍明的“答案提取器”。

2009年则是蔡绍中的第四个阶段的开始,也是蔡衍明一边心怀家业永续的念想、一边与儿子分疆而治的开始。蔡衍明在打造自己的食品帝国的同时,收购台湾多个媒体集团,发展媒体产业。自2009年7月6日起,蔡绍中改任旺旺的非执行董事,并被任命为亚洲电视董事及中时集团总经理,蔡衍明希望儿子在传媒帝国上有所建树和创新的意图至为明显。

2015年8月,大陆胡润研究院发布《2015瀚亚资本 胡润全球华人富豪榜》,其中包括302位港澳台及海外地区华人富豪,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以610亿人民币资产夺下台湾首富,此前胡润研究院在2月发布的《全球富豪榜》中,蔡衍明也以100亿美元身价名列台湾富豪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