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山高居翰 如歌的艺术史 ——高居翰《隔江山色》

2017-06-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遗民心理"."复古主义"."文人画"."援书入画"--每一部述及元代的画史都会被这几个词萦绕着.如果我们要问元代绘画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答案仅仅是复古主义.书画同源.文人绘画这样几个概念吗?或仅仅是赵孟頫.黄公望.吴镇.倪瓒这几个名字?文人画仅仅是用书法性线条完成的"聊有古意"的绘画吗?如果能够还原元画诞生的语境,也许会感受到元代绘画的"平淡天真"在画史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像其"疏

“遗民心理”、“复古主义”、“文人画”、“援书入画”……每一部述及元代的画史都会被这几个词萦绕着。如果我们要问元代绘画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答案仅仅是复古主义、书画同源、文人绘画这样几个概念吗?或仅仅是赵孟頫、黄公望、吴镇、倪瓒这几个名字?文人画仅仅是用书法性线条完成的“聊有古意”的绘画吗?如果能够还原元画诞生的语境,也许会感受到元代绘画的“平淡天真”在画史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像其“疏淡”的表面,而是一场疾风骤雨、狂飙突进式的巨大变革。

《隔江山色》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一种,探讨元代绘画。元代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代,却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最具活力与原创性的时代。在蒙古人废科举制度的情形下,读书人面临着变节或失业的两难窘境,很多文人政途不通,转而以为人占卜、代书或绘画为业。高居翰为我们讲述了在这个异族统治、志不得伸的年代里,画家如何以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心声的故事。

在我读过的中国绘画史的书中,高居翰的书是讲得最为明晰的。大概国人写艺术史都戴上了成见的墨镜,事先都已给每个画家定好了位。从这个定位出发,再去分析他的作品,使之能符合那个定位。简单看看目录,就发现在国内史家的著作中,每一位画家先被扣有一顶帽子,例如“某朝最高峰——某某”,这样一个帽子干涉了读者对画家及其作品的真实体察。

高居翰的叙述一般先由画家的背景开始,甚至尽可能从画家的肖像开始切入,娓娓道来,极其直观,让读者感到先有一个的活生生的人在,他或在林中踽踽独行,或在室中闲眠高卧。

然后有他处的时代,他的身世、性情和艺术。谈到画的时候呢,自然已经是“大圈圈里边的小圈圈”。这种叙述像演讲中间先用直观亲近的材料导入,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再作百科全书式的解释。

高居翰的“读画”很让我佩服,真个是在“读”,恰似古人案头展玩,又像电影镜头游走于画面,偶尔还会有些特写,细细体察每一棵树、每一丛芦苇、每一块碎石。评述语言清晰,很少用古人画评中那些玄妙的话语,只用画面来解释这些词汇,例如通过吴镇《中山图》的细读来解释“平淡”这种境界。

书中没有惊世骇俗的奇谈怪论,但把画史的关节都抓住。高氏把职业画家和业余画家分类来谈,分析画家的作品时,都依照作者作画时间顺序来讲,这也给我不少启发。

从阅读感受讲,国内的大部分艺术史像在读辞典,高氏的书,则更像读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