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篡改了的历史:王在晋与孙承宗山海关下的对话

2017-06-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史称(明史)朝廷派内阁大学士孙承宗来巡阅山海关(其实是来掐架的),孙大学士来到山海关后很有些气势汹汹(因为手里有上访材料),刚一落脚他便径直去找了辽东经略王在晋,还上来就是一通组合拳,王经略显然没有准备,几个照面下来都只有招架之功而没有还手之力,后来孙.王这段掐架的对白被载入了史册(明史),此后孙承宗一战成名,而王在晋则声名狼藉.这是一段很精彩的对白,史书(明史)上描写得绘声绘色:孙承宗问,等八里铺重城修好了是否就把现在的四万人都填进去守?孙大学士一听马上就发招了,反问王经略,新旧两城,四万加四

史称(明史)朝廷派内阁大学士孙承宗来巡阅山海关(其实是来掐架的),孙大学士来到山海关后很有些气势汹汹(因为手里有上访材料),刚一落脚他便径直去找了辽东经略王在晋,还上来就是一通组合拳,王经略显然没有准备,几个照面下来都只有招架之功而没有还手之力,后来孙、王这段掐架的对白被载入了史册(明史),此后孙承宗一战成名,而王在晋则声名狼藉。

这是一段很精彩的对白,史书(明史)上描写得绘声绘色:

孙承宗问,等八里铺重城修好了是否就把现在的四万人都填进去守?

孙大学士一听马上就发招了,反问王经略,新旧两城,四万加四万,就是八万人,你有这么多兵吗?其他地方还守不守?

再说,新旧两城相距八里,八里之内有旧城前的地雷和陷阱,倘若新城的守军败退下来,撤向旧城,那这些布置岂非成了给自家人准备下的?而若新城的溃军身后有追兵,那你是开门放他们进来,还是不开门把他们报销给敌军(闭关以委敌)[1]?

另外,如果新城能守住,那旧城用来干什么?(明显是重复建设)

王经略好像是有点儿懵了,半晌才憋出一句话来,说他在山上留了三座山寨给溃军[2]。

孙大人听了是又好气又好笑,气是因为王经略太笨,笑是因为没想到王经略笨成这样,兵法讲求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可你王经略却先就把逃跑路线预备下了,那不是成心让新城守军贪生怕死吗?你王经略放弃了外围阵地(尽撤藩篱)不说,还退到关前八里来搞重复建设,并且搞成这样,怎么能保证京畿地区的安全?

于是,王经略被孙大人一通连珠炮打得彻底无语了。当然,也不排除是王经略只顾满地找牙而没有接上话,或者是被打掉了几颗门牙后发音有困难,总之谈话就此结束。(在晋无以难)

孙承宗此后备受推崇,曾被誉为“贤臣、廉臣、名臣、能臣、功臣”(阎会长语[3]),并被认为是“有才识、有担当、有气魄”的“积极进取型人物”(金大侠语[4]),最终升华至无以复加的地步——“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皇帝的老师,忠贞的爱国者。举世无双,独一无二。”(当年明月语[5])

依照《明史》的记载,估计王经略当时恨不得有个地缝可以钻。不过,假如那天地上真的有缝的话,恐怕里面钻的不是王经略,而是孙大学士……

原因很简单,因为孙、王二位这段载入史册(明史)的掐架,其实是孙承宗完败,只不过史书(明史)上把王在晋的反击掐掉了,这才显得孙承宗威风八面。

实际上就在孙承宗质疑那三座山寨之际,王在晋说了一番话,孙承宗当即就想到了钻地缝。

[1]【《明史孙承宗传》“且筑关在八里内,新城背即旧城趾,旧城之品坑地雷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如不可守,则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将开关延入乎,抑闭关以委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