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名扬家境 胡小石:歌赋乌苏里名扬天下 根系绿杨城用音乐宣传家乡

2017-05-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胡小石:歌赋乌苏里名扬天下 根系绿杨城用音乐宣传家乡创作<乌苏里船歌>歌词,名扬天下;致力音乐剧歌舞剧复兴,两度荣获文华奖本地胡小石诗歌手稿胡小石手捧黑龙江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奖杯胡小石(右二)在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排练胡小石为白山黑水创作出大量作品胡小石夫妇在扬州东门遗址胡小石与郭颂重返乌苏里江胡小石在创作中胡小石获得的部分奖杯和获奖证书原标题:胡小石:歌赋乌苏里 根系绿杨城记者 陶敏 文/图人物名片胡小石,1940年6月出生,扬州人,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政

胡小石:歌赋乌苏里名扬天下 根系绿杨城用音乐宣传家乡

创作《乌苏里船歌》歌词,名扬天下;致力音乐剧歌舞剧复兴,两度荣获文华奖

本地

胡小石诗歌手稿

胡小石手捧黑龙江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奖杯

胡小石(右二)在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排练

胡小石为白山黑水创作出大量作品

胡小石夫妇在扬州东门遗址

胡小石与郭颂重返乌苏里江

胡小石在创作中

胡小石获得的部分奖杯和获奖证书

原标题:胡小石:歌赋乌苏里 根系绿杨城

记者 陶敏 文/图

人物名片

胡小石,1940年6月出生,扬州人,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黑龙江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60年来,创作歌词1500余首,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奖项200余次,《乌苏里船歌》是其代表作。

其创作的音乐剧《鹰》、歌舞剧《中华吟》荣获文化部文华奖,《北京你好》获全国首届青年民歌与通俗歌手大赛作品—等奖;《希望,燃烧在心里》《拥抱冬天》分别被选为中国第七届与第十届冬季运动会会歌。策划第三届亚冬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等。出版个人作品选集《爱,在北方》等。

历任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音乐文学学会会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团委员、《词刊》编委。

在黑龙江,有一个人口只有5000多人的少数民族——赫哲族,因为一首广为传唱的歌曲《乌苏里船歌》而家喻户晓。这首歌曲的词作者胡小石,就是扬州人,虽然离开家乡已半个世纪,但是,他一直心系故乡,为用音乐宣传扬州而奔波着。

19岁闯到东北投奔姐姐

自制乐器,走进黑龙江省歌舞剧院

“我从小就在扬州生活、学习。”胡小石回忆道,“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毕业,后来又到扬州师专,整个少年时代,我都是在扬州度过的,一直到19岁才离开扬州,来到东北,但是多次梦回故乡,扬州是我永远抹不掉的故乡记忆。”

胡小石是扬州编剧胡小元的哥哥,胡小元是在扬州出生的,而哥哥胡小石出生于浙江,在其一两岁时,来到扬州的外祖父家。“晚清洋务运动的时候,我外祖父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法律,后来回国,是山东省第一任高级法官。”胡小石的外祖父家是一处老宅子,大约有四进房子,大门门槛很高。“每天早上,外祖父就要我上书房,学写字、看书,他的书架对我全部开放,可以随便阅读……”

“外祖父家有留声机,有老唱片,所以,我经常听音乐。”谈及与音乐的情缘,胡小石微笑着说,与其小时候收到的外祖父赠送的生日礼物——一台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有了这一台琴,使他痴迷于音乐。

在中学时代,胡小石和几个同学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喜欢诗词、音乐、曲艺,并且彼此之间互相影响。胡小石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在新华中学,他与耿刘同、王功亮这班同学都爱好音乐,课余时间,他们就陶醉于音乐之中,有的拉手风琴、吹笛子、拉二胡,有的唱黄梅戏……一个班级能够凑齐一支乐队,组织一场演出,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曾经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可惜,“上高中的时候,我和班上几个同学都是热血青年,在班上成绩都是相当好的,就因一些言论,没有能参加高考,后来给我们落实政策,把我们保送到扬州师专……”从小喜欢文艺的胡小石,本希望能够在大学里安静地读书,偏偏赶上大跃进,学生也要放下书本参加大炼钢铁,校园里用小高炉炼钢,24小时连轴转,胡小石感到根本就没学到东西,对于这样的生活,他很是失望,于是,临近毕业的时候,19岁的胡小石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闯一闯新天地,自己跑到东北投奔姐姐来了。

胡小石的姐姐,也曾是热血青年,在扬州中学读书时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外祖母不同意,把她关在房间里,她跳窗跟着部队上了战场,后留在黑龙江省军区当机要员。胡小石投奔哈尔滨的姐姐,是想重新考进自己心仪的音乐学院,结果,虽然音乐学院没有读成,却也误打误撞地圆了音乐梦。

“姐姐家有个阳台是临街的,那时候,我用竹子参照黑管做了一个管,就经常在阳台上吹奏。正好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有个乐队指挥家在附近,他每次从这路过,就听到一个奇怪的乐器的声音,他很好奇,交响乐团、民族乐团都没有这个乐器,这是什么乐器?有一次他就好奇地进楼找了,一看一个小伙子就在阳台上吹着,他就问我这是什么乐器,我说我是自己做的乐器,消遣……”胡小石乐呵呵地说,结果,这位指挥家就引荐他去黑龙江省歌舞剧院。

当时黑龙江省歌舞剧院的院长,是延安鲁艺出来的老音乐家。面试时,他一看胡小石很有音乐天分,就说:“我们决心把你留下,这样你在专业的文艺团体,跟你的爱好吻合。”在歌舞剧院,胡小石看到了正规的、专业的乐队,让他大开眼界。为了培养舞台经验,胡小石被安排在乐队锻炼三年。

那时候,作为演奏员,胡小石业余时间自学,还经常出去采风;因为他的文学基础很好,因此,经常被抽调打前站,体验当地风土人情,从生活中提炼,即兴创作歌词,当他们演出的大队到来的时候,随即排演新节目。忙碌而充实的工作生活,不仅开阔了视野,也为他日后的歌词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走进赫哲族人的生活

“精雕细琢”写出《乌苏里船歌》

1962年,为了筹备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胡小石走出歌舞剧院,走进了赫哲族人的生活。“领导要求我们到生活当中去捕捉灵感,要正面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社会主义,而赫哲族因为这个民族新旧社会的反差特别大,从一个濒临灭绝的民族、苦难深重的民族,成了国家的主人翁,他们的幸福感,感染力非常强,给我的触动非常大,我就想,何不写一首赫哲族的歌曲。”

乌苏里江一带,是赫哲族祖居地之一。这个民族主要从事渔猎生产,胡小石来到乌苏里江边的赫哲族聚居区,一呆就是几个月,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了当地人的生活,积累了素材,经过多次修改、完善,这首由胡小石作词、汪云才作曲的《乌苏里船歌》词曲终于问世。

“‘哈夏’催生了《乌苏里船歌》,当时郭颂、汪云才和我三人,为第二届‘哈夏’做准备,我们分头采风,临走之前,郭颂跟我谈过,说非常希望唱些别有风味的艺术歌曲,最好是反映少数民族的……”胡小石回忆道,当年合作创作这首歌,可以用“精雕细琢”来形容,“郭颂是一个对艺术特别认真的人,今天刚叫了好,明天又会推翻,前前后后近半年,才完成这样一首精品力作。”

《乌苏里船歌》本来准备在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由著名民歌歌唱家郭颂演唱的,却意外先在日本走红。胡小石说:“那时候,中央让郭颂出访日本,这首歌因为当时刚写完,还没来得及唱呢,他要出访日本,郭颂就把原始作品打包带走了。

正式演出的时候,没唱,因为心里没有底。后来到名古屋,有一次联欢会,他一想,联欢会是非正式的演出场合,可以试验一下,就把这首新歌拿出来唱一唱试试,没想到,受到非常热烈的欢迎。这样给他增加了信心,后来路过香港,他又唱了这首歌,当时香港唱片公司就敲定要把这首歌录制一张唱片……”

而胡小石知道自己创作的《乌苏里船歌》一炮打响,还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中听到的:北京举办了—场独唱音乐会,包括郭兰英、胡松华、郭颂3位歌唱家演出,在首都的舞台上,郭颂第一次正式推出了《乌苏里船歌》,反响热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将此歌录制成了“每周一歌”。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胡小石也是在小兴安岭体验生活的时候,每天听《每周一歌》,觉得这首歌似曾相识,仔细听,才知道,就是自己作词的《乌苏里船歌》。

从此,《乌苏里船歌》火了,《乌苏里船歌》借鉴了赫哲族民歌《想情郎》的曲调,经过半年多的采风和创作,由最初的五段精炼成现在的三段,随着郭颂的演唱迅速红遍祖国各地,而且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选入国际音乐教材。

胡小石说,其实,第一版还要多一些内容,有五段,现在是三段,一再取其精华,这三段基本上能表现赫哲族的生活状态了,特别是他们在新社会的面貌了,当然最重要的来源是赫哲族的音乐,赫哲族老祖宗留下的音乐文化的传统和风格,我们要原汁原味地保留着。”

为中国原创音乐剧垦荒

创作音乐歌舞剧两获文华奖

《乌苏里船歌》的创作,给22岁的胡小石带来了声名的同时,也带来过磨难;因为不肯按照某些指令修改歌词,他被下放到柳河五七干校抬木头。一直到落实干部政策,胡小石才回到原单位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重新拿起手中的笔,开始歌词的创作。

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发表的第一首歌词,“《战地新歌》全国征集歌曲,我当时写了一首《党是春雨我是苗》,写知青在广阔天地里怎么成长的,这首歌经过全国评选选上了,这首歌我还记得前几句,‘党旗下举起手,红日暖心头,激情好似东海水,化作热泪流’……”

这首歌词,虽然还有很多的时代印记,却是胡小石文学才华在春风化雨后,再次复苏的一个新起点。随后不久,《北京,你好》获全国首届青年民歌与通俗歌手大赛作品—等奖;《铃兰》获全国少儿歌曲评选银奖并被选入小学教材;《告别童年》获全国“健牌杯”广播歌曲大赛一等奖;《我从黄河岸边过》获全国广播歌曲金奖等等,一大批歌曲获奖。

胡小石不断突破音乐创作的形式,1993年他发现中国只有歌舞剧而没有原创音乐剧的时候,就创作了音乐剧《鹰》的剧本,和刘锡津合作,开创了中国音乐剧的先河。“国家没有音乐剧,因为音乐剧是百老汇的,咱们国家只有歌剧、歌舞剧,音乐剧有它的优点,适合年轻人,这样,我就写了一部音乐剧《鹰》,是写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以北方民族的萨满教为载体。”

胡小石音乐剧的大胆创新,排演和演出的所有经费,都要靠自己来解决,“我们发动剧院里的所有人,终于拉到一笔赞助20万,文化厅再追加20万,40万就把这一部大戏搬上舞台了,第一场是在哈尔滨演出的,没想到观众进场后没有一个提前退场的……”

在胡小石寻求中国音乐剧创新的同时,文化部也在全国各地寻找音乐剧领域的垦荒者,“后来文化部出面,调这部戏进京演出,到北京演出的第一场,给世界各国驻华使馆的人员、几大洲的大使一起来看这部戏。”

有一个老萨满在台上有一段独白:“在天与地之间挣扎着芸芸众生,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在天与地的夹缝中,不断轮回,善与恶、美与丑,不断此生彼灭,不断轮回。”每到这段的时候,观众在下面就热烈鼓掌,后来文化部评文华奖,这部戏全票通过。

“文华奖”是文化部主办的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一个剧作者一辈子能够获得一次这样的殊荣,已经难能可贵,胡小石在退休10年之后,花开二度,以一台弘扬中华文化的大型原创歌舞《中华吟》,再次获得文华奖,创造了一个奇迹。

当时黑龙江省文化厅征集了一批歌曲,都是歌颂中华文化的,比如中华旗袍、中华陶瓷、各种中国茶等,当时,一位主管厅长要把这些中国元素推上舞台,搞一部歌舞剧。当时的胡小石已经退休,并在2006年获黑龙江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黑龙江省文化厅之前组织了两稿剧本,都在专家讨论中被否定,最后决定还得请老将出马,“我正好在扬州探亲,厅长就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件事必须你回来干,我赶紧从扬州急急忙忙赶回哈尔滨,当我知道这个事情以后,我说让我好好考虑考虑,毕竟这几十首歌,都是独立成章,谁也不挨着谁……”

胡小石习惯于夜深人静的时候创作,一天凌晨,他的灵感突然来了,“最后我一想,用《文心雕龙》的一些东西,把它们串到一起,分成几个板块,这样串起来,再加上主持词,就变成一个整体了。”胡小石把15个歌舞节目,按古体形制,划分成《序篇》《上篇·思接千载》《中篇·神与物游》《下篇·心骛八极》《结篇·天人合一》五个篇章,每个篇章的标题都取自中国古代文论作品《文心雕龙》,以此点睛每篇的主题,不仅增添了文学性和文化底蕴,也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厚重感。

《中华汉字》的古朴、《中华丹青》的飘逸、《中国酒》的雄壮、《中国旗袍》的妩媚、《中国锣鼓》的铿锵……《中华吟》采用了多种艺术元素和表现形式,以崭新的艺术视角、别样的风格特质,演绎出一台色彩斑斓、富有诗情画意的歌舞盛会。

最具创意的是,它没有以俗套的红火大场面开场,而是借用音乐剧的形式,以一个小家庭的祖孙三代四口人的平凡生活,带出了中华大家庭的传统文化,以说唱的形式串联整台节目,以散点透视的手段,勾勒出神州风姿、华夏神韵。

感恩故乡扬州的滋养

组织音乐家来扬

用音乐宣传家乡

近60年时间,他创作歌词1500余首,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奖项200余次,为多部电视片及百余台大型晚会策划并撰稿。宝刀未老的胡小石,现在还笔耕不止。

回顾自己艺术创作的历程,胡小石说,他首先要感恩故乡扬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他的滋养,他有割舍不断的家乡情结。如今,满头华发、乡音已改的胡小石,儿时的一首童谣却记忆清晰:“尜尜一小舟,装个六必兽,吱嘎一声响,扑通到扬州。”

在胡小石的书房里,有一沓诗歌手稿,整整七页,字里行间满是对扬州的眷念、对同学的怀念之情。他告诉记者,这是去年他为母校新华中学90周年校庆特意创作的诗,“那时候,因为我在外地出差,可能不能如愿回扬州参加校庆,就创作了这首诗,准备请同学在聚会时替我朗诵的,特意创作了诗歌《故乡啊学友,可还记得我?》,与古稀同窗共叙母校与乡愁,不过,最后,我还是抽空参加了……”说着故乡情、同窗情,胡小石满脸微笑,饱含深情地朗诵着:“跨越过一个甲子的人生长河/经历了半世纪多的岁月蹉跎/年逾古稀的同窗们欣然相聚/喊一声‘老同学!

’已忍不住泪水滑落……”

“扬州是我的根,情感上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只要有机会,想方设法往扬州跑,最近这几年回扬州比较多,扬州有些事找我帮忙,我都是全力以赴。”因为胡小石和著名作曲家刘锡津经常合作,常在刘锡津面前谈家乡扬州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前年,胡小石促成了刘锡津为扬州量“声”定制的筝曲《广陵曲》奏响扬城,深刻诠释扬州城市精神,为扬州2500周年城庆献上文化厚礼。

此外,胡小石利用自己音乐界人脉优势,曾经在2008年和2015年,两次组织全国著名的音乐家到扬州采风,写作歌词宣传扬州,没有一个要报酬,到扬州走了一圈,最后每人都写了几首。去年,他邀请了15位中国音乐文学学会著名词曲作家和网络音乐人来扬州采风,看到广陵新城的科技馆、万福大桥、扬州马可波罗花世界等,胡小石一行感到很震撼,“每次回扬州都能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老城区保护得很好,广陵新城的新面貌,让我们看到了当代扬州的活力,扬州是一个越来越吸引人的地方,怎么咏唱也不够。

访谈

胡小石说,希望扬州专家学者更加深入地挖掘、研究和宣扬扬州文化

期待奏响“音乐里的扬州”华美乐章

记者:您从小在扬州长大,直至19岁离开扬州,您对家乡一直非常眷恋。在外这么多年,您怎么看家乡的文化?

胡小石:扬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太深厚了,但是,我认为扬州的人文比自然风光更具魅力,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来扬州,留下了无数吟咏扬州的名诗佳作,尤其是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已经成了一个吸引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游客来扬州的响亮广告语。

扬州的人文独具魅力,可我觉得扬州在这方面的挖掘、研究,特别是对外宣传还不够,各地游客知道的扬州大多还是扬州的美食和美景。我受扬州相关部门的提议,邀请过不少音乐界的词曲作家来扬州采风,他们也普遍感叹,不过瘾,对扬州的人文了解还不够,所以,我希望扬州的专家学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研究和宣扬扬州,让扬州文化大放光彩。

记者:在您丰富的创作中,是不是也有家乡扬州文化的影响?

胡小石:我从小在扬州长大,受到扬州历史文化的熏陶,对文学很感兴趣,上学期间,我就喜欢诗歌创作,业余时间经常写一些诗歌,当时,老师也很鼓励我们,用现在的话说,我们志同道合的同学,都是文学青年,为我之后走上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其实,即使《乌苏里船歌》是写东北的赫哲族,也离不开我在扬州所受到的教育,以及扬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带给我的创作灵感,例如,《乌苏里船歌》的词眼有两处:一是“船儿满江鱼满舱”,再就是最后结尾“白桦林里人儿笑,笑开了满山红杜鹃”,这种东西是北方人不太容易抒发出来的,这种是属于比较婉约的……应该说,这些细节,都汲取了“扬州元素”。

记者:您对学习音乐,尤其是孩子的音乐培训有何建议?

胡小石:学习音乐,对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开发智力很有积极意义。但是,现在很多家长一厢情愿,强迫孩子拜师学艺,希望以后多一条出路。我觉得,学习拉小提琴或者弹钢琴什么的,一定要是孩子自己内心真正对这些乐器感兴趣,家长加以支持,否则,孩子会有抵触心理,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此外,很多小孩学习音乐之后,就追求考级,其实,孩子从小学音乐,并不一定今后从事这方面的专业,毕竟全国对这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所以,我还是建议,孩子将音乐作为兴趣爱好来培养,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果确实有这方面的天赋,可以追逐音乐梦想,一直走下去。

记者:扬州正在积极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从弘扬、宣传扬州的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您觉得有哪些文章可以做?

胡小石: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后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有机缘巧合,更主要的是我对音乐感兴趣。退休后,返聘继续“革命”,我都快80岁的人了,每年还要受邀为一些重要的晚会总撰稿。只要扬州有需要,我也随时为宣传扬州奔波。

扬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是必须的。此前,我也听李政成说,扬州戏曲园将要投入使用,这里将聚集扬州众多的文化艺术团体。有了这个扬州戏曲园,给艺术人才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更有利于引进各地高质量的戏曲来扬州演出,取长补短,提高扬州剧团的水平。各个剧团也要推陈出新,但是,这个“推”不是推翻,而是推动、发展传统文化,出新,并不是要追求大制作、大投入,民间艺术不能太雅,否则就变味了!

扬州很注重诗歌的传承与发展,这是一件大好事,应该坚持下去,激发更多的人写诗歌,创作歌曲,提炼扬州元素,创作具有扬州特色的歌曲、剧目,多种形式地弘扬本土文化。此外,像扬州广陵区的钟书阁书店,十分雅致,必将会聚众多读者,与央视热播的《朗读者》会有异曲同工的文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