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人林与基建工程兵 基建工程兵见证深圳的荒芜与繁荣

2017-10-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文摘自<神州>2008年第8期,作者:张坤亚,原题:<基建工程兵见证深圳的荒芜与繁荣>历史的选择1979年,深圳春潮涌动,百业待兴,两万基建工程兵来到这里,在那火热的年代经历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基建工程兵的光辉历程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组建于1966年8月1日,周恩来总理曾勉励他们"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部队规模最大时有32个支队(师)共49万多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承担着冶炼.煤炭.石化.水电.交通.铀矿地质和矿山.

本文摘自《神州》2008年第8期,作者:张坤亚,原题:《基建工程兵见证深圳的荒芜与繁荣》

历史的选择

1979年,深圳春潮涌动,百业待兴,两万基建工程兵来到这里,在那火热的年代经历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基建工程兵的光辉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组建于1966年8月1日,周恩来总理曾勉励他们"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部队规模最大时有32个支队(师)共49万多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承担着冶炼、煤炭、石化、水电、交通、铀矿地质和矿山、首都地铁及市政建设、水文地质、黄金地质、通讯保障等经济及国防工业建设任务,从北国边疆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天山深处,从城镇乡村、戈壁沼泽到崇山峻岭、林海雪原,他们风餐露宿,南征北战,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到80年代初改编时,共完成大中型建设项目160多个,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军魂永存于祖国人民的心中。来到深圳的两万基建工程兵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这座年轻的城市紧密结合在一起,与特区同呼吸、共患难,他们不但铸就了深圳现代的辉煌,奠基了深圳精神,还为军队转业工作编写了一部沉甸甸的生动教材,给我国军转工作以深刻地启迪。

深圳选择了他们

1979年,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从此,这个临近香港的小村镇历史性地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一声春雷,一阵炮响,这个穷的小村镇顿时在沉睡中醒来,深圳这片荒凉的土地,一时间成了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但当时的深圳严重缺乏专业施工队伍,全城区只有一个700多人的集体性质的建筑公司,一个十多人的建筑设计室,只有三个生产水泥、红砖、石灰的建筑材料生产厂,大型的建设项目根本无法开展。深圳市委市政府把特区建设工作的情况向党中央、国务院作了详尽的汇报。为了保证深圳城市建设大规模地快速推进,中央决定派遣基建工程兵冶金系统的一部开赴深圳,支援特区的开发与建设。

深圳第一批拓荒者

1979年9月,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冶金系统第一支队调集五个建制连,近两千人组成先遣团,从鞍山市开赴深圳,拉开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特区的帷幕。先头部队驻扎在通心岭片区。那时的深圳,到处是荒坡野岭,荆棘杂草丛生,生活环境十分艰苦。

令初来乍到的北方战士苦恼的是,硕大的蚊子随时会向人发动突然袭击。"深圳的蚊子"号称三大:个头大,毒性大,本领大。战士们这样形容:深圳的蚊子真大块,三个蚊子"一盘菜",一叮一个大紫包,十天半月好不了。

最难以忍受的是:傍着蓝蓝的大海却没水喝,井里打出来的水又咸又苦,根本无法饮用,可灼热的太阳却烧烤着几乎冒烟的工地,严重地消耗着战士们的体能,摧残着战士们的意志;最为恼火的是:说来就来的台风和暴雨肆意践虐,遍地横扫战士们简易的窝棚,雨过天晴,一切便都底儿朝天;最为无奈的是:当时深圳生活供给困难,而且一不小心就会染上又臭又痒的"香港脚"。

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时刻考验着这支先遣部队…… 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官兵们表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没有水,他们到很远的地方去运;没有菜,他们自己种;蚊子咬,就让它咬,咬麻木了就好了。

在施工过程中,基建工程兵充分发挥军队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以铁的纪律、铁的斗志,夜以继日地顽强拼搏,就连中国传统的春节,他们也都坚持工作,连续奋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用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用汗水、用毅力、用成绩回报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信任。

"深圳奇迹"、"深圳精神"的奠基石

布吉河长1650米、宽6米、深2米,贯穿深圳市南北,1979年以前已多年没有疏通过。沟里全是污水、垃圾、粪便、动物尸体、杂草等,臭气熏天,被称为深圳的"龙须沟"。洪水一来,污物遍地流,周边市民苦不堪言。接到清理布吉河的任务后,200多名战士忍着刺鼻的恶臭,脚踩淤泥,用锹挖,用镐刨,用竹筐抬,因为臭气实在难忍,先后有6名战士晕倒……此情此景,让深圳市民驻足摇头、感慨不已!经过25天的艰苦奋战,基建工程兵硬是提前5天使这条排洪沟焕然一新。在这条沟边,部队还建起了一个街心花园,为纪念工程兵的辛勤劳动,后来,老百姓将其称为"解放广场"。如今这里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游人如织,成为深圳市的一大景点。

刚刚成立不久的深圳特区,政府工作人员和领导们几乎都在清一色的平房里办公,分布散乱加上通讯不发达,只能依靠自行车进行交通联络。特区政府急需自己的办公场所,基建工程兵接下了这个神圣的使命,这是基建工程兵进入深圳打响的"第一仗"。两个连队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很多干部、战士干脆把家安在了工地。由于设备严重缺乏,就依靠人力顶上,连铁锹也是两人合用一把。晴天,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大雨来临,战士们就排起长蛇阵,用脸盆将积水一盆盆淘出……地基打好后,几乎三天一层的施工速度令人惊叹。

1982年,工程竣工后,市政府在门前立起了一尊《拓荒牛》雕塑,"拓荒牛"肌肉鼓涨,四蹄坚挺,埋头奋进,这正是基建工程兵的生动写照!"拓荒牛"的形象深深驻扎在深圳人的心中,它也保存在千千万万来深圳旅游观光者的影集中。

多年来,基建工程兵们仍然保持着这一"光辉形象",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他们敢于蟾宫折桂,创造了深圳建设开发史上乃至全国的多个"第一"。如今,这尊"拓荒牛",依然会唤起我们对基建工程兵那种无私、自强、拼搏、奉献的伟大精神和伟大情操的无限敬重!

我国有着灿烂悠久的古建筑文化艺术,但曾饱受蹂躏的祖国在现代建筑领域却被西方国家远远地甩落了。因此,1981年夏,当深圳市第一幢也是当时国内第一幢完全自行设计、自主施工的超高层建筑——楼高20层、建筑面积14455平方米的深圳电子大厦破土动工时,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

一时各方褒贬不一,议论纷纷,国外不敢相信我国有这样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能力。

我们这支英勇善战的基建工程兵队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深圳乃至全国高层和超高层楼宇建设的序幕。特区,这片富有想像力、富有创造力的处女地,造就了一批敢想敢干的先行者。

他们在一缺技术力量、二无经验、三无参照、四无大型先进的施工设备的情况下,开拔上去了。他们通过开"诸葛亮会"讨论、修改施工方案;通过摆阵演练、改进施工技术;通过轮番上阵、不间隙地抢施工进度,以"过五关斩六将"的勇气,硬是用铁锤、泥抹子、刮灰刀,在特区这块处女地上,在15个月内奇迹般地树立起了我国建筑史上的一面旗帜!

此项工程不但开创了我国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超高层建筑的先河,而且打破了国外认为我国无法自主打造高层建筑的偏见!奇迹在他们手中诞生,热血在他们心中激荡!这支英勇的部队,以近乎完美的创业精神,先后建起了:深圳第一幢高档酒楼——泮溪酒家、深圳第一座大型商场——友谊商场,并参与建设了罗湖第一幢高层建筑——国贸大厦……

正是这批20多岁的毛头小伙儿用辛勤的汗水为深圳今天的美丽、为深圳今天的发展成就奠定了基石。他们都是一些普通人,没有惊天动地的经历,没有渊博如海的知识,有的只是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但他们却确确实实地完成了新深圳历史的开篇之作!

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的梁湘看到工程兵创下的业绩,非常感动,他曾这样赞扬这支先遣工程兵队伍:"这是一支能吃苦、肯打硬仗的部队。把深圳的建设交给你们,我非常放心,深圳人民也相信你们一定会把深圳建设好的。"正由于先遣部队创下了卓越功勋,才有了深圳市委、市政府打报告到中央,诚恳请求增调工程兵进特区的佳话,才有了后来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南下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