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心声》68期第三版 2012年6月30日

2018-04-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黄姓是台湾第三大姓(台湾)彭桂芳编者按:最近,编者获得一本国内媒体编印的题为<唐山过台湾的故事>的文集,书中文章,均来自台湾<青年战士报>.据悉,该报自1978年10月16日始,用近一年时间,连载记者彭桂芳女士采写的<唐山过台湾的故事>,这些故事记述了各姓氏的源流及在台湾的衍播,刊出后在台湾青年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推动了台湾同胞的寻根热潮.书中收入了多篇反映黄姓在台湾的衍播状况的文章,由于当时尚处两岸关系解冻的初始时期,作者对黄姓源流缺乏全面了解,故文中表述有所偏颇,但

黄姓是台湾第三大姓(台湾)彭桂芳编者按:最近,编者获得一本国内媒体编印的题为《唐山过台湾的故事》的文集,书中文章,均来自台湾《青年战士报》。据悉,该报自1978年10月16日始,用近一年时间,连载记者彭桂芳女士采写的《唐山过台湾的故事》,这些故事记述了各姓氏的源流及在台湾的衍播,刊出后在台湾青年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推动了台湾同胞的寻根热潮。
书中收入了多篇反映黄姓在台湾的衍播状况的文章,由于当时尚处两岸关系解冻的初始时期,作者对黄姓源流缺乏全面了解,故文中表述有所偏颇,但也反映了台湾姓氏研究的观点。本期所刊的《黄姓是台湾的第三大姓》及以后择机刊出的文章,均有类似情况。如有不妥,盼有关宗亲谅解。


江夏黄氏苗裔的前来台湾开基,不但为时甚早,而且一开始便声势浩大,为三百多年来黄氏的称盛于台湾各地,奠定了最扎实的根基。
目前,黄姓是全台湾的第三大姓,枝叶繁盛,占有全人口的百分之六强。
根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所得,在延平郡王郑成功光复台湾的前后,便已有不少来自闽、粤地区的黄姓大陆移民,到达台湾参加开天辟地的拓垦行列。当时的黄姓大陆移民,文献有证的,约有下列诸人:
薛志亮“台湾县志”:永历十八年(公元一六六四年),厦门人黄后诏,偕徐孚远入台。
王诗琅“台湾通志稿人物篇”:永历十八年,明兵部职分司黄事忠,入台依归延平郡王郑成功。
郑津梁“云林沿革志”:永历廿九年,郑氏屯弁(biàn,音同“变”),黄某,随林杞入垦云林县卑头乡及斗南镇。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辞典台湾篇”:永历卅三年,南安人黄雄,入垦大榇(kāng音同“康”)榔堡蒜头庄。
吴新荣“台南县志附录古碑志”:永历卅六年,黄声九葬于台南县新化镇山脚里五甲四社北山岗。
廖汉臣“台南县志稿人物志”:永历年间,黄帐入垦台南县后壁乡。
石阳睢“台湾明墓考”:永历年问,郑部骠骑将军黄某,葬于台南县虎头埤(pì,音“辟”)后山坡;另一位黄某,葬于台南市东门外虎尾寮。
以上永历年间人台的黄姓先人,只是可以在各种文献上发现到名字的,而实际上,当时出现于台湾的黄姓,绝不仅仅此数,以追随郑成功在台共襄反清复明大业的文官武职而言,便多达二十余人。


三百多年前跟随郑成功渡台的黄姓部属,近年台南的文献单位已经整理出如下一份初步的名单——
担任文职的,迄今为止,已知共有四位,即礼都事黄昱(毓,yù读玉),举人黄骧陛,兵部职分司部中黄事中,及永历卅七年正月奉派与清廷商议招抚事项的郑氏代表黄用。除了黄用,另外的三位黄姓,都是在郑氏的早期便已入台,而且“台南市志稿人物志”上,都有专文或列传记载其事迹,足见当时他们在明郑政府里的地位之重要。
武职方面,则有下列诸人:亲军勇卫左都督黄安、神威镇黄屿、前锋镇黄茂、后卫镇黄昭、护卫镇黄联、援剿左镇黄昌、建威中镇黄良骥、水师四镇黄国柱、中提督前镇黄球、中权镇黄兴、侍卫中协黄德、副将黄明、左虎卫随行营黄豹、随征营副将黄桂、卫锋正总班参将黄峨、果毅中镇正领游击黄寿、左副总班都司黄升、右副总班都司黄义、果毅中镇下都司黄桂、璧宿镇下副总班守备黄登、游兵镇随标营守备黄二、游兵镇下亲标营千总黄琏、果毅后镇下正总理黄三、果毅后镇总司黄贵。


在上述的名单中,有不少的人,于郑克塽(shuǔng音同“爽”)降清后都被逼返回大陆,但是,象黄昱、黄骧陆、黄事中、及黄安、黄昭等人,都是早期亲随郑成功来台的人物,他们在台湾岛上生聚教养二十多年,其后在这个新天地里的扎根结果,恐怕就不是清廷的一纸命令所阻止得了的。
经过明郑时期的奠立良好基础,清廷领有台湾以后,尽管曾经有一度厉行海禁,但是追随先人足迹的黄姓移民,仍然分别自闽、粤两地,络绎涌入台湾开辟新天地,台湾历来的有关文献中,也满载著黄姓先民开拓台湾各地的记载。

这些记载,无疑是今天黄姓省籍人士寻根纳源的重要线索,兹逐项介绍于下: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辞典台湾篇(以下简称台湾篇)”:康熙廿四年,黄放入垦大檬榔西堡虎尾寮庄。
连横“台湾通史”:康熙卅八年,通事黄申,迫使吞霄社(今通宵)的土番生变。
江荣国“江姓族谱”:康熙五十四年,粤籍移民黄利英开垦彰化县北斗镇。
周玺“彰化县志”:康熙六十年,粤人黄仕卿,兴筑东螺东堡十五庄圳。
余文仪“台湾府志”: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黄思礼,居住于下淡水,平定朱一贵之乱有功。


谬汉臣“台南县志稿人物志”:康熙六十年,来自泉州锦宅十九都的黄某,到达今台南县佳里乡及将军乡开垦。
“台南县志稿人物志”:康熙末年,晋江人黄某,与吴、蔡二姓合垦茑(niǎo,音同“鸟”)松堡鳖鼓庄。
连横“台湾通史”:雍正五年,广东陆丰人黄君泰,与同安人曾鹄头、郭青山,在今新竹县红毛乡圆山、顶崁、及头厝(cuo音同“错”)垦殖。
“台南县志稿人物志”:雍正六年,泉州人黄捷高,垦于果毅后堡山仔脚庄。
“新竹文献会通讯”:雍正八年,陆丰人黄海元,与张富春在新竹县竹北一堡东势开垦。
周玺“彰化县志”:雍正九年,粤人黄仕远及黄展期,落居于彰化县阿东社附近,大甲西社的土番作乱时,与邻近的十八位广东同乡,于驰救知县张容章时遇害。


“台湾篇”:雍正十一年,黄魁兴与罗朝章、官阿笑等人,在今新竹县红毛乡十一股中仑、大竹围、下崁头厝等地开垦。
“台湾篇”:乾隆元年,南安人黄某,与陈、吴二姓合垦大檬榔西堡三姓寮。
曹永和“士林古碑”(载台湾风物四卷五期):乾隆六年,漳州人黄振文,与吴廷诰等人兴建今台北市土林区芝兰庙。
“台湾篇”:乾隆廿二年,黄欲募建大竹里(在今高雄县)妈祖宫。
“台湾篇”:乾隆卅六年,漳州人黄某,与邱、刘、许三姓,合垦水沙连堡林尾、湳底二庄。
“南瀛文献”卷一、二期:乾隆四十二年,黄大谋居于麻豆保虞朝庄。


“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乾隆四十六年,漳浦商人黄汉,住在集集,进入水沙连与土番交易,平定林爽文之乱有功,任总通事。
郑津梁“云林沿革志”:乾隆年间,有一位黄姓,开垦今云林县竹围子,施瓜寮十三分等地。此外,还有一位黄姓,在今云林县刺桐脚乡顶麻园湖子内开垦。
“台湾篇”:乾隆末年,有一位黄某,与张、王二姓合垦彰化县溪州堡。
“云林沿革志”:嘉庆六年,泉州农人黄元隆,在今台北县树林镇开垦。
“台湾篇”:嘉庆十一年,黄茂纯人垦今屏东县枋寮大饷营庄新开庄。
“台湾篇”:嘉庆十九年,隘丁黄林旺,越界人垦埔里社堡。


“台湾篇”:道光初年,黄磷在今屏东县下车城莉(cì音同“刺”)桐脚庄开垦。
“新竹文献会通讯”:道光三年,黄载松兴筑新竹县四座屋陂。
“台湾篇”:道光廿年,黄木源与吴碰、林洪调解纷争,而获得台南县内外武定里垦权。
“台湾篇”:道光廿四年,粤人黄福生,与魏越福等人,兴建新竹宝山乡、新丰乡的三山国王庙。
“新竹文献会通讯”:嘉庆廿九年,泉州人黄露柏,入垦新竹县关西镇老社寮。
连横“台湾通史”:咸丰一年,黄阿凤由台北徙居今台东县新城乡,开辟十六股庄。
“新竹文献会通讯”:咸丰二年,黄南球开垦今新竹县大湖乡。
“台湾篇”:同治初年,有一位黄姓,与吴、杨、王、高、蔡等姓,合垦今宜兰县南方澳。
“新做献会通讯”:同治九年,黄新兴在大嵙(kè读科)崁(kàn读看)水流东开垦。
“新竹文献会通讯”:光绪十二年,营宫黄宝河,在新竹县马武督开垦。

台湾黄氏宗亲总会馆(黄梅生纪念馆)

收复台湾功勋卓著
——金门总兵黄英
(福州)黄致宏
明末膺公派宋梁克家榜进士黄枟后裔,从古田璜溪、善德辗转居于罗源松山岐后村陆厝坪,子孙以农、渔为业,家族中并未出现过什么名垂青史的显赫人物,到清顺治十年,黄英出生,此后松山黄家在二百年风云际会中,这个以军功起家的望族,始终坚持与进俱进的进取精神,获得了“二百年家声不衰”的殊荣。
黄英(1653-1728)字挺通,号颖公,小时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把他一手养大。他对母亲很孝顺,对兄长也像对父亲一样尊敬,早年家很贫寒,人但他们志向远大,刻苦习文练武,人品学问均出众。
黄英生长时值闽海多事之秋,康熙帝即拉同年——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的二月至十二月郑成功命其子郑经留守金厦等地,他亲自指挥大军进攻台湾,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是为中国历史上立下不朽功勋,但是由于郑氏政权坚持抗清立场,遂成清王朝的心腹大患,康熙继位以来一直以收复台湾为已任,为此他采取了种种措施,其策略为抚并用。


清廷数次赴台和谈,然郑经是依持台湾海峡作屏障,拒不应招,双争论的实质是台湾是否属于中国领土,应不应该统一于中国版图,康熙帝坚持了民族大义立场是正确的,而郑氏自外于中国的立场根本站不住脚的。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揭起反叛大旗,郑经率水师功取福建,闽海又起事端,清政府紧急加强沿海边防,招募老百姓当兵打仗,黄英自幼生长在海边,深悉水性,且有浑身武艺,一腔热血,应募入伍。


三藩之乱中,半乱各部各怀鬼胎,勾心斗角,闽海委夺,郑经以大败而归,损失了大量军队,不久后,康熙帝终于平定三藩之乱,台湾岛内也发生了严重危机,康熙帝收复台湾的日子为时不远了。
康熙十八年正月,康熙恢复福建水师,提升湖广岳川水师总兵官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统辖全闽水师营务,以专职掌。万正色到任后,即积极筹备功取金、厦,至康熙十九年二月,万正色见时期已到,立即发兵进攻金厦,黄英随军先克海坛,随后又攻占金门、厦门,由于黄英战功卓著,康熙二十一年,委为随征把总。
康熙二十年六月,姚启圣向康熙帝报郑经已死,台湾出现内乱的情况,康熙帝闪定时机成熟,谕督抚提商平定台湾事,毋误事机,七月,他决策进攻台湾,迅速调整人事,根据学士李光地,总督姚启圣的推荐,他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选拔黄英掌管荣务,,训练水兵,修造海船,准备甲仗。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在铜山港誓师,统水师三万余人,战船三百余艘进攻澎湖。
澎湖大战争以清军的胜利宣告结束,随后澎湖三十六岛皆降,施琅一面出告示安民,一面向总督姚启圣和康熙帝奏报澎湖大捷。
康熙认为施琅收复台湾立下了大功,于九月初十日“加授靖海侯,世袭罔替,以示酬庸”征台官兵,除照云南例加级、赏赉外,康熙帝考虑到出海作战难度更大,因而决定“再事官员著加一级,兵丁再赏一次,以示特加优握至意”。


靖海将军施琅向康熙帝奏报黄英功绩,论功议取加至左都督。
战事已毕,黄英返乡省亲,见老母年事已高,不忍离开,延误进京领赏行期。进京后,康熙帝亲自召见黄英,并问及来迟原因,黄英殿前倾诉恋母之情,康熙帝听后,为黄英之孝心感动,大为欢喜,对黄英十分器重,即下旨授黄英以左都督管江南漕标游击,并御书唐句赐之:“门处水流何处,天边树绝谁家,
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席云遮。
战争局面结束了,康熙也想利用南巡考察河务、漕运,慰问灾民,观风问俗,于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二十八日,康熙帝继续南巡到达江南(今江苏)宿迁。十九日,到达桃源县众兴集,康熙帝亲临黄河北堤巡视。十月二十二日,康熙帝船过高邮、宝应等处,十月底,自无锡丹阳由陆路经句容,十一月初一到达江宁,康熙帝巡视江南,黄英以左都督漕标右营游击护驾巡行。

直至十一月二十八日康熙帝返回京城南苑,第一次南巡结束。他恪尽职守,甚得康熙帝好感,对他工作十分满意,特恩钦授安城守城参将。后又升迁山东沂州副将,,漕标中军副将等职,康熙五十二年,奉旨补授金门总兵官(正二品)。
黄英在金门镇任总兵官期间,整顿武血,加强沿海边防,抵御处侮,守卫国土,尽心竭力,在保卫黎民,护缰卫国方面倾注心血,成绩卓著,屡受朝廷嘉奖赏赐。
清朝政府统一台湾后,闽粤两省沿海赴台谋生人数越来越多,勤劳的移民和台湾本土劳动人民对宝岛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也由于清政府对台湾官员不经常考察,以至吏治废弛,官场腐败,贪赃枉法,苛虐百姓之事层出不穷,剥民脂膏,巧取豪夺,不计其数,因而引发了一场震撼海岛的抗清起义。
康熙六十年五月初一,朱一贵率领数万人攻打台湾府城,建立“大明政权”被拥为“义王”由多支部众临时组合而成的起义军一旦胜利后,相互的凝聚力却被权力欲冲淡,于是纪律松弛,丧失斗志,强娶民女,私卖官札,时有发生,朱一贵和杜君英之间致力于内战,失去了大好的形势。
正当朱、杜内战激烈的时候,清闽浙总督满保和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很快完成了军事部署。
时黄英任金门总兵官,协同南粤总兵蓝廷珍、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共同征讨朱一贵。


康熙六十年六月初一,大军自厦门出发,于初十到达澎湖会师,共出动参将以下军官一百二十余人,兵丁一万二千余名,舵工水手手千余人,大小船只六百余艘,进攻台湾。至康熙六十一年二月,这场抗清斗争以失败告终。
平台后,黄英被委为台湾总兵,又署福建水师提督军务,黄英素有清正廉洁名声,管理台湾政务,他兢兢业业,料理军务,体察民情,严惩贪官污吏,创立提耢羡,设养廉制度,绥辑地方,成立惠行,深深得到台湾人民拥戴,当地军民置田立祠供奉。
雍正元年三月,雍正皇帝下旨召黄英进京,七月黄英进京,雍正皇帝亲自召见,并恩赐康熙帝御用器物五件,加赏花翎,诰封荣禄大夫加赠一品(正一品)
黄英,数十载从军,屡建大功,二次受到清朝廷授功嘉奖,并诰封三代,为黄氏家族留下一段光辉历史。(黄致宏)

王台黄氏源流初考
(南平)黄睦平
下篇:寻 踪
据《旧谱》所载,王台开祖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初。当时,将乐县人黄甸入主王台梧桐湾。
黄甸,字世俊,生于绍兴三十一年辛已(1161年)二月十三日辰时,卒于绍定四年辛卯(1231年)正月二十日辰时,寿71。《旧谱》载:黄甸“为祭田争讼,同堂叔世昭、堂兄刍等自将乐忿出,迁居王台梧桐湾,是为王台始祖。”
黄甸虽是王台始祖,但依《旧谱》按序次排列下来,却是八世祖。为什么呢?往上溯推,甸父为世珍,世珍父为颖,颖父为乔,乔父为守,守父为弘,弘父为复,复父为晋。黄晋是本谱中的一世祖,复为二世祖,甸即为八世祖。
黄晋为何人也?《旧谱》载,“入闽始祖,晋公,字甲三(字为行之误),娶吴氏,男复,卒(年代未记)。

吴氏卒于宋开宝九年(976年)。晋公(葬)于浦城迁阳岭邹坑,吴氏(葬)于将乐水南谢坊村玉华洞前、宝华洞对面……晋公随王审知之众入闽,公卒年月莫考。”《旧谱》的记载,引发了几个疑问:一,晋公是否是第一代的入闽始祖?二,晋公是什么时候出生与去世的?三,晋公之父是谁?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晋公之父是谁”这个问题。下面就逐一来探讨这些问题,以探寻我们王台黄氏先祖的踪迹。
晋公是不是入闽始祖
据史籍记载,王潮率军至漳州时间为885年,次年取泉州,893年攻福州,896年任威武军节度使。王潮死后,由王审知继任。
就在王审知入闽后封闽王的这段时间,黄晋才是牙牙学语的黄口小儿。

为什么?这从其妻吴氏卒年的分析可以得到证明。
据《旧谱》载:“吴氏卒于宋开宝九年(976年)。”假定吴氏寿在60岁,那么,她应于916年出生。由此推算,其夫黄晋的出生年份亦应在910~920年。
至此,我们应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黄晋绝不是“第一代”的入闽始祖,他应该是入闽始祖的后代。
晋公之父是谁?
晋公之父是谁?这个问题最难回答,但又必须回答。
我们在《王台黄氏源流勘误》一文中,通过新旧族谱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晋公非峭山公。复公非龟公。因此,晋公之父就不是邵武和平的锡公了。
《旧谱》中载:“入闽始祖,晋公,字(行)甲三。

娶吴氏,生男复。卒(年代未记)。”一般来说,族谱中载明人物必须有这几个要素:姓名(或含字、号),父母何人,生卒时间(含安葬地点),妻为何氏(含生卒时间),子女情况(含子女何名),有的还要点明官职或职业。谱中在介绍晋公时,少了两个非常关键的要素:一是父母何人,二是生卒时间。
因此,如果一直想从《旧谱》中寻找答案,已经属于此路不通了。
第一种信息来源:晋公就是旼公?或是旼公的另一个未记载的兄弟?
最近我们从黄氏相关资料中获得一个信息:晋公是入闽始祖黄膺的后代,其父叫黄推。就此,我们开展对黄膺和黄推的研究。
这要追溯到唐末(885~907年),河南光州固始县的黄膺(其中一支入闽始祖),曾跟随王审知(862~925)入闽,后定居邵武郡仁泽乡平洒村。

黄膺娶妻杨氏,杨氏生子一,茂材。
茂材,字义材,娶王氏,继刘氏。王氏生子二:宾、推;刘氏生子二:惬、鸣凤。
推,娶李氏,生子二:廷嗣、旼。
旼,公居浦城溪东,幼聪明,四书五经无不精详,任将乐县学之职,《将乐县志》有载。
那么,晋公是否就是旼公,或是旼公的另一个未载明的兄弟呢?其父是否便是推公呢?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这需要我们来考证一下。
我们先来推算一下自膺公以来各代人的出生时间。
毫无疑问,膺公生卒年为850~928年,茂材公生卒年为876~958年,推公生卒年为897-955年,晋公、复公生卒年均无记载。

按低限20年为一代推算,推公(20岁)于917年生旼公,则旼公(20岁)于937年生复公。那么到了伍姓人找到复公,并邀请他和其母吴氏到将乐居住那年(971年),复公34岁;到976年吴氏在将乐卒,复公39岁。这与《旧谱》所载的事实以及常理都是相合的。这仅仅是以他们的出生年代来认同的。
如果按上述方法推算成立的话,晋公就是旼公,还是他的一个未载明的兄弟?或者,因为廷嗣有传,而旼公另谱载未写有传,加上一人多名在古代非常常见之故?
第二种信息来源:伯固作的《序》之是与非问题讨论激烈,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意见,那就是晋公的居住地在浦城溪东是毫无疑问的。


据王台黄氏族谱记载,黄伯固,“九世祖(壬),裳公,甸公之子,字文华。又名伯固,字德裳。大宋嘉定辛已金紫光禄大夫、兵部侍郎,奉权蜀之安抚制置使,总领五十四州郡提点,赐一口尚方宝剑,便宜行军兵事。复升兵部尚书,少帅,谥忠简。”
现将《旧谱》的《序》(以下称《前序》)中前面部分抄录如下:
黄氏系出高阳,后封于黄,以国为姓,其所由来尚矣。若闽之黄,则自唐末从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之众入闽,由此寝衍于八郡,其间世次各有考录。将乐之黄则自浦城溪东分派迁焉。今一世祖甲三公(即晋公)葬於浦城迁阳(仙阳)岭邹坑,其配吴氏妈葬于玉叶洞(“叶”为“华”之误)之右可证也。盖自宗子之法,废才数世亲尽无服,往往不知其所自出,乃至名讳有不知避者,兹谱所由作也,自浦城之前莫之知焉。

姑自徙将乐者为次悉记而录之……
为了调查黄氏来源的有关问题,最近祠堂派人至福州调查,带来一则与《前序》“大同小异”的《序》(以下称《后序》),也抄录如下:
黄氏系出高阳,后封于黄,以国为姓,其所由来尚矣。吾祖膺公字世铭,则自唐末从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之众入闽,由此寝衍于八郡,其间世次各有考录。膺公生茂材而茂材生推公,居浦城溪东,生于(“于”为“子”之误)晋公,将乐之黄则自浦城溪东分派迁焉。今世祖晋公行甲三,公葬浦城迁阳岭邹坑,其配吴氏妈葬于玉叶洞之右可证也。盖自宗子之法,迁将乐之祖复公(原误作字公)行乙四,姓自从(实为“始自徙”之误)将乐者为次悉记而录之……
这里两相对比,一是《前序》省略了“吾祖膺公字世铭”一句,改为“若闽之黄”;二是《前序》少“膺公生茂材而茂材生推公,居浦城溪东,生于晋公”和“迁将乐之祖复公行乙四”一句。

这样又改又删,把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东西丢掉了,只留下令人费解的一席话。
我们认为,探讨王台黄氏的源流,应当始终围绕族谱中黄伯固的《序》进行,甚至逐句逐字进行推敲。因为当年黄伯固修谱并写《序》的年代和晋公他们比较近,可信度比较高。
可是,也有人对《后序》提出了怀疑,他认为,《后序》与《前序》不同的字句系后人有意增删的,与史实存在严重不符。怎么能够无端地加上“膺公生茂材而茂材生推公,居浦城溪东,生于晋公”之句?据他的考证,浦城溪东黄氏迁入的只有唐上元年间(760~761)的黄鼎,宋中期武夷山迁来的黄铢,明代黄膺门下从建阳迁到石陴岐山前的黄高、黄学库,从浙江遂昌返回的黄道俊等支,除此查不出有黄推之说。


不论《前序》还是《后序》,都很肯定这句话:“将乐之黄则自浦城溪东分派迁焉。”《旧谱》所载晋公的内容,也强调了晋公“居浦城溪东,葬浦城迁阳岭”。说明了他们的居住地在浦城溪东是毫无疑问的。
文章写到这里,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可以作大致的结论:一是,晋公生前居浦城溪东,且葬于斯。其子复公由浦城携母迁于将乐;二是,晋公出生的时间在910~920年间,卒于968年以前,寿年无法判断;三是,晋公不是入闽始祖,他是某支入闽始祖的后代。
至于晋公之父为谁,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根本无法作结论。本文仅作为一些研究的素材,奉献给有志于研究黄氏宗族历史源流之士,但愿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