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后人 祖上那些事(三)吴家姑爷:郑孝胥其人 (本人整理)

2017-10-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家父三岁启蒙,城南家中私塾四年,塾师是位名举人出身,少时随父吴荩昌(上海南洋路矿学堂毕业太学生)旅沪求学,亦对诗.文.字.画产生兴趣,曾在沪见到过郑孝胥这位满清遗老(家父爷爷吴学廉是郑的大舅子),经短暂悉心调教增添少许国学基础.         这郑孝胥何许人也?其人曾先辅佐傅仪,后任职伪满,名声不好,文采不差.当年在沪上人士求他一幅墨宝,若付银,起步价也要20块大洋呢.郑孝胥曾为老岳父书有吴公家传,全名[清署理福建巡抚光禄寺卿吴公家传]我家曾保存其单行本字帖,文革中抄遗.     

      家父三岁启蒙,城南家中私塾四年,塾师是位名举人出身,少时随父吴荩昌(上海南洋路矿学堂毕业太学生)旅沪求学,亦对诗、文、字、画产生兴趣,曾在沪见到过郑孝胥这位满清遗老(家父爷爷吴学廉是郑的大舅子),经短暂悉心调教增添少许国学基础。

         这郑孝胥何许人也?其人曾先辅佐傅仪,后任职伪满,名声不好,文采不差。

当年在沪上人士求他一幅墨宝,若付银,起步价也要20块大洋呢。郑孝胥曾为老岳父书有吴公家传,全名【清署理福建巡抚光禄寺卿吴公家传】我家曾保存其单行本字帖,文革中抄遗。

     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龛。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光绪三年(1877年),吴赞诚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署福建巡抚。

一日,巡抚衙门文案郑孝思身体不适,恰有公务急需,便令其弟郑孝胥(时年18岁)代拟文稿。岂知该文稿被巡抚大人吴赞诚看到后,对其书法和文采赞不绝口,慧眼识人,认定其日后定能成大器。于是,便将郑孝胥接入府中,让他和自己的儿子在一起继续学习,并将次女吴学芳许配为妻。

光绪八年(1882年),郑孝胥举本省正科乡试第一;光绪十三年(1887年)考取内阁中书,次年进京,充镶红旗官学堂教学。光绪十八年(1892年)携眷东渡日本任神户大阪总领事。

回国后,先后任广西边防督办、湖南布政使、安徽按察使、广东按察使等职,因不满太后垂廉,辞官不做。于上海筑一小楼,取苏轼“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命名“海藏楼”,隐居其内与沪上名流诗酒唱和。

并以其特行独立的个性、不甘堕古人窠臼的创新精神独树一帜,成为近代文学史上同光体的三大流派之一--闽派诗歌领军人物。《近代诗评》称:“同光体闽派诗人……在学古的领域内开拓诗歌的新途径,使诗歌具有新的生机。

”尤其是郑孝胥的诗“其造语不但朴直,其气韵亦甚远,外似枯淡,内则膏腴,此世人之公评。”后其诗汇编成集,在当时诗界众口传诵,声誉甚隆:“闽社诗人光绪初,海藏诗派满江湖”。

                             郑孝胥于1884年5月,其岳父吴赞诚病逝时,曾携夫人专程来庐江奔丧,并在吴氏庄园守制年余。

《海藏楼诗集》留有“庐江小邑吾曾至,宫饼传夸味夙谙。”“湛湛庐江水,迟君片席过。故山归未得,来日复如何”等诗句,只是吴氏后人因其晚年大节有污点而不愿提起罢了。           这位姑爷堂堂一表,但他忠爱妻儿,虽官居高位却终生未纳一妾,祖父辈们对此深为钦佩。

《海藏楼诗集》前言:“郑孝胥作为一个能在近代诗史独树一帜的重要诗人,其创作实践,与其诗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肯定其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仅仅着眼于文学艺术而言,与其政治上的自甘堕落而遗臭万年并不矛盾。

因为其艺术成就再高,无法遮掩其大节有亏的政治污点;而其政治上的反动,亦并不影响他作为一个在近代诗坛有着重要地位的诗人的客观存在。

”郑孝胥作为历史人物,早以盖棺论定。他是庐江吴氏家族的女婿,客观存在。做为吴氏后裔,我认为,这本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出版的《海藏楼诗集》,前言点评是尊重历史的,是世人都能接受的客观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