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父亲王旷 王旷(王羲之的父亲)

2017-07-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旷,约于305年8月任丹阳太守,到306年初被陈敏驱逐.[1] 西晋的八王自相残杀,造成天下大乱,朝政最后落入东海王司马越之手,时在305

王旷,约于305年8月任丹阳太守,到306年初被陈敏驱逐。[1] 

西晋的八王自相残杀,造成天下大乱,朝政最后落入东海王司马越之手,时在305年左右,司马越全面掌权。追随东海王的第三代琅邪王司马睿奉命镇守下邳,由于王旷与司马睿是姨兄弟,王旷306年初(也可能是被陈敏驱逐之后),来到了下邳。

此时,局面已不可收拾,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南侵,朝廷岌岌可危。王旷给司马睿画策出路:朝廷不稳,北方不保,是时想要有所作为,必谋镇建邺,吾兄导与东海王之司马王衍友善,可从中为王兄通语,再王兄可请徐州刺史裴盾、安东府长史裴邵转请于东海王妃,睿从其计,并使王旷游说王氏精英。

东晋人裴启所撰《语林》说:“大将军(敦)、丞相(导)诸人在此时闭户共为谋身之计,王旷世弘(旷字世弘)来在户外,诸人不容之。旷乃剔壁窥之,曰:‘天下大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将欲告官。遽而纳之,遂建江左之策。”此事当在306年。

为了使西晋王朝能有退步,以备不测,东海王司马越采纳了过江之议,任命琅邪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建邺。307年,在王氏诸贤策划下,临沂王氏及其他大族千余人随同琅邪王司马睿携家南渡,来到建业。

王旷家属当随家族南迁,而王旷本人却被司马睿(307年,司马睿来到建邺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为亲信王旷谋淮南太守,有兴邦之谋)安排到淮南做了太守(王旷镇淮南为司马睿稳固扬州政权,非常重要,也许此举令东海王忌弹,致有309孤军救上党之事。)

《晋书·惠帝纪》:“309年,“刘元海遣子(刘)聪及王弥寇上党,围壶关。并州刺史刘琨使兵救之,为聪所败。”

掌握朝政的司马越派王旷去救壶关(宝按,司马越之遣王旷救上党是谋弱司马睿之计)。310年王旷率三万军(其中应有淮南郡5千兵,其余2500兵,不知何所来)。与刘聪战于上党,全军覆没,王旷下落不明。

参见《通鉴》:汉主渊以王弥为侍中、都督青、徐、兖、豫、荆、扬六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青州牧,与楚王聪共攻壶关,以石勒为前锋都督。刘琨遣护军黄肃、韩述救之,聪败述于西涧,勒败肃于封田,皆杀之。太傅越遣淮南内史王旷、将军施融、曹超将兵拒聪等。

旷济河,欲长驱而前,融曰:“彼乘险间出,我虽有数万之众,犹是一军独受敌也。且当阻水为固以量形势,然后图之。”旷怒曰:“君欲沮众邪!”融退,曰:“彼善用兵,旷暗于事势,吾属今必死矣!”旷等逾太行与聪遇,战于长平之间,旷兵大败,融、超皆死。 聪遂破屯留、长子,凡斩获万九千级。上党太守庞淳以壶关降汉。刘琨以都尉张倚领上党太守,据襄垣。

(宝按:《通鉴》所记,是否确实,犹未能定,因为没有更多可靠资料证明王旷战败后是死是降。以王旷之深谋远虑,309年以前地位名望还在王导之上,决不能昏聩至不知时局之险恶,如真是要救上党,也不能远隔数重州郡调淮南兵,且王旷之淮南守,统兵不过5000人。另遣25000兵,计30000弱兵,驱驰数千里与刘聪、石勒战犹如羊入虎口,既使普通平民亦知必败,何用两个手下将军多说,内中隐情难猜。)

史实虽容不得推测,但依然可据史实进行探讨:所论是否合情合理,依王旷与司马睿关系之密切,为睿谋帝位之功勋,元帝即位(王旷失踪8年之后),当给予王旷特别优厚待遇,既使王旷已死,亦当有厚赏追赠,事实确不如是,令人费解:东晋初建,睿甚倚重王导、王敦等,若王氏诸贤与旷谐和,睿当为安抚王氏厚赠为其而死之王旷。

今反是,则可能王旷战败而降,念及关系亲厚,王氏诸贤用命,不忍心提起王旷之降,给王家人脸面,故尔,史无所记;另一可能是,王氏诸贤不欲提及已战死之王旷,不让分移镇建邺之功。这个说法也难以服众。总之,说王旷降者不确,死者无据,暂以下落不明下笔,似为稍妥,待异日有新证据出,再为定论,未为晚矣。

从羲之誓墓等记录中,看到,王旷多年后,灵柩南迁,并与夫人合葬,《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于永和十一年誓墓:“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从中可看出,王旷310年或死或降或隐,后来死了,但史书没有记录。

王旷之一生,虽然未能享建东晋之功,然有一个儿子书圣王羲之,足享誉千古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