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庾建设 广州大学党委书记庾建设:立足广州 为广州服务

2017-09-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保障.近日,本报就高校推进依法治校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保障。近日,本报就高校推进依法治校、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等话题,专访了广州大学党委书记庾建设教授。 广州日报记者 张涨

高端访谈①

学习贯彻

四中全会精神

高校书记系列谈

●广州大学立足广州,为广州服务的理念,也体现在了办学优势和特色上。"服务荣校"是我们学校的校训之一,重视服务地方的意识走在全国前列。

●现在很多高校花大力气对外引进名师,但还要思考怎么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吃大锅饭的思想在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是最要不得的,高薪引来的名师,后期的考核、激励跟不上,这些人才拿着高薪却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鼓励创新上,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把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纳入了选修课。也鼓励老师走出去,在企业中担任技术总监、顾问等职务,开拓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也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广州日报: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精神,如何在高校中落地,做到依法治校?

庾建设:四中全会提出要"依法治国",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而与此同时,中央出台相关办法,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就是四中全会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落地之举。依法治校对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州大学一直以来在坚持依法治校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基础,首先是在认识上提到很高的高度。在各项行政、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干任何事情,都要有规则,有章可循。其次在实践上,广州大学多年来很好地执行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也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在党委起到领导核心地位的前提下,广泛听取意见,鼓励为学校出谋划策,很多想法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实。

更深入一点来看,依法治校离不开依法治国,同时也离不开依法治教。但在教育领域,目前一些制度还有缺陷。比如一二本招生的划分,什么样的学校划为一本,什么样划为二本?我个人认为是比较混乱的。甚至是211、985高校之争,学术标准也不明显。

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加大教育投入,但由于没有形成竞争机制,高校的积极性不足。举例而言,有的211学校,一些学科刚刚开始办,师资也比较弱,但就是划为一本。但有的地方学校,有的专业坚持了很多年,也很有特色,但就是划为二本,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总之,要把批次划分这些标准纳入法治轨道,也要用法治规则来评定。

服务地方的意识走在全国前列

广州日报:广州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主要是哪些?大学如何通过学科发展,来更好地服务地方?

庾建设:广州大学的学科设置理念,主要有几个原则,一是基础性原则,要利用好一直以来形成的学科基础;二是社会需求原则,就是我们要服务社会,服务广州。此外,还有特色原则、前瞻性、国际性等原则来衡量。广州大学立足广州,为广州服务的理念,也体现在了办学优势和特色上。"服务荣校"是我们学校的校训之一,重视服务地方的意识走在全国前列。

工科是我们的特色学科之一,比如土木建筑,广东和广州的发展速度很快,有很多大型工程在建,前期设计和后期维护都需要很多人才。还有防灾减灾、环境科学等,都是广东省最好的学科之一,这些学科的发展为广州的环境污染治理、应急制度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特别成立广州发展研究院专门就广州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问题进行学术研究,与政府、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包括一些"市长课题",也都是由广州大学来承担。此外,我们还有专门的服务地方工作处,对接广州的各项具体工作。近年来不少出自广州大学的调研报告,都得到了省市领导的批示。

广州日报:广州市历来对于创新创业十分重视,作为一所市属高校,广州大学在鼓励创新创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庾建设:创新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社会氛围,也需要政府的帮扶,学校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具体到我们学校来说,一方面是在人才培养上,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把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纳入了选修课。广州大学也有不少毕业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现在有些还发展得很不错。

我们也鼓励老师走出去,在企业中担任技术总监、顾问等职务,除了助推社会经济发展,也能开拓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一方面,学校也在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广州大学已与番禺区政府合作成立了"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研究院",功能包括创业培训、项目孵化等。有很多大学城高校的老师和学生的项目在其中得到发展壮大。学生的一些创业项目,甚至能得到学校的场地、经费支持。

近日,教育部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创业,提出了弹性学制、休学创业等概念。其实这些措施早已经在广州大学实施了,也有少数学生申请了相关政策。但总体来看休学创业的人还不多,更多的还是学习、创业两不误,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发展。

广州日报: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广州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庾建设:广州大学的学生在就业上有一定优势,除了信息渠道比较多外,还占有本地学生多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们60%左右的学生都来自广州,70%的学生来自珠三角地区。他们大多数也都希望在广州或珠三角就业,相对来说机会更多一些,选择更多一些。

当然,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课程中,我们提前安排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选择等相关的咨询课程,各个院系甚至还各自开展了模拟面试、演讲培训等活动。这些都能在技术和心理层面上帮助学生在参加招聘时的表现更加优秀。

打破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

广州日报:近年来,广东高校开出高薪全球招聘名师已屡见不鲜,广州大学也不例外。这些引进的老师,如今是否对学校的师资水平提升起到了当初预期的效果?

庾建设:在广州大学工作这么多年来,我个人感觉最大的成就,或者是最为骄傲的,是引进了一批比我强的老师。大部分是在2004年左右,当时一方面是引进成本相对不算太高,另一方面广州的条件也很适合,房价不高,生活舒适,对人才很有吸引力。

时至今日,当年那一批老师在今天各自岗位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内陆省份发展很快,广州的优势也不如以往那么突出,引才成本也高了很多。现在很多高校花大力气对外引进名师,但还要思考怎么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我个人认为,吃大锅饭的思想在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是最要不得的,一些高薪引来的名师,后期的考核、激励跟不上,这些人才拿着高薪却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广州大学就是明确喊出要打破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在回报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们也不论出身,不看以前的学校,只看到了广州大学后的教学科研硬指标。曾经我们学校有一个30来岁的讲师,却拿着全校最高一档的工资,比很多正副教授还高,就是因为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有过硬的成绩。为了提高老师的积极性,我们每年还要评选"贡献奖"等奖项,就是拿成绩来说,不是看身份的。这样一来,名师到了广州大学,也不会停下了,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工作。

对师德师风问题"零容忍"

广州日报:今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师德师风建设也是社会上比较关注的热点。在这方面,广州大学有何心得体会?

庾建设:在我看来,师风师德问题就是一个为人师表的底线问题,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在这方面,当然不能没有制度约束,但更主要是看制度如何落实,是看如何行动和实践。一方面,学校当然要加强考核,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让不能触碰底线的意识在每个老师心中成为自觉。另外学校在这方面拿出最为严厉的处理手段,凡是师德师风有问题的老师,一票否决,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对打破师德师风底线的行为,广州大学坚持"零容忍"的态度。

学术新知

以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创业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清晰勾勒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若干特征和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一手要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手要确保完成就业目标。以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创业,两者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供给不足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在劳动力供给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劳动力成本较低。在当时条件下,增加投入、保持规模增长就可以明显地带动就业。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通过传统产业带动就业已不现实,必须依靠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以创新带动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继续上升至46.7%。与此同时,虽然经济增速降至7.4%,但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何以在经济增速下降的同时就业目标顺利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其中重要原因,尤其是带动就业能力最强的服务业占比在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带动就业。产业升级过程中,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这些新的变化要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同时更好发挥市场作用,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此外,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劳动力也会提出新的要求。过去,劳动力成本低、劳动力相对富余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之一。加之经济基本上是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市场对劳动力素质没有过高要求。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然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做好就业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中必须要守住的底线。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精准发力促进就业工作,将会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

学术动态

土地财政影响产业升级

广州日报讯(记者 谭敏)昨日,广东省委党校举行"黄华园学术论坛"——青年岭南学者聘用仪式暨"土地财政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学术报告会。

省委党校赵祥教授通过翔实的数据,对土地财政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土地财政的形成与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力向中央集中、地方支出责任扩大有关,也与城镇土地国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有关,此外,地方官员以GDP为主导的绩效考核方式也是成因之一。

赵祥教授提出,土地财政依赖性越高,城市去工业化越明显。城市化的相关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升级。土地财政极大地提高了城市拥挤成本,严重限制了城市集聚稀缺生产要素的能力,有可能导致大城市过度服务化与小城市产业空心化并存。

因此,有必要进行政府绩效管理改革,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评估主体多元化,在土地制度改革上,推动征地制度改革,明确公益性项目才能征地原则,征地补偿要体现土地的市场价值,完善征地程序与补偿机制;在财税体制改革上,合理配置地方政府财权、事权,改革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