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2018-04-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为您推荐的文章标签:贝多芬,乐章,交响曲,主题,欢乐颂(原作者:郝文捷)[摘要]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对于后民的深远影响已经超出了音乐本身,它已成为人类崇高理想的标志,它的每一次演奏,几乎都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在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人们都会通过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来进行纪念,在"人们团结成兄弟"史诗般的颂歌中,所有的对立面都消解了,所有相异的理念都融合了,所有的个体在一种无上崇高的理想伟大的光芒之下结成为一个整体.[关键词] 超凡 恢宏 前所未有 创新 人

为您推荐的文章标签:贝多芬,乐章,交响曲,主题,欢乐颂(原作者:郝文捷)【摘要】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对于后民的深远影响已经超出了音乐本身,它已成为人类崇高理想的标志,它的每一次演奏,几乎都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在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人们都会通过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来进行纪念,在“人们团结成兄弟”史诗般的颂歌中,所有的对立面都消解了,所有相异的理念都融合了,所有的个体在一种无上崇高的理想伟大的光芒之下结成为一个整体。【关键词】 超凡 恢宏 前所未有 创新 人声 《欢乐颂》 深远影响
《第九交响曲》又称《合唱交响曲》,d小调。这部交响曲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在交响乐领域伟大成就的总结,它最集中地体现了贝多芬创作中的生命意志和艺术理想。

失聪的痛苦、健康状况的烦忧、家庭问题的纷扰、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烦恼,使贝多芬的创作渐渐进入了一个沉思、内省、抽象、凝练的第三创作阶段—一个比他的“英雄”、“命运”更高层次、更理想化的阶段。这时的贝多芬把音乐结构放在了第二位,他找到了更为符合自己音乐理想的形式。使贝多芬的晚期音乐超越了从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第九交响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早在1793年,贝多芬就试图给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配乐,基本主题的最早草稿于1890年写出,后来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时间内曾以各种形貌出现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但是直到1822年底开始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中,作曲家数十年的愿望才得以真正实现。

在这部超凡、恢宏、前所未有的巨作中,贝多芬对交响曲的写作规则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他加长了作品的篇幅,整部交响曲的演奏时间在七十分钟左右;他扩大了乐队的编制,在传统乐队编制中加入了许多新乐器;他还有史以来第一次把慢板乐章放在了诙谐曲乐章之后,以适应主题和形象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他首次在器乐作品中加入了人声,并成为整部作品的高潮,也是整部作品的中心,而宏大的前三个乐章,仿佛就是为“欢乐颂”的大合唱所做的序曲。《第九交响曲》在和声、配器和曲式方面的创新之处,不仅为浪漫派音乐开了风气之先,也是各种现代音乐技法的先兆。

所有这一切,都成就了一部在音乐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旷世巨作。
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首演。此时贝多芬已完全失聪而无法亲自指挥作品的演出,但他坚持要坐在乐队的中间,背对着观众,以表明他参加了作品的首演。当宏伟壮丽的大合唱结束,全场爆发出疯狂的掌声,人们纷纷热烈欢呼和相互拥抱,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而此时的贝多芬全然没有感觉到音乐已经结束,他还是默默地坐在乐队中间,沉浸于心中神圣的音响当中。当一位独唱演员拉着他站起来面对听众时,他才“看”到了全场沸腾的场面。贝多芬谢幕时受到了五次热烈的鼓掌欢呼,而按照礼仪,皇族出场也不过鼓三次掌,以致于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次日报界也评论“仿佛发生了一场骚乱……”
如今距离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两百多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

在这两百多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部作品,走进贝多芬的理想王国。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紧接着,出现了顽强不屈、坚持反抗的第一主题;接着,乐曲通过一段柔和的、梦幻般的过渡乐句后,进入了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用悲叹的旋律表现了苦难、悲哀、颤栗和不安的心情。

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开始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尾奏在不断反复的固定低音音型上,奏出具有悲剧的音响,体现出艰苦斗争的坚强意志,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的反复表现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击溃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d小调,3/4拍。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板,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急速的快板,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积极,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是哲理性的慢板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好象作者正在进一步探索人生的道路,用变奏曲形式写成。

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不仅是整个交响曲的总结,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用变奏曲形式写成,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 ——序奏以及人声。如果说,在前几个乐章中,贝多芬只是用音乐表达尖锐的斗争和严峻的思考,那么,在这个终曲乐章中,作曲家开始向着他终生向往的理想世界进军了:穿过黑暗到达光明,战胜痛苦取得欢乐,这个伟大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惊心动魄的强大序奏揭开了第四乐章沸腾炽热的第一页,这是黑暗与痛苦的最后挣扎,还是人们为争取光明与欢乐的决胜一击?我们从管乐器疾驰而来的暴风骤雨般的乐句中,感受到这两种力量的聚合与较量。接着,大提琴与低音提琴象英雄巨人一般吟咏出一句有力的宣叙性音调。贝多芬原想从这里开始歌唱,但他还是决定用器乐来作出对残酷现实否定的结论!接着,贝多芬把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引到这个终曲乐章,唤起人们对艰苦奋斗历程的回忆。在第一乐章主题片段以快板再现时,随即被用威严的大提琴声部奏出的那个变化了的宣叙调主题所打断,贝多芬曾为这段旋律写下这样的歌词:“不,不,不要这个,要别的更愉快的!

”于是,第二乐章主题便以轻捷的身姿跑过来。但对于这个活跃的主题,英雄巨人轻轻一瞥,说道:“不,也不要这个,这只是开玩笑罢了,要更好些、更美些的东西。”于是,大提琴的宣叙调又驱散了戏谑的浪花,第三乐章的抒情主题登场了。这个主题刚刚依偎到英雄巨人的身边,就被推开了:听,大提琴上的宣叙调焦躁地陈述了自己的否定态度:“这太温和了,应当找到更有力的东西”。经过几个回合的选择,人们看到,前三个乐章中那胜负未决的奋斗,那汇聚力量的召唤,以及那浸透伤感的抒情,都不是理想的彼岸。在紧张的探索之后,作曲家终于找到了那个能体现全人类的胜利与欢乐的基本主题。这时,从木管声部隐隐传来《欢乐颂》的主题音调。

当欢乐主题动人心魄地暴发之后,管弦乐队突然终止,仿佛天地陷入一片沉寂。这时,男中音用大提琴那支宣叙调旋律唱出了贝多芬自己写的歌词:“啊,朋友,不要旧调重弹,让我们来唱一些愉快欢乐的歌吧!”接着,欢乐仿佛从天而降,光辉的《欢乐颂》终于在人声鼎沸的高潮中高歌而至。贝多芬用生命之笔谱写着自己神圣的共和理想,讴歌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欢乐,他用合唱、重唱、独唱,以及多种乐器的变奏手法,充分表达了席勒的伟大诗篇——《欢乐颂》的思想!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的翅膀下,一切人类成为兄弟。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切生灵都吸吮着欢乐,人不分高低善恶,都循着玫瑰香踪欢乐地求索。”
“有如长空里的太阳,在瑰丽的天际飞奔,兄弟们快乐地在征途上高歌猛进!”
“拥抱起来,亿万人民!让全世界接个吻。兄弟们,在那群星之上,必有一位仁慈的天父,去寻找吧!他一定在那儿住。”
“欢乐,灿烂光芒照大地”的主调高唱着,和圣咏主题中“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热情呼声辉煌地交织在一起,将音乐推向震彻寰宇的高潮,贝多芬用毕生心血凝结的《第九交响曲》在宣告人类团结友爱的胜利欢乐的时代巨响中结束。
2002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乐谱原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位伟大的作曲家逝世175年后,世界为这部旷世巨作下了一个最恰当的定义。

的确,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对于后民的深远影响已经超出了音乐本身,它已成为人类崇高理想的标志,它的每一次演奏,几乎都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在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人们都会通过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来进行纪念,在“人们团结成兄弟”史诗般的颂歌中,所有的对立面都消解了,所有相异的理念都融合了,所有的个体在一种无上崇高的理想伟大的光芒之下结成为一个整体。
纵观西方音乐发展,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奇迹已成为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们公认难以超越的,它直接影响了后来马勒、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创作,瓦格纳曾对此赞誉道:“今天我们站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面前,就像站在全人类艺术史上一个崭新时期的里程碑面前一样,因为它带来了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连它的影子也没有显示过的现象。而且我确信,贝多芬死后,任何人都无法在交响曲方面有所逾越。”此外,《第九交响曲》还成为所有诠释者一个最为艰深、最具难度而又最为神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
(2)《欧洲音乐简史》钱仁康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3)《欧洲音乐简史》第二版钱仁康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