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胜生日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的多面人生(组图)

2017-09-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前日,第六届(2010~2013)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在中国作家网上公布,重庆市著名诗人李元胜凭借诗集<无限事>获得本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成为本土文坛莫大的盛事.昨日下午,本报记者对这位鲁奖的获得者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亲密接触".李元胜说:"这次,我们不谈诗歌,只谈人生."A面:诗人"我太单纯了,都没想到用笔名"谈到李元胜,就不能不说说他的诗人身份.作为一个在大学时期苦读四年电气工程的工科生,李元胜在毕业后居然当了记者,这已经够奇葩了.

前日,第六届(2010~2013)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在中国作家网上公布,重庆市著名诗人李元胜凭借诗集《无限事》获得本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成为本土文坛莫大的盛事。昨日下午,本报记者对这位鲁奖的获得者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亲密接触”。李元胜说:“这次,我们不谈诗歌,只谈人生。”

A面:诗人

“我太单纯了,

都没想到用笔名”

谈到李元胜,就不能不说说他的诗人身份。作为一个在大学时期苦读四年电气工程的工科生,李元胜在毕业后居然当了记者,这已经够奇葩了。而他似乎打定主意要让大家再吃上一惊,于是又用写诗这个业余爱好,拿下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好吧,我承认“人生大赢家”就是用来形容你的。

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李元胜在大二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貌似学错行了,用他的话来说,“一种朦胧的感觉,偏偏爱看闲书”。而闲书看多了,自然想写点什么,于是,心血来潮的小李就写了一首诗歌,名叫《校园草》,描写的是校园里被大家忽略的景色。

与其他诗人写出佳作后急于分享的心态不同,当时的小李非常的羞涩,就像搞地下工作似的,不但写诗偷偷摸摸,写完还藏了起来,生怕被同学看到,评头论足一番。当然,心血之作也不能只有自己独享,于是,投稿成了小李寻求认同和寻找知己的最佳方法。

然而,这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当时的出版社和邮递员可是非常负责的,不经采用的投稿都是要退回的。聊到这儿,李元胜一副少不经事的表情说:“怪我当时太单纯,居然没想到用笔名,害我每次取信都紧张得不行。”说罢,他又换了一副开心的模样接着说:“用本名投稿也有好处,稿费上从来不吃亏,当时很多用笔名的都收不到稿费。”

都知道,李元胜是重大第一个校园诗人,但很少有人知道,顶着这一光环的他却连重大文学社都没考上。“记得文学社招新,要求交作品,我那时候懒,就直接交了篇中学写的散文,结果说我写得没有思想,连候补社员的资格都没给我。其实我自认为写得不算很差,只是内容比较单纯嘛。”

B面:媒体人

“别人翻墙逃课,

我翻铁门回家”

毕业后,李元胜被分配到重棉一厂,两年的工厂生活,让他坚定了跳槽的决心。“不是因为工作不好,纯粹兴趣使然。”李元胜说,正巧那会儿重庆日报在招人,于是他义不容辞地成为了一名与文学创作更沾边的记者。

“记者的身份对于我后来的生活影响很大,因为干这一行必须得随叫随到,完全没有条件可讲,让我养成了有困难也要上的习惯。”回忆起当年的记者生涯,李元胜瞬间变成了一个话痨,“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86年我全程跟踪报道中国长江科考漂流队漂流长江的经历。

”李元胜摸了摸眼镜,又看了看我,一副略带羡慕嫉妒恨的语气说:“我们当时没有什么电脑、iPad,只能写在电报稿上发电报回报社,一张电报纸上只能写不到30个字,1000字的稿子那写完就是厚厚一摞。

”李元胜说,他永远记得采访的最后一篇稿件,是在军舰上完成的,“包括我在内,大部分记者都是第一次坐军舰,一上船我就吐得七荤八素,只能把关键的内容记下,上了岸都快截稿了,还得走迷踪步找电信局排队打电话,1000多字的稿件全部是我瘫坐在地上口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