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幼青的老婆 关于陆幼青的是是非非

2017-05-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死亡日记>让许多活着的人重新了解了生命的意义.得知父亲去世,陆幼青年仅10岁的女儿陆天又所表现出的镇定让所有人感到吃惊,从她放学回到家得知

《死亡日记》让许多活着的人重新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得知父亲去世,陆幼青年仅10岁的女儿陆天又所表现出的镇定让所有人感到吃惊,从她放学回到家得知父亲离她而去便趴在地上给父亲的遗像叩头,再到去洗手间给母亲拿纸巾,自始至终,这个10岁的小孩没有一滴眼泪。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丁冬红认为,对于死亡这一话题,以往人们讳莫如深,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意义的思考更加深刻了,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位年轻人说:“父母赋予我生命,师长教导我如何为人处事、战胜困难,但却没有人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可见,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死亡充满恐惧,他们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解惑,而陆幼青用他的乐观豁达告诉人们:尽管生命短暂,但一样可以活得快乐。

是不是拿死亡炒作?

陆幼青已然离去了,但他面对死亡的这段心路历程却仍然被人们议论着。他真的想安静地走吗?普陀中心医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不解地说:“他一面要求医院不要对外透露他的病情,原因是他想像个平凡人那样安静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但另一面他却在忙着写书、发表,真正让人知道他的病情的不正是他自己写的作品吗?也许他并不甘心只作为一个平凡人就这样平凡地死去。”

陆幼青和他的《死亡日记》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网站上,许多人表达了对陆幼青的敬意,也谈了自己对生存的思索和态度。人们开始认识到“有质量的人生并不因为上帝眷顾的迟早而褪色而衰微。”

但也有人认为陆幼青在网上公开发表《死亡日记》有刻意炒作之嫌,是“自残还给人看。”甚至有人说陆幼青靠《死亡日记》赚了70多万。

据了解,《死亡日记》正版发行15万册,而盗版达20余万。一位看过这本书的读者说,“通读全书,很难找到对死亡的恐惧与悲观的情绪,作者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乐观态度让我感动。”“只有真正对死亡有准备的人,才能真正地拥有人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吉连说:“陆幼青能‘死给人看’,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能亲眼看到其亲身经历这一事件,这对于研究了一辈子心理学的我来讲,还没有看到有第二个勇士。”

媒体是不是在炒作死人?

陆幼青的事经过七八十家媒体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陆幼青家20多平方米的客厅在同一时刻一度被24家媒体记者挤得满满当当。

于是有人认为,媒体如此大规模报道陆幼青是在炒作死人。

华艺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不否认出版社考虑经济效益,“我们在开始时没那么伟大,但当我们看完书稿之后情况就不同了”。用金丽红副社长的话说:“我们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散文般优美的文字一下子吸引了他们。在谈到为何选择出此书时,责任编辑黎波说:“首先我们认为国内没有一本同类的书,也许很多人可以平静地面对死亡,但是能用吸引读者的文字记录下来,而且又愿意公开出书,各种条件都凑在一起,确实难得。”

张吉连教授则认为新闻媒体热心关注陆幼青和他的《死亡日记》是一个绝好的临终关怀。“这件事说明作者、出版界、新闻媒体已经上升了一个境界。”

在《死亡日记》之前,美国的一位身患绝症的心理学教授,临死前将他的讲课稿写成日记,取名《相约星期二》。老人辞世后,该书飞速畅销,销售打破百万纪录。北京的一位17岁的女孩张穆然,1998年被诊断为卵巢胚胎癌,与癌症搏斗了17个月后离开人世。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曾专门为她做过一档节目,节目正式播出的前一天,这个花季少女病情发作,随即撒手人寰。

“陆幼青认为在自己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写出对死亡的感觉是有价值的,媒体和出版社完全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鼓励生命的强者,这是财富。”张吉连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