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昭义谈李云迪 由李云迪的成功看但昭义的钢琴教育

2017-08-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由李云迪的成功看但昭义的钢琴教育 [摘要]2000 年年仅 18 岁的李云迪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他也成为 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钢琴家,由此李云迪也成为了 2000 万中国琴童 的精神支柱.本文试通过对李云迪成功道路的分析探究但昭义的钢琴教育. [关键词]李云迪;但昭义;钢琴教育;但昭义模式 [正文]李云迪原名李希熙.18 岁的他在肖邦钢琴大赛一举折桂,成为十 五年来第一次被认为具有晋江资格的参赛选手,他还是历届最年轻的冠军得主; 他是首位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录音的中国钢琴家, 同时也

由李云迪的成功看但昭义的钢琴教育 [摘要]2000 年年仅 18 岁的李云迪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他也成为 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钢琴家,由此李云迪也成为了 2000 万中国琴童 的精神支柱。本文试通过对李云迪成功道路的分析探究但昭义的钢琴教育。 [关键词]李云迪;但昭义;钢琴教育;但昭义模式 【正文】李云迪原名李希熙。18 岁的他在肖邦钢琴大赛一举折桂,成为

十 五年来第一次被认为具有晋江资格的参赛选手,他还是历届最年轻的冠军得主; 他是首位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录音的中国钢琴家, 同时也是首位与德国 DG 唱片 公司签约的中国音乐家。 在这些掷地有声的殊荣中的任何一项恐怕都是十一千万 记得钢琴演奏者梦寐以求的荣耀。

在当今来看,李云迪的殊荣,无疑使他成为了 中国数以千万计的琴童心目中的楷模与偶像。 而更加值得一提的是, 在十四届肖 邦钢琴大赛前, 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全部接受本土钢琴教育而扬名世界的中 国音乐家。

Thereare at least 20 million aspiring concert pianists in China… “在中国,至少有二千万名壮志待酬的钢琴演奏家“——李云迪自传式纪录 片《新浪漫主义》 在中国这样一个钢琴大国, 李云迪显然是一个传奇人物, 而李云迪作为首位 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全部接受本土钢琴教育的音乐家,更加使其备受瞩目, 着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李云迪的恩师—但昭义老师。

提起但昭义,大家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而提起李云迪、陈萨、张昊辰、左 章这些名字, 大家可能会觉得很熟悉, 这些优秀的钢琴家全部都是但昭义老师的 高足。

2000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李云迪获奖著名钢琴家、 教育家、 汉诺威音乐学院 教授阿里· 瓦迪给但昭义的信中有一段话:“云迪演奏的显著之处为其无与伦比的 音乐文 化背景,而就我所知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下,这种文化背景的 唯一渠道就是 老师.

.....他是信息和灵感的唯一灌输者。这说明,西方的钢琴教育家对于但昭义 的钢琴教育是非常认可的。 我们不得不这样说, 李云迪的成功是离不开但昭义的 悉心教导,而但昭义的学生的成功更说明了,这种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李云迪、 陈萨的成功, 更为中国近代钢琴教育, 指出了一条心的方向, 即 “但 昭义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但昭义的教学方法,来摸索出一条中国近代钢琴 家培养的新道路。

但昭义的钢琴教学法中, 非常核心的部分就是独到的教学模式。 如但昭义坚 持,演奏专业学生请作曲系教授做一 点作品分析非常必要。2000 年 7 月,在李云 迪参加肖邦国际 钢琴之前,但昭义带着李云迪登门向原作曲系主任黄虎威教 授 求教,面向李云迪个人上“作品分析”课,但昭义带着乐谱 自始至终同桌旁听,黄教 授上了4个半天、4个单元,一次3个小时。

当紫茵采访黄教授时问到:“别的钢琴老 师有没有找 过您做这件事?”黄教授答道:“没有,从来没有,但昭义是第 一个来找 1 1 但昭义还亲自制定“钢琴大师演奏的各种版本的 我为学生讲课的钢琴老师。

” ○ 分析” 课“,他经常为备课找来各种名家演奏的唱片作观摩比较.

..... 在研读乐谱的 基础上通过听唱片来做比较印证,而不是先前 我们谈到的那种靠?听唱片备 2 这也正是但昭义在钢琴教育上的独到之处,在近代钢琴教育中,但昭义 课?。

”○ 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钢琴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钢琴技巧的传授,更要让学生 们学习到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更重要的是学会在前人和优秀的钢琴家身上汲 取灵感和技巧,这样才能全面的培养出优秀的钢琴演奏家。

李云迪作为少数活跃在当今音乐舞台上,优秀的钢琴家、音乐家。我们可以 通过他的成功道路,探究到很多,甚至是中国钢琴教育未来的道路,正如其自传 纪录片中所属的那样, 中国至少还有2000万名希望成为他那样优秀音乐家的琴童, 我们就不得不思考,中国音乐教育未来的出路。

参考文献: 【1】柴永柏.但昭义钢琴艺术人生.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2】杨静、管建华.中国音乐(季刊)2012年第3期 但昭义钢琴教育的音乐教 育学研究 【3】韩新安.但昭义坦言李云迪.《人民音乐》2001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