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闰章的古诗 施闰章的钱塘观潮》

2017-09-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施闰章的钱塘观潮> 施闰章的钱塘观潮> <十七日观潮>(三首之三)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自古以来,钱塘江潮被誉为"壮观天下无"的一大胜景.每年农历八月中旬,尤其是八 月十七日.十八日,钱塘江口形成涌潮,高达数米的波涛,宛若"玉城雪岭" ,直立江面, 气势磅

施闰章的钱塘观潮》 施闰章的钱塘观潮》 《十七日观潮》(三首之三)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自古以来,钱塘江潮被誉为“壮观天下无”的一大胜景。每年农历八月中旬,尤其是八 月十七日、十八日,钱塘江口形成涌潮,高达数米的波涛,宛若“玉城雪岭” ,直立江面, 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如此天下胜景,吸引了一代代人,也造就了不少传世诗篇。宋代诗人 陈师道的七绝《十七日观潮》(三首之三)与清代诗人施闰章的五律《钱塘观潮》便是这方面 的力作。

这两首诗均描绘了钱塘江潮动人心魄的声势,也都造语新妙,但又各具特色,各尽 其妙。 先看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之三)。前两句巧比妙喻,以一概万。 “漫漫平沙走白虹” , 写钱塘江潮像白虹似的朝着宽阔平坦的江岸奔腾而来。

诗人以奔腾的白虹比喻江潮掀起的冲 天巨浪, 这至少有三妙。 虹是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色圆弧, 诗人以之喻江潮, 突出其水急浪高, 此一妙也;虹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而诗人却偏偏以“白虹”来作比, 舍虹之原色,而取其气势,此二妙也;虹本来是静止的,诗人却将它写成动态的,用以比喻 奔腾的潮水,新颖别致,此三妙也。

“瑶台失手玉杯空” 这句以传说中居住在瑶台里的神仙失手倒空了玉杯里的琼浆比喻波 浪翻滚、汹涌奔腾的江潮,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后两句“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以倒映在钱塘江中的“晴天”与“晚日” 来续写江潮。这里,诗人不明言江潮波浪起伏,汹涌澎湃,而写明朗的天空和灿烂的夕阳映 在江水中的倒影,一在摆来荡去,一在时浮时沉,仿佛是江潮在摇动蓝天,浮沉夕阳,形象 生动。

尤其是“摇动” 、 “浮沉”诸语下得精妙,才使整个画面动了、活了。

再看施闰章的《钱塘观潮》 。此诗写诗人雨中观潮所见所感。 首联,紧扣雨中观潮之特点,以雨为背景,突出“涛飞江上台” ,为下文进一步描绘钱 塘江潮的磅礴声势作铺垫。 颔联, 以千万匹骏马飞驰而来比喻钱塘江潮震天动地的涛声, 以其仿佛席卷着群山奔腾 而来比喻江潮不可抵挡的气势, 与宋代词人潘阆的词句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 ( 酒 泉子》 “长忆观潮”)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 将状写潮涌之声势与吟咏弄潮儿的弄潮之气魄结合起来。

宋代词人周密的散文 《观 潮》有一段描写弄潮儿的文字: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 勇,泝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着墨无多, 却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弄潮儿披发纹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的情景,令人拍案叫绝。

施闰章 的这两句诗描写弄潮儿,用语更少,别具一格。它写弄潮儿,却不明言,而以“轻舟”借代。

驾驭“轻舟”的正是勇敢矫健的弄潮儿,故写“轻舟” ,也即写弄潮儿。不写斯人,而斯人 自见,这是其精妙之处。江潮汹涌澎湃, “绝岸愁倾覆” ,可“轻舟”偏要投身急流之中, “故 溯洄” 。这里,诗人未具体描写弄潮之场面,而以“愁”与“故”相对照,突出了钱塘江潮 惊涛拍岸的气势, 更衬托出了弄潮儿迎潮而上、 不畏艰险的气魄, 可谓这两句诗的又一妙处。

尾联,发诗人观潮之慨。史载,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杀 害,他逃奔吴国,先佐吴王阖闾伐楚国,后又佐吴王夫差(阖闾之子)打败越国。

最终,夫差 听信伯嚭的谗言迫伍子胥自杀,并下令将其尸首装入“鸱夷革”抛进江中。后来传说伍子胥 怨恨吴王夫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