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格律—以《从军行》为例

2017-10-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简介: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与王子安(王勃)一样,孤傲不训.<从军行>原是乐府曲辞,汉魏时可配合乐曲歌唱,主要描写从军的辛苦,唐代成为乐府古题,不再配乐歌唱.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能谱曲.注释:牙璋指兵符;凤阙,京城;龙城原指匈奴首领居住的地方;凋,退色或变暗.格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一般都用平声韵,即二.四.六.八句的末尾必须是平声韵,于是一.三.五.七句末尾必须用仄声字,但律诗第一句结尾又可以用平声字,称为引韵,如这首<从军行>.第一句第二.五字

简介: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与王子安(王勃)一样,孤傲不训。《从军行》原是乐府曲辞,汉魏时可配合乐曲歌唱,主要描写从军的辛苦,唐代成为乐府古题,不再配乐歌唱。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能谱曲。

注释:牙璋指兵符;凤阙,京城;龙城原指匈奴首领居住的地方;凋,退色或变暗。

格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一般都用平声韵,即二、四、六、八句的末尾必须是平声韵,于是一、三、五、七句末尾必须用仄声字,但律诗第一句结尾又可以用平声字,称为引韵,如这首《从军行》。第一句第二、五字可采用“平起仄收”和“仄起平收”,前者高亢雄壮,后者低沉柔婉,本诗属于后者。

学习或欣赏唐诗,要在具有四声平仄的基础知识上注意其对偶、和声和协韵。这是唐诗语言的三种艺术手法。对偶表现诗的文字美,和声、协韵表现诗的音乐美。“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刘勰《文心雕龙》),“异音相从”是指要使用平仄搭配,“同声相应”就是上文提到的押韵。以下就是这首诗的平仄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每一句五言诗,第二、四字最要注重和声,以这首《从军行》为例,第一句二、四字分别为仄声和平声(即二四字须异音相从),那么第一联第二句的二、四字必须为平声和仄声,反之亦然;第二联上句,即全诗第三句,应当仍和第一句异音,而与第一联第二句音调相同;第三联上句,应与第二联上句异音,而与第二联下句音调相同,全诗皆如此。“异音相从”的方法,古人称为“粘缀”,如果该用这个却用了那个,就犯了“失粘”的声病。这首诗除第七句的第四字外,都符合“异音相从”的规则。

读五言诗的时候,经常是“上二下三”,即上两个字是一个音节,下三字是一个半音节,可以是一、二组合,如“照西京”,也可以是二、一组合,如“白日晚”;《从军行》一诗除第七句外,每句的语法结构都是两个语词(名词)加一个动词或副词。

五言诗的和声原则也适用于七言律诗,不过七言律诗还要讲究每句第六字的和声。“一、三、五不拘,二、四、六分明”,不拘指不必拘于平仄,但二四六字必须符合和声规律。很容易想到,五言诗自然就是“一、三不拘,二、四分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