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宁生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大学要在“学”字上下功夫

2017-08-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们是大学,不是科学院,也不是企业,不能因为强调学术研究,就忽视培养本科生的要求,而是要把它放在更高的地位. ●来中大的学生,我希望他有三个决心——第一,无论学习哪个专业,希望自己将来具备人文情怀;第二,希望自己将来能在国际上行走自如;第三,希望自己成为综合素质很强的人.自1996年从英国回国工作至今,许宁生已在母校中山大学担任过多个角色:教授.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校长.作为教师,他亲手培养的博士生中有3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作为科学工作者,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被著名科学家丁肇

●我们是大学,不是科学院,也不是企业,不能因为强调学术研究,就忽视培养本科生的要求,而是要把它放在更高的地位。 ●来中大的学生,我希望他有三个决心——第一,无论学习哪个专业,希望自己将来具备人文情怀;第二,希望自己将来能在国际上行走自如;第三,希望自己成为综合素质很强的人。

自1996年从英国回国工作至今,许宁生已在母校中山大学担任过多个角色:教授、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校长。

作为教师,他亲手培养的博士生中有3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作为科学工作者,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被著名科学家丁肇中誉为"世界一流的教授",在这个角色里,低调的许宁生还曾发生过"拉着记者的手,婉拒报道"的趣事。

从实验室搬到校长办公室,许宁生打破一贯"低调"的姿态。只不过,他所谈的不是个人学术成就,而是学生如何用心学习,教师如何用心教书育人,干部、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辅助人员如何更加关注师生的学习、教学、科研等实实在在的办学问题。

"大学不在‘学’字上下功夫,将丢失其存在的意义!"在许宁生看来,中国高校想要与世界一流大学看齐,必须重视解决本科教育中的育人问题。

本科学位要变得金灿灿、沉甸甸 学位的含金量越高,意味着大学培养出的优秀人才越多。如何把本科学位变得金灿灿、沉甸甸,一直是许宁生思考的问题。 "前一阶段,国家关注研究型大学建设,把规模做大,无可否认是对的,但现在应该是到了一个新阶段,应该考虑更加关心本科教育,加大学生人均资源的投入,包括食宿、活动以及人们最关心的教学问题。

"许宁生坦言,一想到中国本科教学欠债太多,心里就沉甸甸的。 为此,许宁生在中山大学大力倡导"人心向学"。

"学"指的是教学、学生和学术,目的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学术整体水平。今年的主要任务是让人心更向着本科教学,学校工作更向着学生。 "提倡人心向学并不意味着人心不向学的问题突出。

"许宁生说,"得过且过固然是一种生存状态,但是从整个学校提高质量的角度来看,要发展就要不断地提要求。" 作为"人心向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应该转变哪些观念,来实现"人心向学"? 过去,中山大学引进高端人才,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而对本科教学的要求不多;许宁生担任校长后情况有很大的改变,在高端人才建设的各种方案里,本科教学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例如,在刚刚发布的新一期"百人计划"方案中,明确规定所有被引进高端人才都要"爱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具有承担所在一级学科本科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程的能力",人才引进时要考查其教学能力,聘任合同对其本科教学任务有明确约定,而且,还规定"引进人才在聘任期间出现严重教学事故者,学校将终止聘用"。

许宁生表示,在人才引进、人才招聘时,喜欢当老师,愿意当好老师应该作为一项本质性的要求。"我们是大学,不是科学院,也不是企业,不能因为强调学术研究,就忽视培养本科生的要求,而是要把它放在更高的地位。

" 对于暂停几年教学专注科研的教师,中山大学也有相应的机制,"但是教师长期不从事教学的情况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在中国,中学生进入大学后懒散懈怠的情况显见,如何促使学生在大学里主动向学,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课题。

对照国外本科生入学后,阅读量要求、课堂讨论、作业、小论文、小考试繁忙的局面,中山大学前校长黄达人曾提出"中学生要减负,大学生要增负"的观念。

许宁生补充,单纯依靠给学生加压是行不通的,需要有一个过程把学生引导到主动向学的轨道上来,"你要让他觉得,努力是值得的"。而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以充实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让聪明的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东西,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把研究型优势转变为育人优势 把本科学位变得金灿灿、沉甸甸,不仅要树立观念,在实际行动方面也要跟上。 许宁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如何将研究型大学积累人才、知识创造的优势,运用到育人方面,是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关键。

" 具体而言,中山大学最关注的是解决学生学习的各项条件要素,体现在学生吸纳知识的范围,获得锻炼能力的机会,以及教师能否将时间、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

许宁生表示,给大学生增负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大学里是否需要增加很多新开设的课程?课程量的增加与质的提高如何平衡?学生为获取学位所修学分的学术内容是否饱满?一项看起来简单的事,在建设中往往需要大投入。

许宁生以增加课程的数量举例,目前中山大学每年招收8000多位学生,如果每位学生要多修两门课才毕业,那就意味着每年大学要多开400门课,增加教师改作业、评卷子的工作量,还得多配备200~300名博士生担任本科教学助理。

中国的大学是按学年收取学费的,不同于美国按学分收费,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就可能增加大学的办学成本。 "尽管存在操作上的困难,但学生自愿增负,仍要提供给他们机会。

"许宁生说。 最突出的例子是中山大学的通识教育建设。自2009年开始,中山大学规定本科生必须选修12~16学分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并在课程设置上巧妙平衡了质与量之间的矛盾。 在本科教学环节,许宁生注意到知识的更新与保护问题。

"好老师应该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如果仅停留在经典教材层面,没有容纳新知识、新技术,这样的本科教学显然是失败的。"目前,中山大学一些科研杰出的教师也很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事实也证明了,科研做得好的人,本科教学往往也相当好"。

据他介绍,国外优秀大学的课程讲义、上课内容都有知识产权,教师对他人使用自己的课件颇为敏感,其背后的含义就是倾注了教师更新教材的心血。只有尊重授课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教师们才会乐意把自己的最新成果融化到本科教学的内容中去。

从本科生上升到研究生,也渗透了育人的思想。一名本科生要成为硕士生乃至博士生,教师首先要增强该生的学术追求观念,进入研究生阶段,教师要从整套培养方案上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独立组织能力。

"整个研究过程,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每天与导师讨论,哪怕是用电邮、电话联系。" 许宁生进一步解释,教师的优势是积累了大量教学知识和经验,他会告诉学生"今天的发现很重要",或是研究的线索在哪本书、哪本杂志上;学生掌握的新技术较多、信息量较大,容易从中发现线索,带回来与老师讨论、处理。

"事实上,讨论的过程也就实现了教学相长,实现了育人。这一点在本科生培养中也可以借鉴。

" 大学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中山大学希望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人才和行业精英,希望学生在大学里具备复合型、国际视野、人文关怀三个特点。"许宁生说。 自孙中山建校88年以来,综合性强便是中山大学的一大特点,目前该校仍是"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大学。

常有人问许宁生:"综合性强意味着散,你们的学术高原在哪里?"许宁生的回答是"要让大学科实现交叉融合发展"。 许宁生告诉记者,中山大学的历史不可能切断,要把传统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

一级学科以内如何实现与其他学科融合,进而汲取文史哲知识是校方重点考虑的问题。目前,中山大学已尝试通过通识教育,发挥学科齐全的优势,着力解决学生知识割裂的问题。

"国际化视野"则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根据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对中山大学提出的现实要求。从交换生到国际合作办学,中山大学国际化发展不仅有小部件,也有大规模。 "把国际合作办学做大做实,首先要创造一个高标准的国际环境。

"许宁生说。落户于中大珠海校区的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完全采用了法国精英教学的模式,高于10%的淘汰率曾一度让学生提心吊胆(遭淘汰的学生会转入其他院系就读——这一制度的建立过程也颇为曲折)。

"随着学生逐渐适应这个环境,小环境有一天也许能成为改革的敲门砖。" 也有人这样问过许宁生:"我的孩子想学一门技术,来中大合适不合适?" "来中大的学生,我希望他有三个决心——第一,无论学习哪个专业,希望自己将来具备人文情怀;第二,希望自己将来能在国际上行走自如;第三,希望自己成为综合素质很强的人。

"许宁生表示,自己虽然是理工类出身,但深感人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文情怀对思维方式、眼界、考虑问题角度等发挥着重大作用。

"未来,中山大学将用十几年的时间,实现与广东经济发展相匹配,在目前这个阶段,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拼搏的烙印。"许宁生说,"把拼搏精神带进人生,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