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共生写作 黄厚江:本色语文之共生写作教学

2018-04-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色语文的核心主张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是:中学生写作的基本性质是指令性写作,中学作文教学的课程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公民写作素养,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常见文体的写作.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有:自由作文和指令式训练"双线互补",建立写作能力培养的健康环境,作文教学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    共生教学是实现本色语文教学主张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所谓语文共生教学,就是运用共生理论促进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之间的协调和共生,从而实现

本色语文的核心主张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是:中学生写作的基本性质是指令性写作,中学作文教学的课程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公民写作素养,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常见文体的写作。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有:自由作文和指令式训练“双线互补”,建立写作能力培养的健康环境,作文教学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

    共生教学是实现本色语文教学主张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所谓语文共生教学,就是运用共生理论促进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之间的协调和共生,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共生理论,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理论。作为一种描述生物种间关系的方法论,共生理论在其他领域很快得到借用。社会学者认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可塑形态。

共生理论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生存状态,而是一种体现人类本真价值的生存样式,是一种合乎完善理性的生活情景。它要求社会的人合理地发挥能动性,在意识之中和在行动上体现共生的理念,处理人和社会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使这种关系朝着有序、有效、和谐的方向发展。

随着共生概念的不断发展,学者们不断将共生理念应用到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建筑学甚至政治学等领域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于是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共生理论。

    将共生理论引入语文教学,用来解释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关系,协调种种矛盾,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改善课堂教学的状态,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主体与内容,内容与形式,文意与语言,阅读与写作,乃至素质与应试,创新与继承等等矛盾之间,也都是一种共生关系。

语文共生教学,就是运用共生理论促进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之间的协调和共生,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共生教学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于:①体现了正确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真正用平等的视角看待学生,尤其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②体现了正确的教师观。

既承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又承认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而特别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先行者,注重其先行学习作用的发挥。③体现了正确的学习观。充分认识学习场景对于学习的意义,高度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及其价值,从更高层次上实现合作对于学习者的意义。④体现了正确的过程观。把课堂变成学习的场所,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学习成长的过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教学价值。

     共生写作教学是共生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共生写作既是一种写作教学的理念,又是一种写作教学的方法。写作不仅仅是语言技巧的运用,也不仅仅是文章技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思想感情的表达。

有关调查告诉我们:学生写不好文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表达的强烈欲望和写作的激情;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作文教学的知识化和结论化,而缺失写作的过程。共生写作,就是通过师生之间写作体验、写作经验和写作过程的互相激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激情,优化学生的写作过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

共生写作教学的意义主要在于:

1 .使作文教学真正实现师生两个主体的融合。对语文教学的主体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理解。我们一贯认为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个主体交融、互动、共生,是教学高效率、高境界的重要标志。

可以想见,只有教师主体或者只有学生主体的教学,或者两个主体分离对立的教学,肯定不是理想的课堂教学。作文教学自然也是如此。这个问题我在有关文章和《语文的原点》中都曾有过论述。共生写作教学,对于激发学生进入写作主体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使作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互相激活,高度融合,使作文教学进入一种理想的状态。

2 .把结论式的作文教学变成过程化的作文教学。我们始终认为,结论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缺少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简单传递结论、记忆结论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过程”理念,有着重大的意义。

而作文教学的结论化则更为严重。一些老师的作文指导就是教给写作知识(所谓方法也常常就是知识),所谓作文批改和作文评讲就是给学生的作文下一个结论。而共生写作,更关注写作过程的互相激活,写作体验的互相交流,写作经验的共享。不仅突出了写作过程,丰富了写作过程,而且使学生享受写作过程。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写作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共生写作的路径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师生之间的共生写作。即以教师的写作体验、写作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激情,引导学生的写作。一种是生生之间的写作共生。即通过同学之间写作体验的互相交流,促进写作欲望和写作激情的形成,优化写作过程。

共生写作教学的基本范式和课型有:

共生写作教学有主体共生、原点共生、指向共生三个基本范式。

有十五种基本课型,即:师生共生、生生共生、他者共生、主客共生、自我共生;素材共生、构思共生、作品共生、体验共生、话题共生;理念共生、立意共生、思路共生、结构共生、多向共生。其中的自我共生,我们也称之为再度作文。

共生写作教学的操作,有三个关键词:种子、生长、过程。

    种子,也可以叫火种,有老师把它比喻成发面的酵母,也很恰当。当然这都只是比喻。共生写作要求教师带着作文的种子或火种进课堂。它可能是一则材料,可能是一点灵感,可能是一次写作体验,可能是一个写作困惑,可能是一篇还没有完成的习作,当然也可以是一篇比较完美或并不完美的文章,甚至可能就是一个题目。

问题不在于它的形式,关键是它要能激活学生的写作。共生写作教学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只是带着题目和要求进课堂,也不只是带着对学生习作的评判意见进课堂,而要带着能够激活学生写作的作文种子或火种进课堂,要能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将这些种子培育成勃勃成长的树苗,甚至开出灿烂的花朵,要能借助这些火种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和激情。

    考察我们的很多作文课,老师带进课堂的是什么呢? 有的带进的是大量的写作知识,而且大都是一些陈旧的、僵化的知识概念;或者师承于老师的老师;或者贩卖于千篇一律的写作书籍;或者是带进一套套方法,什么选材的方法,立意的方法,审题的方法,结构的方法,升格的方法,甚至有立意深刻的方法,构思新颖的方法,让语言有文采的方法,看起来是来自实践经验,实际早已钙化为知识和结论,毫无鲜活的气息;有的带进的是大量的文本资料,或者是写作素材,或者是各类优秀作文,或者是教师的下水佳作,或者是名家名篇,或者是名家写作谈。

这些东西不能说没有一点用处,但带给学生的,都不是鲜活的东西,都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写作。

    共生教学的目的在于共长。这是共生教学区别于其他一般写作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这里的共长,既有师生之间的共长,也有学生之间的共长。我们也看到有些老师自己有着丰富的写作经验,有着鲜活的写作体验,有着写作的思想火花,但其教学主要还是一种给予,一种告诉,一种传授,甚至是一种抛售,只不过传授的不是知识,不是技巧,不是方法,而是鲜活的有着教师自身体验的经验型的东西,但我们看不到学生的“生长”,更看不到学生之间的互相激活。

也有些作文课,教师也的确能够用鲜活的东西,激发了学生鲜活的东西,但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共鸣,或者仅仅是一种相似的联想。正如有的老师所说:这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对接, 而不是共生。因为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一切都是“既有”的,而不是现场生长出来的,看不到鲜活的“生长”,更看不到“裂变”式的思想火花的迸发。

    共生写作,还要求教师能够有效介入和改善学生的写作过程。就像阅读教学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简单的结论传递,写作教学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师的作文教学只有“两头”,没有过程。

有些老师的作文教学就是两件事:一是出题目,一是打分数。当然,有些老师还会很认真地写评语。可评语是什么呢,也就是给学生的写作下结论、作评判。也有的老师会很认真地组织作文评讲。可什么是作文评讲呢,就是表扬先进批评落后的总结大会。

在这些课堂上,我们看不到学生写作学习的成长,也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和真正意义上的学。而共生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丰富学生的写作体验,形成学生的写作经验。也就是教师要能够借助种子来将学生引入写作的情景,让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在课堂上长大;或者说能够借助火种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它在课堂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