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东征曹渊 第二集:东征北伐壮黄埔军威 勇往无前书革命军魂

2018-03-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口播:踏访黄埔故道,重温黄埔历史,90年黄埔情谊绵延;爱国革命,亲爱精诚,黄埔精神光耀神州;----<黄埔军校,那一段曾经走过的路>.黄埔军

口播:踏访黄埔故道,重温黄埔历史,90年黄埔情谊绵延;

爱国革命,亲爱精诚,黄埔精神光耀神州;

————《黄埔军校,那一段曾经走过的路》。

黄埔军校办学之初,军校师生们在边打边学中完成学业。1924年冬,盘踞在广东东部的军阀陈炯明乘孙中山先生北上之机,纠集洪兆麟、林虎等部约三万多人,准备进攻广州。

随即,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决定进行东征,由黄埔军校学生军和粤军组成右路军,作为东征的主力挺进粤东,扫荡军阀陈炯明,至此,“棉湖战役”拉开大幕。

1925年3月13日,蒋介石、周恩来率领的右路军进驻棉湖地区,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何应钦团长带领的第一团攻打军阀陈炯明部。棉湖镇历史文化遗产中心研究员皇房介绍说,那一仗打得艰难,当时,敌我力量悬殊,第一团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但黄埔军毫不畏惧、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充分发扬了“亲爱精诚”的黄埔精神,一举夺得“棉湖大捷”。

(皇房录音)

当时这个战役打得很惨烈,因为当时教导团两个团,第一团就是金和那边跟陈炯明的林虎部下遭遇,当时一团的人数也就是1800多人,遭遇了敌军起码接近一万多到两万,差不多十比一。打得很辛苦,一场仗下来损失70%。

蒋介石到11点多的时候到阵地上,当时上去后就叫陈诚,陈诚当时是负责炮兵的,叫他开炮开炮,开一下炮又挡住了一下,敌人又退了一下。等到下午,教导二团在莆宁那个方向就听到这边有炮声响,就赶过来,赶过来刚好突击到敌军的司令部,所以一打他们就乱了,不知道来了多少人,所以他们就连夜撤退了。(录音止)

棉湖战役是东征决定性的战斗,奠定了东征胜利的基础,扭转了整个战局的形势。此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东征军将士奋勇争先,将六万余众的陈炯民叛军打得落花流水,东征军取得全面胜利。

第一次东征的胜利,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也震慑了当时南方地区的军阀,为第二次东征打下了基础。

1925年10月,国民政府为了彻底消灭陈炯明军队,决定第二次东征。当时,叛军企图利用惠州天险将东征军阻于城下,然后反守为攻。惠州城三面环水,南面又有飞鹅岭作为屏障,地势险要,加之城墙非常坚固,易守难攻。而东征军恰恰采取了中间突破,直捣惠州的作战方针,把飞鹅岭变成了第二次东征的主战场。

惠州市政协委员、民革惠州市委员会秘书长吴士雄:

攻打惠州城必定要把这个制高点拿到,所以这里也发生过激烈的战斗。为什么打北门,北门是重点,它其实有佯攻,西门是佯攻的,西门也在打,打了是吸引兵力,把主力部队调过来,但实际上是把重点放在北门打的,把北门攻下来了。北门是有天然的优势,这边是西湖,东边是东江,(叛军)没有把重点放在东边守卫,估错了形势,这个就是一个战术问题……(录音止)

东征军进攻惠州城时,以北门(今惠州朝京门)为主攻方向,与叛军展开对峙,在历时30多个小时的攻城战斗中,东征军牺牲官兵241人,翌日下午4时,终于攻克号称“天险”的惠州城,为东征胜利取得关键一役。

如今已经89岁高龄的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惠州市黄埔同学会联络组组长魏成先生告诉我们,他是黄埔第21期生,虽然没有参与过东征战役,但是学长们东征北伐中书写下来的历史和传承后人的“黄埔精神”,他一直铭记于心。

(魏成录音,压混)

黄埔军校的学生打军阀,东征奠定了基础,才去北伐的。(录音止)

魏成先生说,黄埔军校的学生是去打军阀的,东征奠定了基础,之后才会去北伐。通过东征,黄埔军校学军打出了自己的军威,无论是国民党籍还是共产党籍的黄埔生干部都得到了难得的锻炼,成为国共两党军队日后发展壮大,共御外辱的坚强核心。

[片花:

[《黄埔军校校歌》,压混

他们是黄埔军校走出的师生与同窗

他们是东征北伐中并肩作战的战友

他们是抗日战争中共御外辱的兄弟

他们曾经为信仰分道扬镳逐鹿疆场

今天,他们是为中华民族统一与复兴奔走两岸的黄埔人——

广东省黄埔同学会会长、黄埔第23期生邓新柳先生:两岸黄埔同学同根同源,让我们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造福两岸民众。

台北市陆军军官学校校友会常务理事、黄埔第32期生刘继正中将:我是黄埔的子弟,我们希望尽其所能的来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希望两岸能走到统一的道路。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陈蔚文先生:每一位黄埔老人的身上,都有着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一代黄埔三代亲,天下黄埔一家人。

纪念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特别节目《黄埔军校,那一段曾经走过的路》,敬请收听。

1924年,国共两党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形成了统一战线。1926年,由黄埔生占主要力量的国民革命军十万人正式出师北伐。按照计划,国民革命军首先向军阀吴佩孚部队盘踞的湖南、湖北挺进,短短时间北伐军自粤湘砥定鄂南,长驱直进,连克诸县。

(同期声压混:这就是当年的古战场……)

8月26日凌晨,北伐军进攻部队分三路向武汉发起进攻,不料,翌日长江溃口,河水暴涨,汀泗桥镇三面洪水横溢,水深河阔,进攻愈加艰难。当晚,叶挺独立团夜袭敌军,绕道古塘角以抄攻敌背后的战术,隐蔽接敌,与敌开展惨烈肉搏,终于突破吴佩孚守军的中央防线,夺取并占据吴军中央阵地,同时占领铁道以断敌归路。

8月27日拂晓,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向汀泗桥守敌发起全线总攻击。全军将士同咸宁农民武装协同作战,号声突起,杀声震天,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当机于桥头发起猛攻,最后攻克号称“天险”的汀泗桥。

汀泗桥战役胜利结束后,叶挺独立团继续乘胜追击敌军溃兵,抓住战机攻占咸宁县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各部随后跟进。北伐战争的又一著名战役咸宁贺胜桥之战一触即发。

(贺胜桥旧址采访当地市民戴明录音)

就是拂晓的时候,叶挺的独立团那边,一个桥,这个桥大概有五六米宽,就是说攻下贺胜桥就攻下武昌城的最后一战,当时我们这边的血水成河,把那个铁路炸掉了,他(叛军)守不住了,就往武昌城走,这边叶挺的独立团,它就乘胜追击攻破武昌城。如果说贺胜桥没攻破那武昌城也破不了,这是最后的一战。(录音止)

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黄埔人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不因为战争的惨烈而改变。黄埔一期生,北伐叶挺独立团一营营长曹渊就是代表之一。采访中,曹渊之子,已经90高龄的曹云屏说起父亲的罹难,只用了四个字——有进无退。

(曹云屏录音)

讲我父亲的牺牲,革命军人有进无退,下达命令,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就是这种精神,这个精神在当时来讲是革命的精神,打战争嘛,所有共产党人,共产党员,三个连长,统统牺牲了。我父亲牺牲,很简单,冲上城头,被打下来的。

最后写了一个报告,就是声明有进无退,留了这封信,所以说当时,影响很大,不仅仅共产党人影响很大,而且国民党影响也很大,国民党很多领导人物也看过我父亲这封信,不仅共产党表扬我父亲,国民党也纪念我父亲。(录音止)

曹渊牺牲后,叶挺曾称他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在他的身上黄埔人那种有进无退、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表现的淋漓精致,而他也是千千万万黄埔人浴血疆场的缩影,在他们身上爱国、奋斗、“亲爱精诚”就像永不停止的号角,深深感动着后人,也迸发着不朽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