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荣配角 王奎荣:演什么角色都是一种体验

2017-09-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奎荣已有50多岁,他这个年纪在<茶>剧组中算是"老一辈".谁都知道在西藏拍戏是件艰苦的事,更何况他"这把年纪",又是头一回去西藏,所以他事先和导演商量好,在西藏拍摄的时间尽可能短.可没想到,当他赶到拉萨拍戏时,导演已经因为高原反应引发轻度脑水肿住进了医院,阴差阳错,他竟从始至终地跟着剧组在拉萨逗留了将近一个月,经历了一场高原气候的严峻考验.刚上高原的头两天,王奎荣头晕,头痛,因本身患有咽炎嗓子更加发堵,夜里睡不踏实,后来,吸了几口氧,症状才得以缓解.去

王奎荣已有50多岁,他这个年纪在《茶》剧组中算是“老一辈”。谁都知道在西藏拍戏是件艰苦的事,更何况他“这把年纪”,又是头一回去西藏,所以他事先和导演商量好,在西藏拍摄的时间尽可能短。可没想到,当他赶到拉萨拍戏时,导演已经因为高原反应引发轻度脑水肿住进了医院,阴差阳错,他竟从始至终地跟着剧组在拉萨逗留了将近一个月,经历了一场高原气候的严峻考验。

刚上高原的头两天,王奎荣头晕,头痛,因本身患有咽炎嗓子更加发堵,夜里睡不踏实,后来,吸了几口氧,症状才得以缓解。

去过高原的人告诉他在拉萨“要把自己当成80岁的老头看待”,走路、爬楼,什么都是慢节奏。因为拍摄地点大多选在依山而建的寺庙里,所以,大家每天都要爬楼梯,中途不休息几次是爬不上去的。

适应了两天,第3天他开始拍戏。起初,因为大脑缺氧,王奎荣总是记不住台词。他看见其他同志也或轻或重地患上了高原病。有一回,剧组里的副导演向导演汇报工作,一边说还一边流鼻血。

当地没那么多蔬菜,都是吃牛羊肉生活的,所以很容易上火。可当地温差较大,9、10月份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已经开始下雪了。一冷一热的气候,他们不得不学着当地人,喝起了略带腥气的酥油茶去火。王奎荣说,当地生存环境恶劣,流传下来一句谚语:“西藏不可一日无粮,但不可一日无茶”。

而茶马古道中的“茶”,意为茶叶,马,为马帮,当年他们就是通过茶马古道从云南向西藏运送茶叶的。拍戏的环境艰苦,王奎荣说,演员们演完规定的戏就可以回去休息了,可工作人员却是天天盯在拍摄景地,他们尤其辛苦。

王奎荣在戏中扮演一位日本僧人静安,是一个反面角色。这个人物的背景比较复杂。他出生于缅甸,早年,他来到云南丽江木家,跟随木老爷做生意,对茶马古道十分熟悉,同时,他被藏区文化所吸引,对此有所研究。

他曾向木老爷申请做木家在西藏方面生意的代理人,遭到拒绝,因此怀恨在心。在云南抗英著名的江孜大战中,英勇的18勇士中就有木老爷,而出卖18勇士、致使17人就义的人就是这个日本僧人。

后来,就因为那一名勇士的生还,他怕被认出,不得不逃回了缅甸老家。在吴哥窟他遇到了一位日本高僧,没承想,他竟然是日本特务。二战爆发,日本要控制茶马古道,封锁国际援华物资的通道,因此,他作为日本特务再一次被派回了茶马古道,由此,引发出茶马古道这个人物后来的故事。

用王奎荣的话说,虽然这个僧人只带了一名随从———一个小和尚,他们“两个秃头”,利用当年藏族尼玛家、白族杨家、纳西族木家3个民族、3个大家庭相互猜疑“当年到底是谁家出卖了这18勇士”的矛盾,把茶马古道搅得血雨腥风。

由此可见,这个从20岁当伙计出道,到60岁以日本僧人面目献身的人物,并非一介草民,其本身蕴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应该说是十分“有戏”的,可原本36集的电视剧被改为20集,其中,人物走向、人物关系等方面的交代势必会受到影响,人物可能显得不那么丰厚,但后来,他与导演编剧商议,稍稍调整了剧本,王奎荣说:“这个人物基本上能自圆其说了。

” 此次,王奎荣袈裟在身的造型设计,和他以往的正派人物形象大不相同。他说,演任何角色都能丰富体验,而作为一个演员,应该不断地进行各种角色的尝试,以提高演技,拓宽戏路。演员出身、又曾经做了7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的王奎荣,出于对演艺事业的热爱,他弃官“下海”,真的就迈出了这一步。而当观众的掌声响起时,他已近知天命之年,这就是一个演员该当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