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清华四剑客 著名的清华“四剑客”

2017-09-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季羡林在清华读书时的好友有吴组缃.林庚.李长之.这四个人并不是一个系,年龄相差两三岁,季羡林年龄最小.其中,只有李长之是他的老相识.大概因为都是"文学青年"的缘故吧,不知怎么一来,四个人便成了好友,被称为清华的"四剑客"."四剑客"经常会面.有时在荷花池旁,有时在林荫道上,有时在某一个人的宿舍里.最常去的地方是工字厅.清华的工字厅是一座颇为奇特的老式建筑,里面回廊曲径,花木蓊郁,后面是河塘.那个有名的写着"水木清华"的匾,就挂

季羡林在清华读书时的好友有吴组缃、林庚、李长之。这四个人并不是一个系,年龄相差两三岁,季羡林年龄最小。其中,只有李长之是他的老相识。大概因为都是“文学青年”的缘故吧,不知怎么一来,四个人便成了好友,被称为清华的“四剑客”。

“四剑客”经常会面。有时在荷花池旁,有时在林荫道上,有时在某一个人的宿舍里。最常去的地方是工字厅。清华的工字厅是一座颇为奇特的老式建筑,里面回廊曲径,花木蓊郁,后面是河塘。那个有名的写着“水木清华”的匾,就挂在工字厅后墙外面。

这里非常清静,平时很少有人来 ,正是“四剑客”侃大山的理想地方。四个二十岁左右的文学青年凑在一起,海阔天空,放言高论,旁若无人,“语不惊人死不休”。个个都吹自己的文章写得好。一次,林庚早晨初醒,看到风吹帐动,立即写了两句诗:“破晓时天旁的水声,深林中老虎的眼睛。”当天就读给“三剑客”听,念得眉飞色舞,十分得意。

“四剑客”在一起,指点江山,臧否人物,但是,讨论最多的还是文坛新事。比如:茅盾的《子夜》出版的时候,四个人又凑到一起大侃,意见分为两派:否定派和肯定派。季羡林属于否定派,觉得茅盾的文章死板、机械,没有鲁迅那种灵气。吴组缃则是肯定派,认为《子夜》结构宏大,气象万千。这样的辩论向来都不会有结果。不过是每人都把自己的意见淋漓尽致地发表一通后,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话题又转到别的问题上去了。

“四剑客”后来都成了著名的作家、诗人和学者。吴组缃在清华毕业后,成为一名左翼作家和教授。他的小说《一千八百担》和《樊家铺》、《天下太平》、《某日》等,反映了三十年代农村动乱的现实和复杂的社会纠葛,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林庚成了有名的诗人和教授,李长之则是著名的文学家。二十年后,院系调整,吴组缃、林庚调到北京大学任教,“三剑客”又在燕园聚首,大家都已成了中年人。二十年尘世间摸爬滚打,历尽艰辛,心灵上都留下了累累伤痕;更兼中年人家事、国事,事事萦心,早已失去了少年锐气。但三人重新聚首,仍然喜出望外,开怀大笑。个中滋味,惟三人自知,外人莫能知也。

如今,“四剑客”中,李长之命运多蹇,早已离开了人世。1994年,吴组缃也因病去世。另外“二剑客”已垂垂老矣。(张光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