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课文原文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刘胡兰》教学反思

2017-10-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自由读书,勾画出体现刘胡兰"伟大.光荣"的词语句子,思考.讨论.交流."伟大"这个抽象虚幻的概念限制了学生,把学生"吓"住

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自由读书,勾画出体现刘胡兰“伟大、光荣”的词语句子,思考、讨论、交流。“伟大”这个抽象虚幻的概念限制了学生,把学生“吓”住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小学生感性认识胜于理性认识,具体认识强于抽象认识,而我却要他们把刘胡兰宁死不屈的言行都归纳到他们难以理解的“伟大”上来,真是难为了孩子们。

因此,在教学中不得不费劲地把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牵到“伟大”上来,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也随之慢慢地被牵走了。把学生放在一个纯读者的角度,去分析,去理解刘胡兰的伟大光荣。因此,学生的情感很难调动起来,过于注重于认识性,漠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虽然教学目标勉强达成,但却非学生的自我建构。

再次上课,我满怀深情地诵读,然后板书课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起去感受刘胡兰的英雄事迹…… 课一开始声情并茂的揭题导入,确定了课文的情感基调,创设情境,使学生酝酿情感、孕育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投入。

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划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感动。多读几次,边读边体会,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并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动读出来。教学时抓住几个关键的句子,或引导对比,品析语言,或引导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形象,或重点指导朗读,感受人物的精神。

发挥了情感的纽带、驱动作用,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语言现象的感悟,品味,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刘胡兰的形象也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逐渐高大起来。

于是,我提前就布置了预习,查找其他的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便于从中体会到敌人的凶残和烈士的英勇。最后出示毛主席的题词和刘胡兰的画像,有感情地朗读。请全体起立,整理好你胸前的红领巾,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缅怀这位年轻而又伟大的革命烈士。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却处处感受到了刘胡兰的“伟大”。注重了情感在学习中的巨大作用,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投入,进行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情感冲击波”。在体验和交流体验中品味文字、发展语言、涤荡精神,打通了课堂的壁垒,制造了课堂的热源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学习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替代体验,使他们亲身经历主人公的生活和作者言语的形成过程,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样,文本的意义才能生成,读者新的视界才会形成,语言文字运用的优劣才会领悟,这样互动共振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有意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