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鹏飞海军 徐鹏飞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某部副部长

2017-06-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徐鹏飞 男,汉族,1936年9月生于邵阳县义胜乡(现谷洲镇)金银冲贫苦农民家庭.1953年8月初中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预校学习,1958年8月入空军地空导弹学院深造.1962年8月分配到空军导弹部队工作.1968年被军委空军委派出国担任军事顾问,1970年回国后调军委空军司令部工作.1976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历任参谋.副处长.总参某部副部长.1988年7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1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8月退休.先后获得先进工作者.一级技术能手多次,其技术创新成

徐鹏飞 男,汉族,1936年9月生于邵阳县义胜乡(现谷洲镇)金银冲贫苦农民家庭。

1953年8月初中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预校学习,1958年8月入空军地空导弹学院深造。1962年8月分配到空军导弹部队工作。1968年被军委空军委派出国担任军事顾问,1970年回国后调军委空军司令部工作。1976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历任参谋、副处长、总参某部副部长。1988年7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1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8月退休。

先后获得先进工作者、一级技术能手多次,其技术创新成果被总参谋部命名为"徐鹏飞先进工作法"。1965年1月由于对部队技术保障和防空作战有特殊贡献,被军委空军提前晋级并授予二等功臣。1968年至1970年在阿尔巴尼亚任军事技术专家期间,帮助阿尔巴尼亚解决了诸多军事技术难题,被该国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军事技术专家。

1991年主编了约70万字的情报专著,获得总参科技成果二等奖。1995年被总参谋部委派担任军事训练考察团团长,带领部分军事训练专家出国访问,加强了我军与外军的军事联系,增强了与外军的友谊,促进了我军的现代化建设。

附:徐鹏飞成长、工作片断

一、艰难困苦 少年初磨志

1950年的春天,正在上小学五年二期的徐鹏飞陷入了困境之中。父亲刚去世,本来十分困难的家庭无异雪上加霜。面对如此困境,母亲只好劝鹏飞暂时休学,待来年再说。鹏飞不得不求助二哥。望着面黄肌瘦却两眼充满求知渴望的小弟,二哥心痛不已,做通母亲的思想,要鹏飞在当年下半年跳级去参加邵阳市中学的升学考试。

如果考上了,再想办法上中学,考不上就要他高小毕业后去本村小学当教师。鹏飞便去报考了邵阳市县中和私立循程中学,结果被循程中学录取了。

开学不久,鹏飞的家乡遭到大旱灾,家庭经济更加困难。家里只好让他休学一年,待来年再说。得知这一消息后,鹏飞寝食难安,眼看又将面临失学的威胁,怎么办?

徐鹏飞不甘心,他决心自己想办法。他想起在学校附近的农村,住着一位同族的徐老汉,便去找他商量。老人家答应:让鹏飞在他家一个放草料的茅棚里借宿,吃饭问题要鹏飞自己解决。徐鹏飞便从学校搬到徐老汉家。

住到这里后,鹏飞看到不少农民每天都打猪草到城里去卖,而且生意不错。于是,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到野外去打猪草,再拿到街头叫卖。卖完猪草后,再去上学。虽然每天很辛苦,但他坚持天天如此,一个月下来就可收入块把钱。

不久,他又发现附近一个烧砖厂,需雇人搬砖。于是每到礼拜天,鹏飞就去帮他们搬砖。虽然体力不行,但一个月下来收入也有几毛钱。有了这些收入,不但解决了购买学习用品的费用,有时还能买点大米改善生活。在中学的三年时间,除了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外,他没有单独上街玩过一次,他一直在为生活和学习而努力拼搏。

1953年初中毕业了,考虑到家庭实在困难,鹏飞放弃了继续升高中考大学的梦想,报考了空军第八航空预科学校并被录取。从此,徐鹏飞迈入了军旅生涯。

二、勤于钻研 军中露峥嵘

1956年11月,徐鹏飞从空军十航校毕业,被分配到河北定兴县高级飞行团工作。

1957年上半年,定兴机场成立飞机维护大队。徐鹏飞因为工作出色,技术全面,被调到维护大队。在进行飞机军械系统的修理与保养过程中,他发现原作业程序落后,效率低下。于是他写了一个技术革新方案呈交给维护大队党委,没想到马上引起了维护大队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他革新的第一个项目是提高飞机上枪炮系统的拆装和维护效率。过去,对飞机火炮系统的拆、装作业非常落后,每拆、装一门火炮需要三个人"两人抬,一人拆",花三个多小时才能成功。搞得不好,火炮还会摔落砸地造成武器报废的危险。

这种用人多、耗时多、又不安全的拆装火炮的办法不利于提高飞机的战斗性能。徐鹏飞决定对其进行改进。他白天一边工作,一边观察了解火炮的结构性能,掌握有关参数,晚上再根据掌握的参数,反复进行设计、论证,最后提出了"升降拆装炮平台"总体结构设计方案,并绘制出了安装图。

考虑到这套方案所需零部件所在部队无法提供,他又自己动手,利用礼拜天进行车、铣、钳精加工,做出所需的配件。通过近两个月的努力,终于研制出"火炮拆装自动升降平台"。利用这套平台拆装机载火炮只需一人,不到一小时就能完成任务,做到了省人、省力、省时间,而且安全可靠。对这一革新成果,就连苏联专家参观之后也赞不绝口。

第一个技术革新项目完成后,极大地提高了徐鹏飞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紧接着,他又对飞机火炮炮管来复线除铜技术进行革新。过去除铜方法非常落后,每除去一门炮的挂铜需一天半到两天时间,有时还会引起炮管爆炸。徐鹏飞设计了新式除铜法。按照这套方法,除铜速度大大提高,可达到即时除铜的效果,而且也不会损坏炮管,解决了飞机军械系统一大难题,因此深受官兵们的欢迎。

三、工作出色 异国获殊荣

1970年10月,从阿尔巴尼亚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徐鹏飞被阿尔巴尼亚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军事技术专家,而此刻徐鹏飞并不在阿尔巴尼亚,消息因何而来?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1967年7月中旬,为援助阿尔巴尼亚兄弟的国防建设,我空军司令部选派徐鹏飞等几个十分突出的军事技术尖子,出国到阿尔巴尼亚当专家。8月12日他们离开北京飞抵阿尔巴尼亚。

中国专家们到阿尔巴尼亚的主要任务是:将我国援助阿方的先进地空导弹系统调试好,使其全面处于正常的战备状态;尔后帮助阿方培训好各类人员,使其能熟练掌握这套装备。中国专家组抵达阿尔巴尼亚后,阿军方多次向中国方面提出,希望中国专家帮助他们修复好过去苏联援助的地空导弹系统。这是发挥中国专家水平的最好机会,但也是对中国专家真才实学的考验。

苏联这套地空导弹系统是1957年援助阿尔巴尼亚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两年后,整套装备就不能正常运转了。1962年阿方邀请了五位苏联专家帮助修复检查,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最后苏联专家宣布该装备严重损坏,不能修复,设备被判了死刑。现在中国专家要来帮助修复,谈何容易?!但是为了真诚帮助阿尔巴尼亚兄弟,徐鹏飞他们仍向阿方表示,将尽全力帮助修复。

言必行,行必果。徐鹏飞他们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几个中国专家对检查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确定了修复方案。经过七十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他们全面排除各类故障上千起,纠正各类参数几百起,更换变质元件五百多件,最后使这套系统终于处于正常的战备工作状态。事后,阿军方的同志到处宣传中国专家组:中国专家了不起,别人把装备当成了废品,中国专家硬是把废品变成了装备,中国专家伟大,中国伟大!

中国专家们的出色工作也深深感动了阿尔巴尼亚国防部长巴鲁库同志,巴鲁库同志多次亲自到中国专家们的住处看望他们。1970年3月,中国专家们胜利完成任务准备回国之时,巴鲁库同志亲自为专家们送行,并一再对中国专家、对中国表示感谢。

由于技术精湛,工作出色,尽管徐鹏飞他们已经回国,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还是没有忘记他们,1970年10月,徐鹏飞被阿尔巴尼亚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军事技术专家。于是,就有了本故事开头的激动人心的消息。

四、临危受命 前线遇惊险

1984年4月我军对越南发起自卫还击战。6月,为了确保对越作战的最后胜利,我总参谋部决定派电子战部队参战,并派徐鹏飞奔赴前线做好疏通电子战部队所需的情报保障、选择部队进驻时的部署地点等工作。6月中旬,徐鹏飞赶到昆明军区前指,前指首长派黄海参谋协助他工作。

为尽快确定不同类型的电子战分队的驻地,徐鹏飞决定对云南省境内中越边境一线的地形进行全面观测。为此,他与黄海参谋冒着生命危险,经常深入作战前沿地区,观察地形地貌。一次,他们来到刚被我军夺回的黑山阵地后,就马上去了老山峰前沿的战壕上面。

徐鹏飞头戴钢盔、手拿望远镜,对越方驻地观察得正起劲时。突然,一个战士快速跑到徐鹏飞站立处下面的战壕里,紧紧抱住徐鹏飞的双脚拼命往下拽。徐鹏飞的身体随着该战士的用力向战壕里滑去,当身子滑下头部还没进入战壕时,只听"当"的一声,一颗子弹打在徐的钢盔上又弹走了。

那个战士说:"真玄,晚一点您就没命了。"真的好险!现在徐将军一回忆起这件事还毛骨悚然。越军使用的是用来伏击远程目标的狙击枪。这种枪装有光学瞄准器,打得远,准确率高。如果没有那个战士及时相救,后果不堪设想。

在云南省中越边境西段观测完毕后,徐鹏飞把地形勘测重点转向东段。一天,他在黄海同志的陪同下,带着干粮和水,坐上吉普车奔往东段哲英山。居前线指挥部的同志介绍,这条路除一段有暴露外,其他路段只要稍加注意还是比较安全的,因此他们便大胆前进。

快到暴露区时,他们把车挂到最高档飞奔前进。快脱离暴露区时,在车前方50米处,"嗖"的一声落下一发迫击炮弹。司机马上停车,大家快速下车跑到车身后面卧倒。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发炮弹却始终没有爆炸。

他们推测那是一枚定时炸弹,始终不敢站起身来。正在犹豫之际,后面来了三个伪装得很好的战士。徐鹏飞说:"前面有危队,快卧下!"战士们卧下后便问前面发生了什么事。徐鹏飞把情况告诉了三个战士。

战士们说:"我们是工兵,刚在一个地方排完地雷,现在准备回部队。你们讲的这发炮弹可能是死弹,我们去看看。"其中一个战士飞速跑到炮弹落地处,极为小心地对炮弹进行了全面观察,接着把炮弹挖了出来。一看,才知这发炮弹未装引信,刚才只是虚惊一场。

这次虽是虚惊一场,但几位工兵战士冒死排险的精神却深深感动了将军,也鼓舞着徐将军以更大的勇气与加倍的精力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使他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考察观测任务,并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以后的电子对抗战演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6年8月,徐鹏飞退休了。然而从国防战线退下来的老将军并没有闲下来,他把精力投向了家乡邵阳县的经济建设。"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徐老将军又找到了人生的一个新的制高点,一场振兴家乡经济的漂亮的攻坚战已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