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家苏葆桢 画作落款苏葆桢赝品多

2017-05-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苏葆桢创作的"小鸡"竹帘画.苏葆桢之子免费鉴定,发现藏家手头赝品不少,有的来自拍卖会,有的来自送礼者重庆已故著名国画家苏葆桢的儿子苏扬和苏甦在通远门桂香阁茶楼为读者免费鉴定苏葆桢的画作.近20位重庆.成都的读者带来了约30幅落款为苏葆桢的作品,其中赝品约占20%.造假者临摹付费百元陈先生收藏了一幅苏葆桢的"墨葡萄".陈先生介绍说,1990年6月,也就是苏葆桢去世的第二天,自己就得到消息,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即去买画."此前在市区,苏先生约3平方尺大小的画也

苏葆桢创作的“小鸡”竹帘画。苏葆桢之子免费鉴定,发现藏家手头赝品不少,有的来自拍卖会,有的来自送礼者

重庆已故著名国画家苏葆桢的儿子苏扬和苏甦在通远门桂香阁茶楼为读者免费鉴定苏葆桢的画作。近20位重庆、成都的读者带来了约30幅落款为苏葆桢的作品,其中赝品约占20%。

造假者临摹付费百元

陈先生收藏了一幅苏葆桢的“墨葡萄”。陈先生介绍说,1990年6月,也就是苏葆桢去世的第二天,自己就得到消息,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即去买画。“此前在市区,苏先生约3平方尺大小的画也就500元左右,没想到的是,人一去世,画价立刻就涨了起来。”陈先生回忆说,由于资金准备不充足,当时1000元只买到了一幅苏葆桢的作品。

现在苏葆桢的国画已成为重庆书画市场的标尺之一,陈先生后悔当时缺钱买得太少。“目前苏葆桢的赝品的确很多。”据陈先生透露,有造假者曾向自己索借这幅苏葆桢的作品,许诺照着临摹一幅,给100元的费用,“但我不曾把这幅画借给任何造假者。”

万元竹帘画险成垃圾

此次鉴定活动中,读者李先生送来的两幅苏葆桢1964年创作的竹帘画被认为非常少见。

这两幅竹帘画一幅《梅花》,一幅《小鸡》,竹帘、画面、色彩保存都比较完好。

据李先生介绍,1997年搬家时,母亲曾嫌这两幅竹帘画旧了,已经卷起来准备当垃圾丢掉。当时李先生正好回家,抢救下这两幅竹帘画。

“上世纪60-70年代,政府组织了包括苏葆桢在内的一批重庆画家,在梁平竹帘上画画,大约每幅费用0.80元左右。这种画大部分出口,部分在美术公司销售。”据苏甦介绍,竹帘画的创作相当复杂,要在如丝的竹帘上上漆,然后要仔细打磨,方能作画。

据悉,阎松父、李文信等许多画家都曾创作过竹帘画,但由于竹帘画竹丝之间是用丝串联,难以保存,竹帘画传世非常少见。李先生说,最初曾有人出价300元,后来逐渐加到1万元,但经过苏甦鉴定后,自己对于价格更有信心。

收礼竟然收到赝品

此次苏甦为两位老年读者鉴定的藏品,都为赝品。

一位老年读者来自航天部门,他展示了一幅落款为“苏葆桢”的《墨葡萄》。“肯定是假的,构图拥挤,用墨也很糟糕,整个画面乱七八糟。”听完苏甦的结论,这位藏家有些丧气,据说这幅画是自称苏葆桢的学生送的。

另外一位来自能源系统的读者也送来两幅落款为苏葆桢的画。尺幅很大,一幅是《葡萄水仙》,另一幅为《紫藤花鸟》。《葡萄水仙》的彩色葡萄黯淡无光,一看便知是赝品,而《紫藤花鸟》的构图混乱,画面上的紫藤花居然从水中冒出,一只原本应该生机勃勃的鸟却仿佛死后被倒掉在藤上一般。

拍卖会上买到赝品

2002年9月重庆举办第一场书画拍卖会以来,苏葆桢的作品上拍幅数超过70件,据业内人士估计,约一半作品是赝品的可能性极大。

14日,一位读者专程从万州赶到市区参加鉴定活动。这位读者介绍说,2000年4月,他在万州某拍卖中心以1000多元的价格拍得一幅落款苏葆桢的大幅作品(长132厘米,宽68厘米)。“买来后,非常高兴,专门挂在客厅。”后来这位读者找故宫的专家看过,故宫专家表示把握不大,这次经苏甦鉴定为赝品。

台湾藏家要求鉴定

苏甦要为晨报读者鉴定苏葆桢画作的消息传到了台湾。上周,台湾藏家廖佑宏给记者发来邮件,希望能鉴定一幅落款为苏葆桢的《葡萄》。

经苏甦鉴定后,这幅画被断定为赝品。苏甦介绍说,首先是彩色葡萄颜色分段不对,水墨部分葡萄的串型也不好,篮子画得最差。字写得消瘦,根本没有力度。“有些造假者长期模仿葡萄的画法,但对于整体造型和构图把握不住。”

苏葆桢是江苏宿迁人。1938年到重庆,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专业,师从徐悲鸿、张书旂、黄君璧、傅抱石等。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苏葆桢开始画葡萄,当时作品特征是葡萄果实硕大,多为紫色。

上世纪60年代,苏葆桢开始对葡萄写生,留下大量写生画稿和白描画稿。

据业内人士称,这是苏葆桢酝酿自己葡萄风格的关键时期。他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整个构图更简洁明丽。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一时期留下的“葡萄图”非常少见。

进入上世纪70年代,苏葆桢又拿起画笔,“葡萄图”也完全成熟,构图基本稳定,葡萄粒较小,藤子较细长。

上世纪80年代是苏葆桢“葡萄”创作的黄金时期。葡萄颗粒充分运用水墨浓淡与浸润效果,两笔成形,再点果脐,所以葡萄粒粒晶莹剔透。那时,苏葆桢的一幅“葡萄图”,润资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