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杨振宁 杨振宁的学术成就真的比霍金高了很多吗?

2017-06-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杨振宁是被严重低估的物理学大师. 我不妨用一般物理学的研究生课程的安排来介绍下Yang-Mills理论的"难以科普性".量子场论的课程是理论物理的研究生课程,一般还分两个学期:第一个学期是<量子场论>,讲述正则量子化与QED的简单计算;第二个学期是<规范场论>,讲述路径积分.重整化.规范场论,有可能还能讲到QCD和弱电的具体内容.到了第二个学期,理论物理的研究生们才会接触到规范场论,也就是模模糊糊的学了一点点Yang-Mills理论.像Fadeev-Popov鬼

杨振宁是被严重低估的物理学大师。 我不妨用一般物理学的研究生课程的安排来介绍下Yang-Mills理论的“难以科普性”。量子场论的课程是理论物理的研究生课程,一般还分两个学期:第一个学期是《量子场论》,讲述正则量子化与QED的简单计算;第二个学期是《规范场论》,讲述路径积分、重整化、规范场论,有可能还能讲到QCD和弱电的具体内容。

到了第二个学期,理论物理的研究生们才会接触到规范场论,也就是模模糊糊的学了一点点Yang-Mills理论。

像Fadeev-Popov鬼场和t' Hooft的Yang-Mills重整化工作这种“水很深”的内容,更是一带而过。诸位要知道,这可是理论物理研究生的课程,别的方向的可能根本懂都不懂。

听到这里,诸位大概能明白为什么老杨的学术贡献不太为公众所理解了吧? 这还是老杨一生中不太数学化的工作。像是单位圆定理、规范场-纤维丛对偶性、Yang-Lee-Huang冷原子理论、Landau-Yang定理等等更是不为人所知。

换句话说,不是理论物理界的专业人士,一般科普工作者根本就不知道老杨一辈子干了啥,更遑论大众了。加上老杨个人性格太狂,干了很多难以被常人理解的事情,不太符合中国大众对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者的定位,因而出现在媒体上的形象简直是不能更差。

有一位知友提到了另外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大牛Bardeen。他可是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一次是三极管,某种程度上他是半导体产业的开创者;一次是常规超导的BCS理论。

后者不仅仅是一个凝聚态理论,BCS理论中所蕴含的思想影响了年轻时代的Nambu,Nambu将之发展为自发对称性破却理论(NJL模型),这一理模型又影响了Higgs等人的工作,对后来Weinberg的弱电统一等等划时代的工作有着启发式的影响。

但是巴丁这个萌萌哒胖子,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 把给一位知友的评论贴上来,也算是写一下个人对杨李之争的看法。

你可以看一本书,叫做Fifty Years of Yang-Mills Theory,写在杨米尔斯理论发表五十年之后,是一本论文收录集。篇目的作者几乎全是诺贝尔奖得主,诸如't Hooft.

Weinberg, Wilzcek, Englert等等。将近二十几个诺贝尔奖得主——高能理论界几乎全体大佬一齐上阵——为老杨的理论祝寿,你可以想象老杨在理论物理界的地位有多么崇高。

何况这还仅仅只是老杨在高能中的贡献。 关于杨李之争,我个人自然不知真相,但是就个人和两位大师的接触还是有一点自己的想法的。个人认为杨李之争是他们性格不合所长期积怨的结果,在CP Violation的署名先后之争只是这个矛盾积压的表现。

杨振宁的性格属于很狂的类型,而李政道则是一个性格颇为内向的传统中国读书人,二者的性格自然合不来。我觉得我们身边这样性格不合然后互相抱着一肚子气的人估计是不少见吧。

诺贝尔奖金各给一半本身,已经说明学界对他们的各自的贡献是公认的。而杨和李在得到诺贝尔奖之后的成就也说明他们都不是平庸之辈。 不过话说回来,媒体在杨李问题上的推波助澜可谓不能小视。杨李二人现在已经到了绝不在同一个场合出现的地步,但是在二十年前他们还经常一起出席一些座谈会(比如92年的新竹清华科技座谈会,他们和李远哲、陈省身一起)。

这足以说明他们的矛盾本来没有多么大,只是炒来炒去越炒越火、炒到二人都下不来台的地步了。说到这里,只能是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