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家国天下 身传道德文章——记作家李延国

2018-0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延国.李庆华著作<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党建>杂志增刊全文发表<根据地>唐俊杰我和李延国老师相识,还要追溯到一九七五年

李延国、李庆华著作《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

《党建》杂志增刊全文发表《根据地》

唐俊杰

我和李延国老师相识,还要追溯到一九七五年。那时我的工作单位是济南军区军马场,坐落在黄河入海口的孤岛草原上。天有不测风云,一九七五年的六月二十一日,百年不遇的特大海啸发生。广大官兵、职工、家属,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

我当时是连队的会计,官兵职工的几万元工资还没来得及发出,我要用生命保护好这笔血汗钱。正在这时,财务室进来一位军人,裤子挽到膝盖,一双睿智的眼睛炯炯有神。我急忙起身问:“首长,您找谁?”“总场政治部介绍,让我来找唐俊杰同志,我叫李延国。

”“李延国?我有个崇拜的作家诗人也叫李延国,他写的诗歌《特号鞋》,真是感情真挚……”“俊杰同志,我就是你说的那个李延国呀,我是专门来找你的。总场政治部的领导说你有文艺创作天赋,我就坐着救生船赶过来,愿我们合作愉快!

”我急忙上前握住他的双手,热泪盈眶:“在这‘一片汪洋都不见’的恶劣环境里,您怎么‘从天而降’?”这一天是一九七五年六月二十四日。在这之后的十几天里,李延国老师和大家一起抢险,一起劳动。

排涝放水、挖土筑坝、救助老人和孩子、修建马厩、抢救奄奄一息的军马、挖掘埋在淤泥中的农业机械,哪里最苦、最累、最险,他就出现在哪里。广大官兵职工家属都称赞这位年轻军官干得特别出色。

后来经我介绍,才知道他是济南军区文工团创作室派来采访和体验生活的作家。李延国老师除去和大家一起参加各种劳动以外,就利用大家休息的时间进行座谈采访,拟定主题,撰写提纲,日夜构思,难得休息。在那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屋里,在一盏小煤油灯下,我们常常看到他屋里灯光彻夜不灭。

艰难的求学之路

李延国老师虽为作家,但不孤傲,不清高,心胸坦荡,磊落大度。十几天的相识、相知、相处,我们成了亲密无间的好兄弟、好朋友。他毫不保留地讲述了他苦难的童年和少年。他告诉我:“提起我的童年和少年,真是不堪回首。

我兄妹六人,我是老大。父亲四十岁那年患有肺心病,加之农活劳累,早早离开了我们,那年我才十岁。从此以后,坚强的母亲,拖着六个年幼的孩子,扛起了养家糊口的家庭重担,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我对妈妈说,妈妈,别难过,我是老大,地里的农活我担下了,我不去考初中了……母亲没上过学,但懂得读书的重要。

她说:‘就是千难万难也要供你上学,你这么小就当农民,将来会埋怨妈妈一辈子的,考上了,妈妈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学’。

按照妈妈的意愿,我到县城参加了初中升学考试。我只写了一篇命题作文,《记我的一位老师》,以此文,感恩在我小学阶段替我交过书本费的杨老师。至于其他课目我全交了白卷,以此表明我‘没有考上’。妈妈心知肚明,泪眼看着我推起爸爸生前留下的独轮车,扛起锄头,下地干活。

我虽然现在成了专业作家,但我的学历还是小学毕业……后来我在县图书馆办了个借书证,见到书架上那些书,就如高尔基说的‘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如饥似渴地读了一本又一本,读了一部又一部。

春夏秋三个季节,我都是赤着脚干活,脚上经常划出一道道血口子,所有的脚指甲全都在推车时,被石头掀掉过,回家涂上点二百二,照样干活。天冷了,母亲交给我一点钱,到集市上买一块生猪皮,回家自己比着脚剪裁,用细麻绳缝成一双猪皮靴。

里面塞进麦草,又吸潮、又暖和,整整一个冬天,我就穿着它,起五更、睡半夜,往地里运肥、压沙、换土,冬去春来,这双‘猪皮靴’也就磨透了,又赤着脚开始锄麦田了。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期,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大炼钢铁、兴修水利的热潮,公社规定每个村派出壮年劳力,去百里以外的邻县修水库。村干部通知我去公社集合,妈妈心疼我,含着泪水向亲戚借了点钱,到供销社买了一双力士鞋,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穿买的新鞋,推着独轮车第一次出远门。

在工地上只要有一点儿休息时间,我就拼命地读书。修完水库之后,我带回一大摞油印的《工地快讯》,上面刊有我写的诗歌、散文,那是我写得最早的一批‘文学作品’,那年我十五岁!

务农那些年,不管白天干活多么累、多么苦,我都是点着煤油灯,看书到深夜。家里穷,买不起钢笔,我就用高粱秸秆做成蘸水笔。我兼做生产队的记工员,用过的记工册的反面,就是我写作投稿的稿纸,投稿时,信封也是自己糊的。

我先后写了三百多篇稿件,投到全国各地的报刊和杂志,收获的却是令人沮丧的失望。后来,我写的一首小诗《拔萝卜》,被《烟台日报》发表了。我把平生第一笔稿费两元五角钱,双手捧给母亲时,母亲眼里闪现着泪花,这两元五角钱相当于她绣花半个月的收入啊!”

文学是最强的艺术力量

在一九七二年的《解放军报》上,我拜读了李延国老师写的诗歌《特号鞋》,短短几句诗,把军民鱼水情的动人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首朴实无华的诗歌,受到了专家和读者广泛好评。

一九八三年《解放军文艺》上发表了延国老师创作的报告文学《在这片国土上》,同时,《解放军报》用六个版的篇幅全文转载,中央和各省市电台纷纷连播。当时的总政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评论家刘白羽老师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在评议中写道:“我读完后,我忘记了我是在读文学作品,我只觉得,这是一种宇宙洪荒、开天辟地,万分激动人心的现实,在净化着我的心灵,在涤荡着我的情感。如果说艺术力量,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学最强的艺术力量,它是那样庄严,那样深厚,那样蓬勃,那样富有浓郁的诗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延国老师步入了他创作的黄金时期。一九八四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这片国土上》,济南军区政治部选编《在这片国土上》《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敢立军令状》等。一九九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亿万富翁》有其六篇文章,《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黄河祭》《中国的亿万富翁》《在这片国土上》《中国农民大趋势》《走出神农架》等;一九九二年黄河出版社出版《亚洲王之剑》,有《第一生产力》《泰山纳税女》《穆铁柱出山记》等二十七篇文章;还有一九九二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延国老师和许晨老师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钢铁铸造的岁月》;一九八八年出版的电视专题片剧本《警醒后的奋起》;二零一三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延国老师和许晨老师合著的《再生之门》;二零一五年泰山出版社出版的延国老师和李庆华老师合著的《根据地》;二零一六年《时代文学》第四期刊载的延国老师的报告文学《中国农民新趋势》等。

据有关作家统计,延国老师在《人民日报》上就发表报告文学24篇,大部分是整版。

另外,文学评论家对延国老师所撰写的报告文学的“形式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反映李瑞环同志带领天津市军民引滦入津的报告文学《在这片国土上》开创了国内“全景式报告文学”的先河;反映中国农村改革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大趋势》,探索了“集合式报告文学”的模式;反映工业改革的报告文学《走出神农架》,创新了“卡片式报告文学”的模式。

延国老师是连续三届获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获第二届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并改编为电影剧本;《在这片国土上》获第三届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大趋势》,获第四届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入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部优秀报告文学之列,现陈列于中国作家文学馆。

另外,长篇报告文学《走出神农架》,获“中国潮”征文一等奖。《穆铁柱出山记》刊于《体育报》《新华文摘》,后改编成电影《高中锋和他的矮教练》上映。《望长城》,大型电视文化专题片撰稿人之一,中央电视台制作。(本片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光荣与使命》总撰稿人,公安部六集文献纪录片,获二零零九年第六届国际选片会金牌,第十届金盾文化工程“金盾影视奖特别奖”。

延国老师不仅在报告文学的创作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诗歌、小说、散文、影视剧各种体裁的创作上,也都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如电影文学剧本《高中锋与他的矮教练》《生活从这里开始》《啊,士兵》;电视连续剧《鲁氏兄弟》《百姓》《白领农民》《浴血重生》;动漫剧《歌声飞出五指山》;专题片《望长城》《警醒后的奋起》《船歌》《企业文化ABC》《天府的记忆》《走过罗湖桥》《大江入海流——浦东开发开放二十年》《光荣与使命》《忠诚的见证》《大道鲁商》;戏剧作品有《高山青松》《开箱记》等。

另外,延国老师还是一位编辑大师,他主编的书目有十多种,反映了各种学科的历史渊源、意义、作用和人文历史。

延国老师几十年来,下部队,到基层,深入工厂,扎根农村,在人民生命财产最危难的关键时刻,到现场救助,到现场采访,写出了一部又一部、一篇又一篇、闪耀着时代光辉、跳动着时代脉搏的华彩乐章。“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照进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善美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年逾古稀的延国老师依然笔耕不辍。2013年,延国老师和许晨老师合作写了长篇报告文学《再生之门——中国式监狱探秘》。特别是2014年12月,由泰山出版社出版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更是引起全国轰动。

这篇由延国老师和李庆华老师共同创作的、四十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先是《时代报告》全文刊载,接着大型理论刊物《党建》杂志增刊全文发表。中宣部主办的《党建》杂志发表时,加了浓墨重彩的编者按语:“这是一部生动、鲜活而深刻的党史教材,一部群众路线教育的党课教材,一部信仰建党、宗旨立党、纪律治党的党章读本。史料丰富翔实而珍贵,故事生动感人而真实,叙述令人潸然泪下而又荡气回肠。”

2016年3月,延国老师与时代同行,以敏锐的视角,“先觉、先行、先倡”的家国情怀,撰写了报告文学《中国农民新趋势》,这与他三十年前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大趋势》是姊妹篇。2016年5月,延国老师和王模老师的报告文学《绿色的承诺——共产党员刘新利的中国梦》,在党建网、中国网等各大知名网站发表,立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孝行天下大爱无疆

延国老师,不仅大智慧、大手笔,把许多的文章写成了经典,让人叹为观止,而且“孝行天下,大爱无疆”,也是他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

现在,延国老师的岳父岳母已经年近九十岁高龄了,延国老师和晓春嫂子常挂在心,虽然定居在遥远的深圳,但他们每年一起回菏泽两次探望照顾老人,每次住两个月。古稀之人亲亲地喊着“爸”、“妈”。他各种家务事都做,修门窗、修下水道、换排气扇、买新炉灶等。他在两个老人身边,就像儿子一样伺候老人,送饭喂药,到医院陪床。他说,很享受这份对老人的照顾,就像照顾亲生父母一样……

事隔四十一年,我和山东欣马酒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徐宝庆先生,还有员工小王、小张,前往菏泽牡丹大酒店拜访延国老师,见面后,四目相对,白驹过隙之间,都已白发苍苍,同为古稀之人,他眼含热泪,热情地拥抱了我们,并盛情地款待我们。

我给他带去了几十年来创作的近百万字不成熟的文艺作品,请他斧正,他愉快地接受了。几个月来,延国老师顾不得酷暑闷热,阅稿、修稿、改稿,写下批注点评和修改意见四千多字,付出的心血太多了。况且,延国老师还有不少疾病缠身,我们常常心疼地流泪。

延国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宣传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他还作为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团的团长,曾率团访问过前苏联。一位功成名就的大作家,能如此真诚地对待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我们用发自肺腑的“感谢”二字,也已显得苍白无力了。

六十年以来,他历经磨难,一腔热血,一身正气,淡泊名利,信仰如铁,以笔代戈,敬畏艺术,心系人民,以大无畏的道德勇气,呼唤道德良知,讴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以“先觉、先行、先倡”的气魄,谱写了无数使人震撼的时代篇章。“心系家国天下,身传道德文章”,正是延国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本栏由实习生李思琦整理)(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