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采夫作品 潘采夫:80后作家没有昨天不是躲避历史

2017-05-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日,王蒙发表了对80后作家的评价,说80后作家"没有昨天",招来一片批评之声.由于在访谈中,王蒙说"他希望听到对他攻击性的评价",所以招来非议也在意料之中.虽然王蒙"找骂"之意殷殷,"80"后作家却没有如约发难,发言者多文不对题,更多人是哗众取宠,没有重现当年韩寒力斩白烨单挑文坛的盛况.在诸多文字中,吴祚来的批评颇具杀伤力,他的批评是,"'80后'走上文学舞台的十五年,我们发现它正是王蒙'躲避崇高'的十五年.&qu

近日,王蒙发表了对80后作家的评价,说80后作家“没有昨天”,招来一片批评之声。由于在访谈中,王蒙说“他希望听到对他攻击性的评价”,所以招来非议也在意料之中。虽然王蒙“找骂”之意殷殷,“80”后作家却没有如约发难,发言者多文不对题,更多人是哗众取宠,没有重现当年韩寒力斩白烨单挑文坛的盛况。

在诸多文字中,吴祚来的批评颇具杀伤力,他的批评是,“‘80后’走上文学舞台的十五年,我们发现它正是王蒙‘躲避崇高’的十五年。”“先有王蒙先生的‘躲避崇高’,后有‘80后’一代虚置历史。”吴的观点我大部分并无异议,但我对批判的武器不赞同,一批评王蒙,就给他贴上“躲避崇高”的标签,仿佛那成了他的人身污点,成了“王崇高”。

这样戴帽子、挂牌子的批判方法,不是一个平等讨论的架势,人一旦被简单地绰号化,就会被自动定性,没法再就事论事了。

而且,如果对“躲避崇高”的来龙去脉有更多了解,就会知道,王蒙的“躲避崇高”,其实是躲避代表着假大空的伪崇高,而不是去选择卑俗。因为崇高一词,长期以来已经被政治玷污、扭曲了。王蒙一文的本意,是要下一例“文革”的解毒剂,但由于王蒙也是位“标题党”,他的题目往往有点耸听,于是就成了时人批判的靶子,一场人文精神讨论也变了味道。

在这场“80”后争论中,用“躲避崇高”的语词,来替代王蒙的作为,批判的武器成了武器的评判,对一位大节不亏的老人是不公平的。

但王蒙批评“80”后作家没有昨天,认为他们在躲避历史,对此我也不赞同。什么是“没有昨天”?按王蒙的说法,应该是指缺少历史的厚重,缺少中国的特色。其实王蒙很清楚,“60后”、“70后”、“80后”是吃什么长大的,他们都是被喂大的一代,但“60后”有“文革”可反思,有风云激荡的80年代可回味,“70后”们也赶上个尾巴,但“80后”一代又经历了什么?尤其在精神文化领域。

让他们从哪里知道昨天呢?从历史课本、语文课本吗?好在有了网络,否则得是多么营养不良的一代人。

他们的“没有昨天”,并不是主动的个人选择,而是无奈的先天不足。所以,你可以说他们没有昨天,但不能说他们躲避历史,因为他们不知道该躲避什么。在这一点上,王蒙倒是躲避了,因为他本知道问题所在。

而且,所谓历史感和中国特色,也未必就是当一个好作家的必备条件,“80前”作家们可算有历史感了,也不乏中国特色,也没见在世界文学奥运会上得个金牌什么的,中国当代文学也未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既然你那个路子不太好使,也谈不上什么成功经验,那么“80后”跟你不同路,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说不定未来比您玩得大呢。

王蒙已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自传三部曲也显示了他强大的小宇宙。王蒙是不惮于争论的,所以才敢设置具有攻击性的话题,这应该是为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而争论也是一种沟通方式。看不惯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而“不服老”也是青年人的天性,某种意义上,这种掐架也可算两代人的“共谋”呢。所以,我们等待更有趣也更有劲的争论出现。而且为了寻一个更生猛的对手,我们还可以呼唤一声,出来吧,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