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思浩被利用 好人韦思浩:用善念传递温暖

2017-09-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老人名叫韦思浩.2015年11月18日,老人因车祸去世.在整理遗物时,女儿发现他留下的很多助学汇款单和一份遗体捐赠书.老人热爱读书.热心公益

老人名叫韦思浩。2015年11月18日,老人因车祸去世。在整理遗物时,女儿发现他留下的很多助学汇款单和一份遗体捐赠书。老人热爱读书、热心公益的故事,经网络传播,迅速引发了一波波的温暖效应。

如今老人已经离去了,但他用一生坚守的善良将成为这个城市温暖的精神财富。

杭州万家花城小区

二女儿韦汀:

这些是我父亲捐资助学的东西,我们也是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

“魏丁兆”就是老人的化名。《浙江省社会团体收费专用票据》、《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扶贫公益助学金证书》…这些证书和信件,很多连老人的女儿都是第一次看到。

直到现在这些受助者都不知道韦老师的真实身份。我们辗转联系上了一位当年在景宁小学读书的兰女士,正是这位魏老师的资助,帮助她度过了家庭最困难的小学和初中,使她没有辍学。

被资助人兰女士:(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应该是善良吧!(除了他叫魏丁兆之外,他有告诉过你他叫别的名字吗?)没有。(如果他现在还在世的话,你最想对他说的是什么?)谢谢!(哽咽)----

韦老的善举,感动的不仅是被他帮助的人,更让整个城市为之动容。老人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强烈共鸣。不少读者、网友纷纷留言:“高尚的行为没有轻重之分,都让人觉得值得尊重。”;“可以一代一代把韦思浩的精神传下去”、“把正能量传递下去”。浙江大学的学生自发建立“浙大微鲁班”公众号,通过微信发布老人事迹。短短几小时内,阅读量就达到了476万、近10万人转发、15万条点赞。

浙江大学学生方项莹告诉记者,这次能有这么大的阅读量我们也真是没有想到。社会上很多人都已经知道这件事情,我们也把这种精神传递了出去。

浙江大学学生刘琛栒表示,包括做慈善、去山区支教,从这样的小事发扬出来,一点点再向社会扩大。

浙江大学学生孟禾说:“我们这些大学生,应该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承担得更多一些,包括我们自己,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地去践行韦思浩老人的这种精神。”

不少市民倡议为老人立塑像,立即有媒体通过网络公益平台上发起了用于塑像建造的众筹。不到一个半小时,就有1176人参加,筹得善款51700元。

杭州市市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有这种坚持学习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杭州市市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从善的心。那这个社会就会美好一点。

现在,老人的塑像已经委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设计,目前完成了设计初稿,建成后将被放置在老人生前经常去的杭州市图书馆。现在如果你走进杭图,还会看到这样的书签,让每个阅读者都能感受到来自平凡人的温暖,并把它传递下去。

浙江大学新闻系教授沈爱国告诉记者,这是人心向善最好的注解,如果这次我们在朋友圈的转发中间,除了表像上感觉到可以向韦老学习以外,每个人内心都有所触动,那才是这个事件最具有价值最具有意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