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泽的妻子 【他说】80后摄影记者李雨泽 浮华世界的冷静纪实者

2018-02-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雨泽摄影作品.图由星辰影像中心 提供) 点击进入专题:"影像十年·和你在一起"星辰在线11月23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姚碧姿 岳珊 梁文婷)有这么一群人,这些年,他们依然秉持对摄影的热忱,用镜头专注时间的魔术,探寻潜藏在每个人身边美好的事物.星辰影像十周年,全国摄影圈的"大聚会",国内资深摄影师及图片编辑纷纷将目光投向这里,共探快门背后的思考与直觉.11月23日,星辰全媒体记者对资深媒体摄影记者李雨泽进行专访,听听他镜头下的影像故事.他用镜头记录首个国家公祭日2

(李雨泽摄影作品。图由星辰影像中心 提供) 

点击进入专题:"影像十年·和你在一起"

星辰在线11月23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姚碧姿 岳珊 梁文婷)有这么一群人,这些年,他们依然秉持对摄影的热忱,用镜头专注时间的魔术,探寻潜藏在每个人身边美好的事物。星辰影像十周年,全国摄影圈的"大聚会",国内资深摄影师及图片编辑纷纷将目光投向这里,共探快门背后的思考与直觉。11月23日,星辰全媒体记者对资深媒体摄影记者李雨泽进行专访,听听他镜头下的影像故事。

他用镜头记录首个国家公祭日

2014年12月13日,中国迎来首个国家公祭日,南京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全城鸣笛向死难者致哀。80后资深媒体摄影记者李雨泽,回忆起国家公祭日当天的情景仍记忆犹新,"那天的南京格外‘安静’,南京城里,处处都是新闻。江东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附近,来往的市民表情都十分凝重,有些人甚至眼眶发红。"

李雨泽并不止于单纯的拍摄记录,他以自己的角度诠释和解读这场时间背后的故事。在他的镜头里,你会看到名单墙前自发悼念的市民,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外,低头致哀的执勤警察,北极阁丛葬地,前来悼念的白领,还有幸存者照片墙前的老人……

为了挖掘独特视角,李雨泽从国家公祭日一个月之前,就开始四处奔走,拉贝故居,丛葬地,侵华日军亚洲最大慰安所旧址前的巷子,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公祭日次日,超过10万人次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等画面,李雨泽也用镜头将其记录下来。"我想用我的这组黑白照片,讲述了77年后的南京,国家公祭日虽然只有一天,但对于我来说,我关注的,是这个时期的南京。"

此后,李雨泽创作的摄影作品《国家公祭日的南京》获2014年度金镜头新闻奖银奖。"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年轻的摄影记者,可以极大的满足个人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证明我学习的思路和拍摄的照片是有意义的,至少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这在新闻摄影的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只算是对我过往工作付出的一种肯定,代表一个新的开始……"

打破常规思路 深度挖掘重质量

李雨泽认为,记者在前方传播出去的新闻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活",比的是速度。一种就是要做深度挖掘,比的是质量。刚抵达这个大事件的新闻现场,很多记者第一感触是"蒙"的,甚至不知道该拍些什么,索性哪里人多往哪去,跟风拍摄。这个时候需要懂得适时"突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帮助摄影记者快速走出‘囧境’。"

说道这里,李雨泽谈起曾经参与报道的一起灾害事件。"在阜宁拍摄百年不遇的龙卷风时,途中遇到这样一个老人,一直神情木然的望着一个方向,采访结束返回途中老人依然站在那里。第一感觉就是老人身上有故事,但是语言不通,拍摄起来十分困难。"

为了挖掘这位老人背后的故事,他找来当地的年轻人帮忙翻译。老人名叫李秀英,这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带走了老人的朋友们,7个不在了,5个受了伤。李秀英蜷缩在家门后,才得以避难。而灾难之后,她成了整个组里年龄最大的老人。

这个组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全是老人。平日,组里的"老伙伴们"常聚在李秀英家里,打发时光。灾难来临前两小时,他们还在李秀英家中聊家常。 "丈夫走了11年,6个子女也都不在身边。嗜人的灾难,让她连个说话的伴儿也没了。

"李雨泽说,拍摄《一场龙卷风 卷走了她13个伙伴》时,他想的是,老人房子没了,老伙伴们也伤的伤,亡的亡。人到耄耋,莫大的孤独紧紧围住老人。灾难过后,鸟儿还有个家,老人的世界还剩下什么?

"这些经历让我收获最多的是感动,以及对生活的认知。日常生活中难免有困惑失落的时候,我都会翻出这些照片看看。"李雨泽认为,作为一位摄影记者,如何用好手上的相机,拍出具有深度的东西传达给受众,这里面需要有自己的思考、敏锐的观察力,和平时的积累。"我一直坚信一个道理:走心接地气的报道,一定还会在读者的屏幕上再次传播。"

专访临近尾声,李雨泽还不忘给星辰影像十周年送上祝福,"星辰影像十年磨一剑深入拍客心,作为中国最具人气的摄影网站,希望星辰影像在下个十年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