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李安和他的《父亲三部曲》

2017-05-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开始关注李安是2013年年初,<少年派>的风行.春节后,碰巧在武汉的朋友家还看了奥斯卡的颁奖礼.回昆山后,又找来英文原著小说对着中文翻译看了一遍,小说中的细节在电影里取舍的非常有分寸,凝练有力.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大概是去年这个时候,陆续看了李安导演的<父亲三部曲>,如今又看了一遍,还是很好.所谓的<父亲三部曲>是指<推手(1991年,37岁处女作)><喜宴(93年,39岁)><饮食男女(94年,40岁)>三部电影.因为都讲述了父亲与子

开始关注李安是2013年年初,《少年派》的风行。春节后,碰巧在武汉的朋友家还看了奥斯卡的颁奖礼。回昆山后,又找来英文原著小说对着中文翻译看了一遍,小说中的细节在电影里取舍的非常有分寸,凝练有力。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大概是去年这个时候,陆续看了李安导演的《父亲三部曲》,如今又看了一遍,还是很好。

所谓的《父亲三部曲》是指《推手(1991年,37岁处女作)》《喜宴(93年,39岁)》《饮食男女(94年,40岁)》三部电影。

因为都讲述了父亲与子女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还有性格本身的差异,两代人之间的种种隔阂,而被合称为《父亲三部曲》。而且影片中的父亲角色都被演员郎雄包揽。前两部电影都在美国拍摄,最后一部在台湾本土。在影片中,我邂逅了在大陆已逝的中国文化的记忆,以及这种文化在时代演进中的没落。在影片中,民国的影子时而闪回。《喜宴》中的父亲以前更是国军师长。陈丹青说,阿城说的,大陆是共和国,台湾是民国,香港是清朝。陈跟李安几乎是同年,就比李安大一岁。而且都有长期的美国生活经历。不知道有没有看过《三部曲》,会有什么样的共鸣呢?真的是很好奇。

三部电影都以子女的视角看到父亲的悲酸处,然而无能为力。在我们上了30岁的人看来,心酸更甚。父已老迈,两鬓都白,一辈子只在儿女身上,膝下有儿女也只作无儿女。看到他坐在那儿打盹,一脸沧桑。看到他孤零零的,脚步蹒跚。说来儿女一辈子最对不起的还是父母。

有人说,李安电影中的主角都说的是他自己。

局部上说我觉得是有道理的,比如《推手》里的男主角我觉得长的就有点李安的样子。还有《绿巨人》里学生时代的主角也蛮像李安的。不过要说《喜宴》中的主角就是说他自己,就有点不靠谱了。人都知道李安男同题材的电影《断臂山》,要知道李安第一部男同题材的电影是《喜宴》,只不过拍《喜宴》的时候,他还不怎么出名罢了。

再说说里面的一些细节,在第一部里出现的两幅字画,在第二部里都有出现。一幅是王维的诗《酬张少府》

,另一幅是苏东坡的词《定风波》,这首词读高中的时候,我喜欢得什么似的,现在也看淡了,往事不堪回首啊。在第三部里,父亲的小女儿的男朋友钟国伦看的一本书,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在《少年派》里,印度的少年PI看的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地下室手记》。李安怎么对陀先生的书好像很感兴趣喔。要知道鲁迅先生也是陀氏的拥趸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