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红军:编剧帮创业的故事

2017-10-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借<影视圈>杂志创刊20周年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讲一讲我们编剧帮创业的故事.说到创立编剧帮,首先得扯上我的学习经历,大学的时候念过两年戏剧文学专业,也曾一心要做个编剧,刚毕业那会跟人到处开策划会,但最后正经戏一个没写上,倒是让我明白编剧是个极其艰难的职业,只能暂时放弃.学习过编剧这个专业,就会对这个行业一直有所关注.这些年来,虽然做着别的工作,心里却一直没放下编剧这个事儿.2013年微信自媒体很火,我就顺势开了个叫"编剧帮"的微信公众账号,传播一些关于编剧的理论以及资讯.或

借《影视圈》杂志创刊20周年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讲一讲我们编剧帮创业的故事。说到创立编剧帮,首先得扯上我的学习经历,大学的时候念过两年戏剧文学专业,也曾一心要做个编剧,刚毕业那会跟人到处开策划会,但最后正经戏一个没写上,倒是让我明白编剧是个极其艰难的职业,只能暂时放弃。学习过编剧这个专业,就会对这个行业一直有所关注。这些年来,虽然做着别的工作,心里却一直没放下编剧这个事儿。
2013年微信自媒体很火,我就顺势开了个叫“编剧帮”的微信公众账号,传播一些关于编剧的理论以及资讯。或许是“编剧帮”这个颇有江湖色彩的名字好记利于传播吧,关注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不仅吸引了一些新人编剧,很多知名编剧也在关注。

截至目前关注的会员已经超过两万人,这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意外。
其实刚开始做“编剧帮”这个账号时,也没有想好怎么做,只是感觉聚合编剧资源是特别有价值的一件事。因为任何一个影视项目,自由创作也好,委托创作也罢,只有有了一个决策方认为成熟的剧本,项目才能够启动。
我之前做过互联网方面的工作,深知产品是需要满足用户需求的,微信就是这样一个产品,依托在微信下的微信公众账号更是这样的产品。它不仅解决了移动时代用户阅读的需求,它还解决了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大家可以把“编剧帮”理解成为一个这样的组织:一群写剧本的、一群想写剧本的、一群找剧本的,他们聚合在了一起,这跟喜欢插花的群体聚合在一起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


不同的是,编剧的潜在价值是非常高的。编剧本是整个行业的核心资源,现在有些影视公司也开始真正重视编剧,也会通过各种渠道找好编剧,但在目前行业信息还没有能够完全对称的时候,他们错过大量好编剧或者好剧本。比如说,我认识一个影视公司老总,他多半年的时间都在找编剧,也没找到合适的,毕竟个人的人脉是非常有限的,但他的公司还在运营,是需要消耗成本的。对于编剧来说,尤其编剧新人,他们的人脉也没有那么广泛,往往写了剧本不知道往哪里投递,不仅会挫伤做编剧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当下社会信息交流非常便捷和迅速,但编剧行业却依然非常传统,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这个行业承袭着师徒制,而且师徒制还扭扭捏捏,有时称为编剧助理,有时称为学生,很多本质上就是枪手。

而一些有才华但没有门路的编剧就只能被埋没,甚至一些已经找到“名师”的年轻编剧,也要在师傅门下熬很多年才能熬出来。如果通过互联网建立公正的交易平台,这种状态就可能会改变。
以后符合市场需求的编剧也会分为两种:一种是把剧本当成手工艺品的编剧,精雕细磨,这种职业编剧的数量会变得极少,但他们的作品都会顶尖级的好;一种就是工业化时代的团队合作,团队内有明确的分工。
编剧的弱势性和被动性是这个职业的天然属性,很多文字工作者都会有不善于社交、不善于宣传自己的特点。也正是因为编剧们的温文静默,让编剧权益受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维权之路道阻且长。而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编剧们就要团结起来,互帮互助,这是唯一的出路。
“编剧帮”的微信公众账号初期只是聚拢人气,未来我们会做一个孵化编剧、孵化影视项目的平台,同时也会帮助编剧宣传和推广自己。我们还希望把编剧这个传统行业互联网化,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公平,让更多的人才可以走进这个行业。
来源:《影视圈》杂志杜红军 编剧帮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