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甫仁子女 将门虎子:中将谭甫仁长子是少将

2017-08-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一年一度的"八一"建军节到来了.记得去年的"八一",我写了一篇怀念南雄籍解放军少将彭显伦的文章,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今天,我又向读者奉献怀念仁化籍解放军

    一年一度的“八一”建军节到来了。记得去年的“八一”,我写了一篇怀念南雄籍解放军少将彭显伦的文章,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今天,我又向读者奉献怀念仁化籍解放军中将谭甫仁的文章,更值得读者期待的是,我在这里报告一个迟来的喜讯:谭甫仁中将的长子谭一兵也是解放军的少将。

在粤北地区,父子均为共和国将军,无疑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下面,让我们一同进入硝烟渐散的历史隧道,回首那激情燃烧的日子……

    他,从粤赣湘边的红土地走来; 

    他,参加过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 

    他,在井冈山那星火燎原的峥嵘岁月,尽显英雄本色; 

    他,爬雪山、过草地,设伏平型关、征战黑土地、挥戈大平津,南征北战几十年,功勋卓著; 

    他,被共和国授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他,被毛泽东主席亲自点将,封疆一城,镇守边略经地; 

    他,是我军历史上迄今为止不幸被暗杀的级别最高的干部; 

    他,正是粤北仁化籍的共和国中将谭甫仁。

    投身农运转战南昌

    谭甫仁出生于粤北山区仁化县城口镇上,父亲谭显扬是湖南省汝城县三江口铜锣垃村人。该村与城口镇相距只有6公里。城口镇是个小圩镇,较好谋生,为生计所迫,谭显扬在清朝末年到城口定居,住在城口镇柴街5号。 

    谭甫仁出生时,老实的父亲盼望儿子长大后能为善积德、出人头地,能维护天理,于是请镇上的老先生为儿子起名为“辅仁”。谭甫仁参加革命后,才将“辅仁”改为“甫仁”。 

    谭甫仁天资聪颖,很小就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名著,他很羡慕梁山好汉,有高超的武艺,爱替穷人打抱不平。1926年,谭甫仁高小毕业,那时,正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开始,农民运动如火如荼,16岁的他便参加了农会,同年又被选送到韶关参加北江农军学校第一期训练班学习。

在训练班,他思想进步、学习成绩好,经农军学校主任朱云卿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仁化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发起了“清党”运动,残酷地杀害共产党员和农会骨干,谭甫仁和一部分共产党员不得不离开了城口。 

    他们几经辗转参加了广东工农军,开赴江西南昌编入北伐军叶挺独立团。随后,谭甫仁又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后,谭甫仁因病与部队失散,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江西樟树镇,看到街上贴有叶挺、贺龙招兵的告示,便喜出望外去应征。待走进军营时,他发现是军阀朱培德假冒叶挺、贺龙在招兵,谭甫仁才知道上当受骗,他想逃走。可是,军营把守得森严壁垒,根本无法逃脱。他只有暂时留在军营,寻找逃跑时机。 

    1928年2月18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攻打朱培德部队,俘虏了一批战俘,谭甫仁也在其中。为了尽快地与革命军联系,谭甫仁大声唱起了《国际歌》,引起了革命军的注意,终于与原来在北江农军学校担任主任的朱云卿见面了。 

    从此,谭甫仁就在井冈山毛委员领导下的红军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参加长征抵抗日寇

    谭甫仁在井冈山的历次战斗中十分英勇。七溪岭战斗、黄洋界战斗、大柏地伏击战中他都表现得异常勇敢,毛泽东称赞谭甫仁“是一棵红色的苗子”。 

    1929年5月,谭甫仁调到红十二军103团任连指导员。当时,103团团长是粟裕,团政委是宋任穷。在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谭甫仁所在连队训练有素、作战勇猛,缴获敌人大批枪支和物资,受到上级表扬。由于谭甫仁指挥有方,1931年,他担任了红十二军687团团政委。 

    1932年3月,蒋介石调动粤军陈济棠部18个团进犯江西中央苏区,把兵力部署在江西信丰、南康、大余、赣州和广东南雄一带,企图一举消灭工农红军。同年7月,毛泽东、朱德带领红一方面军夺取了梅关,围攻大余,在南雄水口发动了水口战役。谭甫仁所在的687团参加了这场战役,是前卫部队,攻城拔寨。 

    7月9日,谭甫仁带领687团全体指战员占领了水口东面的无名高地,立即修筑工事,不一会,数倍于红军的敌军向687团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战斗十分惨烈,687团坚持了一天一夜,后续部队还未到达,兵员、弹药、食品、饮水又得不到补充,阵地上,伤亡不断增加,但敌军仍然疯狂地扑了上来,687团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红军后续部队红三军、红十二军和独立师赶到,向敌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敌军抵挡不住纷纷溃退,仓促逃入南雄城内。此次战役,重创陈济棠粤军。 

    1934年10月,谭甫仁调到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任组织科长,随红军总政编入中央纵队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到达甘肃后,他调到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12大队任政治处主任。红军到达陕北后,谭甫仁调入红十五军团,先后在红78师、75师、73师任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开始,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谭甫仁所在的73师改编成115师343旅687团。谭甫仁任687团政训处主任,跟随部队于1937年9月23日下午出发参加平型关战役。 

    9月24日,部队在行军途中,天上下起倾盆大雨,崎岖山路更加难行,全体官兵冒雨前行。687团于9月25日到达指定地点埋伏,等待前来的日寇。 

    687团全体官兵在旅长徐海东、团长张绍东指挥以及谭甫仁的配合下,对不可一世的日军发动攻击,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杀得日军尸横遍野。这场战役,我军消灭日军精锐部队坂垣师团21旅团1000多人,击毁汽车80余辆、大车200余辆,缴获九二式野炮一门、机枪20多挺、步枪300多支、战马53匹,还有其它物资一大批。

这场战斗灭了日寇的锐气,大长了八路军的军威。 

    经过几次战争后,谭甫仁在军事素养上更加成熟。1940年7月,他被调到冀鲁豫军区任副司令员;不久,又调中央党校学习。

    南征北战功勋卓越

    抗日战争胜利后,谭甫仁于1946年1月来到了吉林军区,担任23旅政治委员;同年4月,又调任到东北民主联军东北纵队政委,在解放长春、齐齐哈尔和解放哈尔滨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8年4月,谭甫仁晋升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7纵队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他在部队中负责做指战员政治思想工作,特别强调说:“部队一定要做到指挥员是第一流,而战斗员也要战斗技能过硬、政治思想过硬,这样,部队才能成为无敌之师。” 

    1948年10月,谭甫仁所在部队与兄弟部队一道参加解放锦州战斗。在这次战斗中,七纵击毙敌师参谋赵化龙及其敌官兵3149人、俘敌26894人,战绩显赫。接着,谭甫仁所在部队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1月25日,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谭甫仁所的第七纵队改为44军,谭甫仁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44军南下进入江西,经南雄、始兴、翁源、从化、佛冈直逼广州。

广州解放后,谭甫仁受命带领44军一个师的兵力前往佛山进行剿匪,谭甫仁任佛山军管会主任。在短短的1个多月里,谭甫仁所在部队在地方部队的协助下将佛山一带的匪特基本肃清。 

    1950年初,谭甫仁担任了四野15兵团44军政委。4月份,谭甫仁受命解放万山群岛。万山群岛解放后,谭甫仁调任广西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7月,谭甫仁调任武汉军区副政委,同年被授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街,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59年11月,谭甫仁担任了武汉军区第二政委。 

    1964年9月,谭甫仁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1965年8月26日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委。 

    文化大革命期间,云南省局势一度极为混乱,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谭甫仁受命于危难之中,于1968年5月担任昆明军区政委,昆明军区党委书记,1968年8月11日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谭甫仁又担任了云南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0年12月17日清晨,谭甫仁在住宅被一名反革命分子开枪杀害,终年60岁。与他一块被害的,还有他的夫人王理岩。

    将门虎子情系故乡

    记者经过调查,到目前止,韶关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共有5位。其中战斗在硝烟弥漫战场而又在1955年授衔的有:谭甫仁中将和1958年病逝的彭显伦少将。以后授衔的有: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主任、副院长黄茂辉少将、谭一兵少将以及驻港部队政治部主任曾庆年少将。 

    将门出虎子。谭甫仁的长子谭一兵1968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陆军第14军政治部保卫处干事,武汉军区司令部直属政治部保卫处干事、副处长、处长,广州军区直属政治部保卫处处长,广州军区保密委员会副师职专职委员兼军区办公室副主任,广州军区动员部部长;1988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92年7月晋升为大校军衔,后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2003年7月31日晋升为少将军衔。

 

    据悉,谭一兵有着和他父亲一样的伟岸身躯,为人低调沉稳,担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期间,除了出席必要的会议外,很少在媒体面前露面。 

    谭一兵小时候曾在父母的带领下回过故乡,看望城口的父老乡亲,城口这块红色的土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母去世后,他的家乡情结越来越深。 

    据城口镇一位负责人介绍,每年的清明节,谭一兵将军总是带领家人回到仁化城口祖屋,拜祭逝去的先人,但从不惊动当地政府官员,轻车简从,匆匆地来,匆匆地走…… 

    谭甫仁一家两代成就两位共和国将军,为粤北当代红色传奇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