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正明宋江题诗 [转]浅析《宋江题诗》的艺术风格 (选自《中国京剧》文:赵向军)

2017-10-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第二,唱腔设计精当, 唱腔的创作是<宋江题诗>创编中最有新意的部分.例如,在第一段[二黄导板].[回龙]转[原板]的唱段中,编演者在吟唱[导板]"在牢营止不住心头惆怅"时,采用了杨派的声腔技巧.众所周知,杨派唱腔的特点之一是咬字准确,节奏明快大方,听来荡气回肠,余音绕梁不绝,这种声腔把宋江烦闷的心情充分地体现了出来.第二句[回龙]"配江州.离故乡,一路行来但见那十屋九空好不凄凉"是唱段中的核心.前面的十三字垛唱,从"十屋九空"大撤,把

第二,唱腔设计精当, 唱腔的创作是《宋江题诗》创编中最有新意的部分。例如,在第一段【二黄导板】、【回龙】转【原板】的唱段中,编演者在吟唱【导板】“在牢营止不住心头惆怅”时,采用了杨派的声腔技巧。众所周知,杨派唱腔的特点之一是咬字准确,节奏明快大方,听来荡气回肠,余音绕梁不绝,这种声腔把宋江烦闷的心情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第二句【回龙】“配江州、离故乡,一路行来但见那十屋九空好不凄凉”是唱段中的核心。前面的十三字垛唱,从“十屋九空”大撤,把腔分解,着重渲染人去楼空的凄凉景象,唱到“好不凄凉”再回归到原速上。

演员在处理这句唱词时,节奏变化、强弱对比处理得更为清晰,使整句唱腔节奏分明,韵味深长。虽是运用的杨派唱腔,但却又不拘泥于杨派的成法,在气息的控制,行腔的速度与力度上更为细腻。

不仅如此,演唱者还用不同的唱腔处理方式来表现人物情绪渐变的过程。“杯中酒。”这段【二黄快三眼】的唱腔也是全剧的重点唱段。

之所以安排【二黄快三眼】的板式,是考虑到全剧唱腔的多变性,将部分唱段换成【快三眼】的板式,更具有音乐性,既有变化,又与人物的情绪相吻合。“杯中酒勾起了心头惆怅”是整段唱腔的重点,在快速的节奏中,把唱腔的旋律准确清晰地展现出来,当唱到“惆怅”的“怅”字时,又是一个大的撤速,然后是几个大的柔腔。

此处又是从杨派唱腔化出,而又不拘泥于杨派原来的唱法,观众听来无疑会有耳目一新之感。第三句“父在朝中为首相”不同于一般的唱法,而是采用了典型的杨派的唱法,特别是“父在”两个字,吐字的时候不急于张嘴,让字晚点出来,有一点强调的意味,这种唱法将杨派唱腔韵味醇厚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全剧第三段上板的唱腔“听酒保把贫妇苦情诉讲”,要比一般的【原板】唱段速度快,提速的目的是更能突出人物面对不平之事那气愤填膺,怒不可遏的心情。

这一段落要求演唱者吐字干净利落,铿锵有力,唱腔饱满而力道十足。而气息的运用,讲究在换气的时候要尽量偷气,使人听不出气口来,这样才能使唱段在整体上给人一种完整而不拖泥带水的感觉。

京剧的【散板】、【摇板】唱腔,在大多数的演唱者眼里,是不被重视的板式。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很多人认为【摇板】、【散板】是歇工的唱腔,演员在完成较长和难度较大的唱段后,可以利用【摇板】、【散板】恢复体力,调整嗓子的状态。

表面看这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但如果前面上板的唱段唱得很好,到了唱【散板】的时候不认真唱,而是敷衍了事,就会使全剧在这个地方“塌腰”,给人一种不完满的印象;第二,【摇板】、【散板】的节奏比较自由,不太好处理,要想唱得好是比较困难的。

而在这出戏里,前辈艺术家对几段【散板】唱腔精心打磨,不放过每一字、每一腔,使全剧唱段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让观众有一个持续的欣赏过程,这正是经典剧目所应具有的艺术品质。

这出戏的最后一个唱段,用【散板】的形式来刻画宋江醉酒后的豪爽性格。在“大雨来了”的叫板声中,起【散板】。

第一句“雷声轰轰响”,“雷声”二字起高腔,字要喷薄而出,再辅以大堂鼓击打出来的雷声,有一种直上九霄击散乌云的气势。第六句“人天共悲伤”之后,垫念白“宋江呼”,把宋江豪侠仗义的性格表现出来,同时又起到了转折的作用。

从第七句“鸿鹄今日入罗网”开始,速度加快,第九句“且将龙泉磨得亮”,“且将龙泉”四个字阴着唱,“磨”字向上滑着唱,先抑后扬,体现了宋江扫除阴霾的决心。第十句“拨开了云雾见日光”,加速并且垛着唱,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

整段唱腔唱词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句子意义言简意赅,将宋江的理想主义精神加以充分展现。唱腔很有气势,与唱词完美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创作者的独具匠心。特别是在唱腔的处理上,讲究吐字归韵,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很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散板】唱段中不可多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