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仁寿前史上虞允文是谁?

2017-11-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虞允文(1110~1174)我国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寿(今属四川)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跳过淮河,进迫

虞允文(1110~1174)

我国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寿(今属四川)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跳过淮河,进迫长江。两淮前哨宋军失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顾问军事,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犒师,正值金海陵王大军谋由采石渡江。

虞允文见局势危急,决然把散处沿江无所统辖的戎行,敏捷安排起来,挫折金军渡江南侵的方案,赢得了采石大捷(见采石之战)。金海陵王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今江苏镇江)阻截。

金军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取得极高名誉。乾道三年(1167),召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四川名将吴璘死,虞允文顶替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活跃整理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

五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秋,再度赴四川综理军政业务,后病死。在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诏赠虞允文太傅,谥忠肃。而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后便失去了克复华夏的斗心,从此不再计划克复华夏。

但虞允文的报国业绩仍广为人传扬,名留青史。毛泽东亦曾在《续通鉴纪事本末》批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虞允文曾为唐书及五代史加注,并著有诗文十卷,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奏议二十二卷、表里志十五卷,传扬於世。

白马墨客虞允文--十一——身世总述

虞允文身段宏伟,身高六尺四寸,换算过来,在当时几近2米,这在文人中无疑对错 

常让人注目的。史称虞允文:“大方磊落有宏愿,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 

器“。虞允文早年以文学入仕,到了中晚年,捉住了时机,在宋金风云中,大展才调 

,终成一代名相,千古流芳,毛泽东在读《宋史·虞允文传》时评估说:“伟哉虞公 

,千古一人。“ 

        绍兴订定合同今后,高宗、孝宗两朝的将相们,关于和战,争论不休,自己建议纷歧, 

相同是主战,虞允文、辛弃疾明显要比张浚慎重;相同是和,陈康伯、陈俊卿、史浩 

、汤思退又不相同。陈康伯更偏重于战和,而陈俊卿、史浩则偏于守和,汤思退则是 

毫无原则的求和。相同的人,在不相同的期间,建议也纷歧,典型的如陈俊卿,早年比 

较有进取心,到后来,定见则常常跟虞允文相左,所为偏于保存。虞允文入柄中枢以 

后,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宋军并没有过硬的实力与极好的时机进行大规划的北伐,取 

得全部的实质性的成功。但是虞允文竭力建议康复,因素安在?我想陈亮的一席话, 

或许能够标明虞允文的心迹,这段资料,不见于《宋史》,而是《永乐大典》引录于 

《元一致志》,邓广铭先生曾撰考证其真伪,发表于1996年第二期的北京大学学报上 

,这段话是陈亮跟虞允文说的,陈称:“故相张魏公薨已数年,老将在淮上唯李显忠 

,又多疾;在关西唯吴拱,又地远;自余文臣诸子邓,是肉食可鄙之流;禁卫诸军邓 

,是海鲜啖饱之辈,公忠贯日月,采石之勋已著,而规恢之任在公一身,若迁延岁月 

而不是究是国,何故系华夏之望?何故雪祖先二百年之辱?何故副上宵旰之托?当丞 

相有可治之时而不能为,则后之人安能为此哉!“。陈亮点出了虞允文所面对的局势 

与艰难,着重了了他身上的职责。 

        虞允文文采超卓,首要是奏疏类散文,采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军事榜首剳子》 

、《江上军事第二剳子》、《江上军事第三剳子》、《奏还汪应辰知衢州词头疏》, 

充沛显现其胆识忠勇,明代专家张时泰将虞允文比为岳飞,实非过誉。后来虞允文入 

川为川陕宣谕使,虞允文作《论用吴璘以图康复疏》、《论巩州未下可忧疏》、《论 

营田之利害》等奏疏。隆兴元年,虞允文又有闻名的《论今天可战之机有九疏》,分 

析全国时局,比照敌我两边,期望孝宗无为沿袭,极力战备,捉住可战之机,励行可 

战之实,文章首先说坚持抗战,克复华夏,是“六合之大经,《春秋》之大义“,接着 

从宋金两边君主是不是英明、政权是不是稳固、国内是不是安靖、民心向背、有利地势、地利、 

人才等九方面进行论说。乾道三年,虞允文出为四川宣抚使,作《论明良交感惟信与 

诚疏》、《谢赐御书汉崔寔政论疏》、《论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响马之备疏》等 

。虞允文著作颇丰,杨万里《虞公神道碑》说他毕生好学,“食必观书,为文立成, 

不雕而工“。虞允文著有《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唐书注》、《五代史注》、《乾 

道重修敕令格局》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议》二十三卷、《表里制》十五卷、《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