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惶庞麦郎:个体之外的社会“惊惶”

2017-07-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月14日<人物>杂志一篇名为<惊惶庞麦郎>的文章被热转.这是第一篇全面揭秘庞麦郎的文章,里面的那个庞麦郎让人震惊诧异.可随后庞麦郎本人通过媒体独家回应称这篇报

1月14日《人物》杂志一篇名为《惊惶庞麦郎》的文章被热转。这是第一篇全面揭秘庞麦郎的文章,里面的那个庞麦郎让人震惊诧异。可随后庞麦郎本人通过媒体独家回应称这篇报道胡编乱造。这一事件因双方说法不一,快速发酵,引起了众多网友和微博大V的讨论,这次事件究竟是在消费一个有心理缺陷的病人,还是在客观残酷的反映社会时代病?

从这篇报道开始,熟知庞麦郎的人或许会超过《我的滑板鞋》这首歌的粉丝。隐瞒真实年龄、改名字换出生地,在很多人看来庞麦郎首先应该是一个执着于明星梦的“造假者”;在另外一个角度,他执迷于被多数人都视为是天方夜谭的梦想,自负到自欺,又被视为是精神病人。

这些复杂的评价堆砌在庞麦郎的身上,或都有其客观性。但无论是哪种评价,都是以旁观者的“距离感”来完成的,对于多数围观者而言,对之予以同情甚至是抱以可怜意味,又未尝不是一种“优越者”的审视姿态?

在成为“职业歌手”庞麦郎之前,庞麦郎只是来自农村一个年轻人。拥有这样“底色”的年轻人,绝非是孤例,相反,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将记者的“揭露”式采访称为是有意消费有着特殊经历和人格形态的庞麦郎,或扣帽子之嫌。

但较之于有目的的消费,这一新闻呈现的更大欠缺或在于,对于明显具有“消费”嫌疑的采访效果却不自知,这或者已经说明当下社会文化中的某种观念隔阂的“不漏痕迹”。而当一个群体已经被视为是天然的可供作消费的对象,无疑是可怕的。

庞麦郎的经历正证明这种观念隔阂的现实性。改英文名,自称为台湾人,隐瞒年龄为90后……他连造假都显得如此拙劣和露骨,但尽管如此,依然倾尽一切去迎合某种被定格的社会潮流与成功标准。而近乎于自欺的自负,成为他用来对抗这种落差与外界审视的唯一武器。也可以说,以他为代表的某个群体,一旦要求去跨越自身所属的阶层,一开始就注定要背负沦为“笑料”的冒险。

庞麦郎的成名作《我的滑板鞋》的官方MV,被包装为极具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讲述了庞麦郎成名后的现实与梦幻人生,刻画出小人物对于音乐的追求与梦想”。但经由这则报道,人们却发现这个被更多小人物视为“追梦者”榜样的励志者,在另一种主流标准中,却是另一部分人的谈资与笑料,这或是“惊惶庞麦郎”所呈现的社会的惊惶一面。

(原标题:惊惶庞麦郎:个体之外的社会“惊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