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陈涌泉 国家一级编剧陈涌泉:“为河南戏曲发展营造一片森林”

2017-10-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即便是在河南,说起陈涌泉(如图),恐怕很多人也都不熟悉;但是,提到豫剧<程婴救孤>,甚至很多外国人都知道.陈涌泉就是<程婴救孤>的编剧.文华奖让我们扬眉吐气在陈

即便是在河南,说起陈涌泉(如图),恐怕很多人也都不熟悉;但是,提到豫剧《程婴救孤》,甚至很多外国人都知道。陈涌泉就是《程婴救孤》的编剧。

文华奖让我们扬眉吐气

在陈涌泉的印象里,2000年以前,河南的戏曲几乎与大奖无缘。“上世纪90年代,我们到北京参加戏曲颁奖,总觉得很郁闷,心里想着,大奖啥时候能轮到咱?”

2001年,河南豫剧二团的状况特别不景气。当团长李树建找到编剧陈涌泉,想将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豫剧《程婴救孤》时,全团账面上只剩下800元。要想排好这出戏,至少得40万元。二团咬牙上戏,四处筹资。

陈涌泉经过深思熟虑,对《赵氏孤儿》的情节进行新的取舍和编排。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排练,2002年9月,《程婴救孤》首演一炮打响,获得第九届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此后一路走红。囊括了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我国政府和行业最高奖项,被专家誉为“经典名著改编的范例”、“中国戏曲改革的成功之作”。

后来,《程婴救孤》剧本被列入大学语文教材的戏剧文学单元,成为当代戏曲剧本的唯一入选者。

“拿到大奖,感觉为河南的戏曲界扬眉吐气了。”陈涌泉说,这是他亲身感受到的河南戏曲变化。

古典戏曲应该注入现代精神

“让戏曲由传统走向现代,是我始终追求的目标。” 陈涌泉结合自己的创作之路,对戏曲发展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戏曲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契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创新是必由之路。”

采访过程中,陈涌泉拿出一封刚刚收到的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音乐系主任马兰·卡尔斯姆教授发来的信件。

陈涌泉说,2011年1月《程婴救孤》即将远赴大洋彼岸,在美国的五个州巡演。这段时间,他们正在筹备到美国去演出。马兰·卡尔斯姆的来信,是跟他交流一些关于演出的细节问题。比如:关于剧目的长度、虚拟化表演、伴奏乐器等。其中,马兰·卡尔斯姆提到美国人的观赏习惯。

“戏曲不是花瓶,戏曲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陈涌泉说,在剧中,要着力追求文化底蕴、文学品位、现代理念等因素。戏曲要想在多元文化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下有所作为,这样的追求必须成为更多同行的自觉。

陈涌泉说,他期待着,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民族戏曲艺术能够健康地走进当代观众、走进未来,走进世界,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它的独特魅力,让越来越多的民族、越来越多不同肤色的人都了解它、喜爱它。

为河南戏曲发展营造一片森林

谈起个人目前的创作情况,陈涌泉说,他正在着手改编《窦娥冤》。

“王国维曾说过,在中国所有戏剧作品中,《赵氏孤儿》和《窦娥冤》是最具有悲剧性的,即便是放在世界戏剧范围来看也是毫无愧色的。” 陈涌泉说,“我的愿望是继《程婴救孤》之后,把《窦娥冤》推向海内外市场。”

“创作理念一以贯之,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当代戏曲的发展,对《窦娥冤》进行全新打造。创新是必须的,否则难以打动当代观众。”

不惑之年,陈涌泉担任了河南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更多地关注河南戏曲的未来发展。他恢复了中断10年的《河南戏剧》杂志,创办了黄河戏剧文学奖和理论评论奖,把黄河戏剧文学奖推向社会,广邀省内外院团参与,力争为河南戏剧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和平台。

“如果我埋头创作,也许可以成长为一棵大树,名利双收,但我给了自己一个更大的使命:为河南戏曲发展营造一片森林。” 陈涌泉说,这是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