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坚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教授卓业鸿:廿十载寂寞守光明

2017-09-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对于一个医生,你一个星期能帮助的只是数以十计的病人;你带教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要在此基础上乘以学生的人数;但如果你投身基础研究,那么也许你能解决的是成千上万个病

对于一个医生,你一个星期能帮助的只是数以十计的病人;你带教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要在此基础上乘以学生的人数;但如果你投身基础研究,那么也许你能解决的是成千上万个病人的问题了。

人物简介:卓业鸿,男,党员,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专科主任,美国耶鲁大学眼科中心博士后。

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委, 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SCI收录杂志《Molecular Vision》、《Chinese Medical Journal》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

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杂志收录25篇、中华系列杂志37篇。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广东省名医工程研究项目等。    医者仁心,科研临床双花齐放

七月的广州,一场雨过后,空气里满是清新的味道。于这样的一个下午我们走进了卓业鸿教授的办公室,与这位刚获得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学者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卓教授本科就读于原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从93年起与著名眼科专家葛坚教授结缘,成为了葛教授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在当时,临床医生颇为热门,前景大好,然而卓教授却将目光投向了眼科学的基础研究,成为了我国少数早期开展基础研究的眼科临床医生之一。

说起当初的转型,卓教授解释道:"青光眼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较高,作为‘导致失明的沉默杀手’,它对于中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以及社会都有着极大的影响。"病人们无助的神情与痛苦的生活令他痛心疾首,他下定决心要在青光眼的有效防治上做出新的成果,为那些在黑暗世界里苦苦挣扎的人们带去新的希望。

而要解决这一切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从基础科学研究入手。导师葛坚教授曾和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一个医生,你一个星期能帮助的只是数以十计的病人;你带教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要在此基础上乘以学生的人数;但如果你投身基础研究,那么也许你能解决的是成千上万个病人的问题了。要想做一个真正能悬壶济世的大医者,关键是你的心怀有多开阔,站得有多高,看得有多远。"

在葛坚教授的鞭策和鼓励下,卓教授开始了近20年的于临床与科研之间的奔波忙碌,起先是对青光眼发病机制相关的小梁网细胞进行培养研究;随后又率先对青光眼家系进行系谱分析、致病基因的筛选和功能鉴定等,他一直致力于探索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确立了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其研究成果于03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迄今为止,该奖项上国内眼科界唯一获此殊荣的科研文章。

卓教授说他很庆幸当初自己在基础研究上的坚持,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与难点,为基础科学提供了研究的课题与方向;而基础研究的成果又反过来推动了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这种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之间搭建起来的有效联系,促成了卓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不断革故鼎新,成果倍出。    

情深意长树人才,学科建设首当先

卓教授眼里,获得"珠江学者"固然是一种荣誉(不是个人而是集体的),但更为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动力,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国内,如果中山眼科中心自认第二,我想没人敢认第一。这固然是眼科学学科发展的独特优势,然而无形中也给我们增加了些许压力。要想坚守眼科中心的排头兵位置,保持学科发展优势,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

谈到研究生的培养,卓教授说,不仅要使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团队精神与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他的学生李轶擎说,平时卓教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但同时会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并且他非常注重与国际顶尖院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卓教授的一名在读博士生白玉婧便是在他的悉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学子,据悉目前她已完成与加拿大McGill大学联合培养计划回国,并且明年毕业的她已有三篇第一作者SCI论文发表。

李轶擎自己也将在一个月后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眼科学专业进行为期两年的培养与学习。在硕士阶段已有第一作者的SCI论文发表的他,还曾获得过"南粤优秀研究生"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