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本与狄仁杰是什么关系 阎立本观画的典故

2017-08-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阎立本与狄仁杰阎立本对于狄仁杰,有伯乐对于千里马的知遇之恩,正是阎立本的慧眼识才,狄仁杰如此英豪才得以浮出水面.狄仁杰剧照作为初唐画家,阎立本与其兄长阎立德的才

阎立本与狄仁杰

阎立本对于狄仁杰,有伯乐对于千里马的知遇之恩,正是阎立本的慧眼识才,狄仁杰如此英豪才得以浮出水面。

狄仁杰剧照

作为初唐画家,阎立本与其兄长阎立德的才华,包揽了宫殿、陵墓的设计到绘画,唐太宗收藏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肖像画,正是出自阎立本手笔。阎立本不仅在绘画艺术上极有造诣,其政治才能同样出众,任贤为用,受人尊崇。

阎立本以河南道黜陟使得身份,担任考核官吏升迁,人才选拔的任务,在河南汴州遇到了其寻求良久的治世之才。阎立本对其说道:“我虽然是一个肖像画家,在我心中自有想画之人与不想画之人,想画的人物中,见其第一眼便有冲动下笔的人更是少之少,而你就是极少数之人,非画不可之人。”

而这位阎立本认为非画不可的人就是狄仁杰,当时的狄仁杰仍然是一个任职参军的小官,身份低微,但从他的眼神中搜寻不到一丝畏惧之色,极为沉着冷静,阎立本正是为其胆量所折服,阎立本事后对其近臣坦言道:“被我凝视而毫无动容之色的人,实在从未见过。”狄仁杰被擢升为并州都督府法曹,此后满身抱负得以施展,成为一代名臣。

阎立本观画

阎立本观画这个典故讲述的是唐代画家阎立本参观南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的壁画遗迹,历经三次观赏,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越深入了解越能窥探期间奥秘,逐渐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阎立本作品赏析

一日,阎立本恰巧寻得机会可以观赏南北朝画家张僧繇的壁画,然而前去的第一天,阎立本大致的浏览一番,颇为失望,原来名家之作也不过徒有虚名,遂败兴而归。第二天,不甘心的阎立本寻思着再去观摩一番。仍旧为能揣摩出惊世之笔,横竖打量也不过近代名士之作的水平。第三日,阎立本无意间途经此地,便起心再次前去观赏,伫立画前,良久之后,似乎有所发现,越是定睛凝望,越是被其深深吸引,精妙之处,别有洞天,阎立本不禁拍手叫绝,遂坐卧与画作前,欣赏研究长达数十日之久。

从这则典故中反映了复杂之物,要通其经理,必定需要反复琢磨,细心研究,走马观花是难以欣赏到精髓的,即使是阎立本如此精通画艺之人也难通其理,前两次都被自己的经验之谈蒙蔽了双眼,不能从框架中跳脱出来,直到第三次,摒弃所有偏见,从无到有,才真正顿悟名家笔下所传到的奥妙与灵感。

因此此典故常被运用到治世之道中,摒弃经验之谈,更忌讳走马观花,一定要深入研究之后才有发言权。

阎立本步辇图

唐代阎立本所绘《步辇图》取材于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境。

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中画面人物由唐太宗、吐蕃使者禄东赞以及侍女构成,唐太宗端坐于步辇之上,由六名宫女抬着,一旁另有数名宫女或手掌华盖,或手持摇扇。使臣禄东赞身着带有吐蕃特色的民族服装,一袭联珠纹袍,拱手向唐太宗作揖致敬,生动地刻画出吐蕃使臣的身份与大唐天子的高高在上,最难为可贵的是阎立本将禄东赞的恭敬与机敏描绘的极为生动,跃然纸上,而唐太宗眉宇间的舒朗、眼光中睿智都展现的淋漓尽致,表现出了一代帝王的远见卓识与天子威严。

从色彩运用上来讲,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画面,依据汉民族传统的用色习俗,喜庆场面通常有红色来作为基调,作者为突出这一特点,将画面正中间的典礼官所着官服绘成正红色,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夺人眼目,又不会显得太突兀,一者太宗为至尊天子,与大唐天子尊贵身份相配的颜色仅有正黄色,但若是将吐蕃使臣着上红服,未免有喧宾夺主以意,因此将代表大唐的典礼官身着红色官服最为合情合理。作者在颜色运用上也算极尽心思。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历代帝王图》又称《古帝王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此画卷纵向51.3厘米,横向531厘米,共绘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肖像,在其人物个性的刻画上各附异彩,个性分明,并将封建等级伦理观念融入其中,适当处理人物大小。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画幅中的十三位帝王分别是前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另外加上侍者共四十六人。每位帝王均有榜书,有的还记有在位年代及对佛道的态度。

阎立本在绘此作品的过程中,注意到封建统治者的共同特性与气质仪容,但又根据每位帝王在位期间的政治作为,不同的境遇命数,塑造出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从中可见作者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例如那些开国建功的君王,在画家笔下体现了一派王者气度;而那些昏庸亡国的君主,则是一派萎靡庸腐之态。画家在绘其君王画像时,将其对君王的评价融入其中,使人物个性更加饱满。不置可否,《历代帝王图》的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在古代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