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读书的故事

2017-06-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郑板桥读书的故事郑板桥,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他是我国古代清朝时侯的著名诗人画家,传闻他长相普通但却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关于郑板桥读书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有听说过,因为郑板桥读书这个故事本身有着很大的励志意义,因此被写成课文编入了小学的语文教材之中即大家所熟知的<郑板桥读书>.郑板桥图片据说郑板桥在很小的时候就跟在他的父亲身边学习,但是由于他资质平平,甚至可以说是天资愚钝,因此并没有老师愿意教授他.可以说儿时的他没有一点超乎于常人的地方.不过他虽然没有出众的头脑,但是他愿意努力刻苦的

郑板桥读书的故事

郑板桥,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他是我国古代清朝时侯的著名诗人画家,传闻他长相普通但却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关于郑板桥读书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有听说过,因为郑板桥读书这个故事本身有着很大的励志意义,因此被写成课文编入了小学的语文教材之中即大家所熟知的《郑板桥读书》。

郑板桥图片

据说郑板桥在很小的时候就跟在他的父亲身边学习,但是由于他资质平平,甚至可以说是天资愚钝,因此并没有老师愿意教授他。可以说儿时的他没有一点超乎于常人的地方。不过他虽然没有出众的头脑,但是他愿意努力刻苦的学习,并且能不时的激励自己,在学习的时候能够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渐渐地他的学识越来越丰富。在后来的时候还相继考上秀才、举人、进士。而《郑板桥读书》这篇课文就是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郑板桥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才能的人不是天生的,他是需要后天的不断积累而成的,一个人就算有着奥德再聪明的头脑,但是如果你不后天努力的话,那么也只会成为伤仲永那样的人,但是只要你肯努力,那么就算达不到你想要的结果,可结局也不会太差。学习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学习的成就并不一定要天资卓越,但必须踏实上进。当然了,要想学的好,好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

郑板桥原名是什么

郑板桥出生于公元1693年,在1765年去世。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 ),燮在古代是协调、调和的意思,或者可以解释为成熟。这个名字可能是家人希望郑板桥的出生能协调天地,或者期望粮食成熟。

郑板桥画照

郑板桥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前期卖画为生,中期为官,后期还是靠卖字画为生。板桥是他的号,是现在的江苏省兴化县人。郑板桥是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年间的进士。

郑板桥为官非常注重百姓,对百姓的疾苦非常关心,所以他为官不为财,不为利,只是踏踏实实的为老板姓办事,调和百姓之间的矛盾,这也印证了郑板桥原名郑燮的含义。

郑板桥在为官上并不热衷,但是他为官绝对清廉自守。而为郑板桥带来巨大名声的,不是他作为清官,而是他作为艺术家在艺术上的成就。郑燮是清朝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书画作品非常受人们的欢迎,经常有人上门求字求画,尤其是在他晚年更是如此,那时候郑板桥已经声名远播,所以找他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郑燮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有自己的品格,并非常欣赏竹子的品格,他也经常用此来激励自己或展现自己的精神,因此在他的画作中竹子也成为最常出现的植物。郑燮还是一位有名的怪人,是当时的扬州八怪之一,但是他虽然性格怪异,却不能掩饰他的正直,所以才深受百姓的爱戴。

郑板桥喝茶的趣事

在民间有一则关于郑板桥喝茶的趣事,充分反映了郑板桥的性格特点。传闻,有一天,清代著名的画家郑板桥来到集市上的一家茶馆准备喝茶。

郑板桥像

老板一瞥,看见来客是个普通的小老头,就随随便便地说了一声"坐"算是招呼吧,然后转头又对伙计叫了声"茶"就算让伙计上茶了事。这郑板桥也只是自己在那坐着饮茶欣赏店里的几副字画。然后老板见板桥在欣赏字画,心里估计这小老头一定是个文化人。于是就改口对板桥说"请坐",而后扭头对司茶的伙计叫了声"泡茶"。过了一会儿,店里有认识郑板桥的人见是板桥,就高声喊到:板桥先生,板桥先生!老板这下才知道这个看上去普通的小老头就是鼎鼎有名的郑板桥。于是立马迎上前去,不停地对郑板桥说:请上坐!请上坐!又扯着嗓子叫伙计说:泡好茶!泡好茶!郑板桥也毫不客气,领了老板的情,坐了上座,饮了好茶。等到板桥临走时,老板拿出纸笔,想请郑板桥留下墨宝。郑板桥也是一口答应,提笔为老板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座

茶泡茶泡好茶

郑板桥喝茶所写这副独特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店老板对"穷人"的鄙视,还有对有身份的人的势利趋附。这也同时从侧面反映了无知,落后会受到鄙视的客观事实,同时鞭策大家,积极努力,奋发向上,做别人眼中有身份的人。

郑板桥两封家书的内容

郑板桥是清朝的大书法家、诗人和画家。他流传于世的作品非常多,其中《郑板桥集》是流传广泛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中除了郑板桥的诗、词、画之外,还有他的十六封家书。这十六封家书中有两封家书是最有名的。  

郑板桥两封家书图片

郑板桥是清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人物,他还做过七品官的县令,在画、诗、书法方面又是大家,虽不说是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但也是富贵之人,而且郑板桥在五十二岁的时候才生下了一个儿子,所以郑板桥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而郑板桥的两封家书便是谈他对这个儿子的教育的。

郑板桥的教育之道,在郑板桥的两封家书里得到很好的体现。郑板桥在山东做知县时写的《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就是谈他教育儿子的。郑板桥告诉他的弟弟说:“我不在家,我的儿子给你管束,不要因为他是你的侄子就纵容他,对待家中的佣人也要一视同仁,不能让我的儿子欺负他们。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他明事理。”从郑板桥的这一封家书就可以看出他虽然宠爱儿子,但绝不溺爱。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中还有一篇是《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这篇家书同样是告诉族人对他儿子要严加管教,不能放任自流,郑板桥的这种教育方式在当时算是相对少见的,所以当时有很多人并不能理解郑板桥为何会对一向疼爱的儿子如此严厉。

郑板桥的画值多少钱

郑板桥的画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如果非要问郑板桥的画多少钱的话,只能回答要看在哪个时代了。

郑板桥的画

在清朝时代,郑板桥画了一辈子的画,对他而言,画画不仅是精神上的慰藉,还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众所周知,郑板桥早年家境贫寒,他们家是书香门第,父亲是教学先生,教书历来都是道德高尚、物质贫乏,郑板桥和父亲一样也是教书先生,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孩子生病,家里买不起药,没人医治过世了,父亲也是同样的状况离世的,家庭艰难,郑板桥只能去杭州卖画,那个时候他的画能够卖到什么价钱,没有历史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也不难猜想他的卖画钱不多,卖画钱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到了晚年,郑板桥又开始卖画,他为官清廉,没有多余的钱财,只能靠卖画,这个时候的郑板桥名气很大,他居住的扬州是个很大的书画交易市场,来向他求画的人很多,他制定了一个价目表,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明码标价的画家,画分为大、中、小分别是六、四、二两银子,最便宜的扇子要半两。清朝的一两银子最多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三百多元,就是说他的画最低一百五十元,最高达两千元。

郑板桥的画曾经卖过一千两,就是现在的三十万元,当时看来已经是天文数字。如今只要是郑板桥的真迹,都是当时的几十倍,收藏价值高的还是当时的上百倍,甚至上千倍。

从这里可以看出,郑板桥的画多少钱一个是因为郑板桥的作品质量,还有一个和他的精神也是脱离不了的。

郑板桥吃亏是福的故事

吃亏是福是郑板桥的著名话语,也是正板桥先生著名的书法作品,全文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不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福即是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一个平常心,如果懂得付出而不去计较自己是否会“吃亏”,那么你将拥有一个富有的人生。这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福兮祸所依是一样的道理。

郑板桥《吃亏是福》书

关于郑板桥吃亏是福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郑板桥有一个亲戚,一直在洪江经商。有一次他从水路运送一大船木材到江浙一带去销售,但是此次航行非常不顺利,到了途中搁浅了,如果不能按时到达就将亏损。

就在这个人非常着急的时候,汛期却到来了,于是他们加快速度按期到达了。而到了以后发现别人都卖完了,这时候碰巧江浙上有要修筑,需要大量木材,他们不但没有亏本,还迅速销售一空,最终赚了一大笔钱。

郑板桥的这位亲戚将这件事情告诉了郑板桥,郑板桥听了以后非常有感触,于是当时就写下了这句名言。这就成为这句著名话语的来历。

不管这个郑板桥吃亏是福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是这句话是非常著名的,现在的很多人,还认为这句话为经典。这句辩证看待问题的方式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也成就了郑板桥的这个经典书法,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书法的同时还给我们深深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