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如此成功毛泽东却遭空前质疑

2017-09-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土城作战失利,渡江北上入川受挫.为了摆脱严峻的不利局面,1935年1月29日至3月21日,中央红军在川黔滇交界处的赤水河上,由东至西,由西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土城作战失利,渡江北上入川受挫。为了摆脱严峻的不利局面,1935年1月29日至3月21日,中央红军在川黔滇交界处的赤水河上,由东至西,由西至东,来来回回作了四次横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

当年红军在转移中,面临强敌的围追堵截是经常的,而红军通过自己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敌军的围追堵截来实现自己的战略转移目标和任务,又是十分正常的。否则,只能面临失败的结局。而像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这样成功摆脱敌军的例子,在各地红军中也不胜枚举。比如,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孤悬长江以南,深陷敌军丛中,还不是靠自己千回百折地转战,最后长征到达陕北?徐海东等领导指挥的红二十五军是一支不足三千人的小部队,还不是靠着自己灵活机动和英勇顽强,打得强敌靠边走,第一个进入陕北?徐向前、陈昌浩指挥的红四方面军还不是以无坚不摧的意志和毅力、始终高敌一筹的谋略,迭挫强敌,完成长征的?所以,胜利完成长征的部队都一样,都摆脱了优势敌军的围追堵截,都有一段不同凡响的征战历程。况且,上面所说的三支红军部队,在长征中同中央红军比较,显然还都有着两个方面的“比较优势”:其一,损失相对较少;其二,沿途都还创建了新的根据地。

此外,笔者在研究四渡赤水时,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一方面,人们对四渡赤水倍加尊崇,极力神化。例如,有的将其称为“红军长征中举世闻名的四渡赤水”(《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45页);有的称其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是毛泽东“高超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是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红军长征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页)。还有那60年代唱红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长征组歌》,其中歌词气势如虹:“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重要当事人不仅绝不恭维,甚而批评有加。亲眼目睹中央红军土城之战失败,以及随后几次三番的行动难以达到目的,在遵义会议上受到批判的博古开始说话了,其语言不多,但一针见血:“看起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转引自《毛泽东传1893~1949》,第346页)博古口中的“狭隘经验论者”指的就是毛泽东,这“也不成”也就是博古对土城失利和四渡赤水的评价。这里,博古虽然表露了一点对遵义会议遭批评的不满情绪,然而,却又正是毛泽东给他创造了发泄不满的平台,毛泽东给了博古企图抓住的“辫子”和“痛脚”。

四渡赤水

如果以博古为原任“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的议论不足道的话,那么下面出现的一些战事中的有关人物当时的态度,可得认真看待了。

首先是林彪,紧接着还有他人。林彪时为红一军团军团长,是毛泽东的得力爱将,指挥作战思路缜密,常常有独立见解,他所指挥的红一军团又是中央红军的主力。虽然,据聂荣臻回忆,林彪在遵义会议上“没有发什么言”(《聂荣臻元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但可以肯定,林彪是支持遵义会议改变领导人,支持毛泽东重新出山的。对于毛泽东指挥的土城之战惨败,目前没有发现林彪的议论,但是土城之战中,让林彪率部颠来赶去,部队伤亡惨重,也可以估计到林彪当时心里也是够窝火的。当然,让林彪公开直接表示不满还有一个过程,然而,这个过程来得并不漫长。

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回兵遵义,取得了长征以来唯一的一场作战胜利,毛泽东多少减轻了身上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卸下了兵败土城的包袱,进而情绪上有些激动和陶醉。在胜利面前,他欣然命笔,吟诵了一首著名的词章——《忆秦娥·娄山关》,其中的妙句佳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失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