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奎出身 高连奎:中国养老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2017-06-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养老金入市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保障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养老金如果要保值,就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近日备受热议的养老金入市问题尘埃落定.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昨日发布消息称

养老金入市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保障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养老金如果要保值,就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近日备受热议的养老金入市问题尘埃落定。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昨日发布消息称,社保基金理事会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营广东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资金1000亿元。新增基金更多的配置到固定收益类产品中,说明将有很少的部分进入股市。

社保基金理事会采用这样的投资方式主要是为了稳妥和降低风险,毕竟养老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但笔者认为,养老金入市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保障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养老金如果要保值,就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在很多中国人眼里,美国等国家是靠金融保险来解决养老问题的。然而这是错误的,目前世界各国的基础养老金,都是国家统筹,美国直接接称为社会保障税,是仅次于个人所得税的第二大税种。中国叫社会保险费,其本质也是税,而不是商业保险的性质,是财政性质而不是金融性质。

世界各国的基础养老金都实行现收现付制度,这与各个保险公司所推销的保险产品是完全不同的,私人养老保险在任何国家所占的比例都不大。私人保险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社会发展一直存在着通货膨胀和生存成本提高的问题,财富缩水严重,商业保险赢利能力有限,解决不了财富缩水问题,只有国家主导的现收现付制度才能解决。

除了现收现付的部分,世界各国还有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一般实行基金积累制,这不占主要地位,所谓“基金积累制”,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劳动者,通过他和他的雇主在其工作期间的缴费,把一部分劳动收入交由社保经办机构,并将这些不断积累的资金用于投资,等参保人退休后,该基金再以积累的养老金和投资所得回报,向他兑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

这是一种把劳动者工作期间的部分收入转移到退休期间使用的制度安排。美国叫401K,中国叫个人账户,道理都是一样,都是不由国家进行统筹,而是直接进入个人账户。

这部分资金,大多是十年前、或是二三十年前缴纳的养老金,其实在这几十年的时间内面临着极大的财富缩水,而定期存款或是国债,基本上是可以弥补通货膨胀的损失。但由于生存成本升高造成的缩水,是很难弥补的,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如果不进行投资的话,那就面临财富缩水;如果进行投资的话,那就面临风险。因此这种方式多适用于国家养老金之外的雇主养老金,占比很小。

中国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养老金模式,其实国家统筹部分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部分实行的是“基金积累”制度,在国家统筹部分,因为实行现收现付制度,是没有结余的,而个人账户实行“基金积累”。目前的结余主要是这一部分。

中国与美国等国家的区别在于:其他国家的非现收现付部分,主要由企业或个人负责,投资盈亏与国家没有关系;而中国的特殊性就在于个人账户也有国家保管,如果发生了亏损,国家要负责任。而如果不进行投资增值的话,虽然不亏损,但也面临自然缩水,因此是个两难问题。而目前所试行的养老金投资于固定收益市场,看似一个折中选择,其实没有太大的作用。

笔者认为,中国现在的做法,应该是取消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度,在世界上实行基金积累制度的基本上都失败了,日本早年实行基金积累制,后来改成了现收现付制度,而现在剩余的基金积累制度都是企业行为,而且问题多多,无论是美国的401K还是日本综合年金投资,都出现了大规模的亏损问题。中国应该从这方面吸收教训。

中国养老金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而中国的养老负担又是非常小的,而目前竟然出现了缺口,其根本问题就在于缺乏法律约束,中国偷逃养老保险的情况太严重,因此中国实行“费改税”是必然的选择,而目前的社会保障费其实从本质上也是税收,但却没有税收的约束力,国家统筹部分,不够用了,就挪用个人部分,这其实是非法行为。

社会保障“费改税”是强制企业为职工建立社会保障,既保障了职工权益,也可以提高社会保障费用收入,如果中国实行了“费改税”,仅仅是国家统筹部分就完全可以出现结余。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征收不同形式社会保障税或薪给税的国家已达80多个,占全部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国家的60%以上。

社会保障税制以其固有的理论和实践优势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因此,中国取消个人账户,通过社会保障“费改税”做大统筹账户,是必然选择。

其实,建立社会保障也只是走入文明社会的第一步。这一步,德国在卑斯麦统治时期就已经完成,美国等其他国家在上世纪的经济大萧条中完成,而现在中国绝不能止步于此,而是应该建立全方位的福利社会才行。当代世界德国和北欧等高福利经济体都有着明星般的经济表现,相反,美国、日本这些低福利水平国家的经济几乎陷入崩溃状态,这一事实很值得研究和反思。

(作者系经济学者,《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