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抗癌女孩鲁若晴”真名鲁超 昨日在京住院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如花一般的年华,如花一般的女孩,静静地侧躺在病床上,脸上系着口罩,眼睛微闭着。 她就是在微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白血病女孩,通过寻访,记者在北京见到了她,我们应该叫她一声鲁超。 巧遇:北京找到女孩鲁超 5月23日8:30,北京协和医院西单院区。
为了弄清事情真相,记者连夜赶到北京,一路打听,来到住院部一层的血液内科二病区。“请问今年年初有个姓鲁的小姑娘来这里治疗白血病吗?”记者向病区的护士询问。
“有,今天她又来了,刚入院。”护士回应。 “她是从青医附院转来的吗,现在情况怎么样?” “具体情况不清楚,只知道是个山东姑娘。” 由于血液内科病区的特殊性,只在每天的15:00—19:00开放探视,记者就离开了病区。
下午,记者再次来到病区,在最尽头找到了她的病房。她静静地侧躺在靠近门一侧的病床上,身子蜷缩着,面朝着墙,眼睛微微闭着,头上戴着帽子,一个蓝色的大口罩罩在脸上。 远远看去,她的床头卡上写着,姓名:鲁超;入院时间:2012年5月23日。
记者找到了在病区拐角处的鲁超的父亲、母亲和她的一个在北京工作的远房叔叔。 危急: 连夜进京治疗 “现在可以说非常危险,需要做进一步的化疗。
”她的叔叔说,她个人非常不愿意治疗,在家人的几次劝说下,才又返回了北京。 事实上,这不是鲁超第一次来到协和医院。记者了解到,鲁超家在山东青岛胶南的农村,最早确诊是在胶南的小医院,后来医院无能为力,转到了青岛市区的大医院。
今年1月7日,鲁超来到北京。 那是一段让人揪心的经历,鲁超本人、家人、同学、朋友都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中。来到北京,从1月到3月,3期的痛苦化疗让这个家庭在承担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让这个1989年出生的小女孩选择了放弃。
“她是不想拖累父母,不想拖累这个家庭。”她的叔叔说,她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孩子,超乎寻常。拿骨穿刺来说,非常疼,大人都受不了,何况一个小女孩,但鲁超从来没有哼过一声疼。
在北京治疗2个月后,看到父母的操劳和家中积蓄花光,鲁超选择了放弃。她说,想回胶南,想跟家里的同学、朋友聚聚,拗不过这个丫头,家人同意她暂时回家一趟。没想到,回家之后,她怎么也不同意继续治疗了。
这次再来北京是因为鲁超的病情出现了危险,她的父亲告诉记者,孩子一度不能进食了,这才连夜来了北京。 微博: 她本人发了又删 谈到她的微博,家里人说,网上质疑的微博就是她本人发的,鲁超就是鲁若晴。
今年年初第一次来北京住院的时候,亲戚看她住院很寂寞,就花钱买了个小笔记本让她上网,转移一下注意力,也好减轻一下化疗的痛苦。 她的叔叔说,微博上她说的话都是她的真实感受,谁也没想到几句微博能这么让人关注。
关于网上质疑的声音,家里人听别人说起来才知道,本来想瞒着鲁超,但她还是知道了。 她删除了自己发过的微博,并在发出来的最后一条上说:我该彻底消失了。 家里人找出了网友给她拍的视频,有数不清的网友表达了对她的祝福,家人告诉她:你不是为你自己而活着。
为了打消她放弃治疗的念头,她的叔叔充当起了说客,不止一次地跟她谈心。 在胶南,在北京,鲁超都曾陷入极大的自责中,她屡次用撞墙来减轻内心和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求过父母及早结束她的生命。
省钱: 药呕吐出来再吃进去 鲁超的家在胶南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庭条件一般,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当初做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成功的就是她的哥哥。 鲁超在青岛确诊为白血病时,刚从一所职业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不久。
她曾对家里人说,刚工作开始挣钱就拖累家里,这也是她不想治疗的原因。 鲁超的父亲告诉记者,从确诊到现在已经花了20多万元。“有一种进口药,一天要吃4片,4片药就是800块钱”,刚开始吃药的时候,孩子的身体承受不了,有时候呕吐,把药都吐了出来,她用手接着,连同呕吐物再塞回嘴里。
亲戚看不下去,不要她吃,她说:这可是800块钱,爸妈要挣多久…… 目前,鲁超的家人正在填写一份申请,通过卫生、民政部门审批后,一部分进口药可以通过有关机构赠予,如果能申请成功,可以缓解一下经济压力。
澄清:捐款与鲁超一家无关 据记者了解,因为曾中断治疗,如果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前做的化疗可能要重新再做。
主治医生说,一切要看鲁超的身体条件,如果条件合适,化疗效果理想的话,完全可以做手术。 但问题是费用。家里人说,不包括其他,仅这个手术就要花40万,如果一切顺利,术后要长期药物维持,还要定期到医院检查,这都是一笔不菲的花销。
鲁超自始至终都拒绝别人对她进行资助,家里人也非常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毕竟她这个年龄,有些想法还不成熟,她的叔叔给她打比喻说,如果家里有能力,当然可以拒绝资助,“如果有人要资助,你不妨当成是借的,记个账本,以后你挨个去还,等你痊愈了,你去回报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叔叔说,这种劝说还在继续。 鲁超的家人最后表示,现在网上如果出现有捐款账户,以鲁超的名义进行捐款的,都和这个家庭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没有让任何人为鲁超捐款。
探究真相绝非媒体苛求 本报评论员 王任辉 “鲁若晴”在微博里表现出的不屈的勇气和对这个世界的留恋,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和祝福。 由于关注,所以祝福;因为祝福,所以希望她能战胜病魔,更有网友希望去青岛实地探望“鲁若晴”。
正是基于一些网友的期待及媒体的职能,才有媒体派记者去青岛找寻“鲁若晴”,探究围绕“鲁若晴”引发的一切亟待了解的真相。 谁也没料到,正是鲁中晨报记者的青岛之行,让一些人甚至一些媒体很不高兴。
如果“鲁若晴”真是山东姑娘,作为一家山东媒体,关注“鲁若晴”不仅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能使然,也是人之常情。遗憾的是这种人之常情遭遇了空前的口诛笔伐。
不奇怪吗? 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报道真相不仅是向社会和公众传播信息,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体现和保护,尤其是在鱼龙混杂的虚拟空间,媒体更应成为“站在船头的瞭望者”,拨开云雾换得真相,而不应是麻木不仁的看客。
普通的网友做这样的看客,不奇怪,如果是媒体身为此类看客,则忘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之所以探究真相,是因为知情权缺失,谣言和猜忌势必粉墨登场。公众是要基于调查采访之上的知情权还是要无法验证的网络传言?答案不言自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探究“鲁若晴”真相的过程不仅是为了保护真实的“鲁若晴”不被网络脏水玷污,也是为了保护网友的善良与爱心不被亵渎。此话不是危言耸听,今年年初,杭州女子肖艳琴在微博留下遗书,声称自己被丈夫的情人逼死,引得网友和媒体对她的丈夫和小三口诛笔伐;没想到的是,一周后,肖艳琴“复活”,并接受北京某电视台专访,还被曝收了电视台20万元酬金。
针对目前的网络环境,媒体如果不去甄别、不去求证,行吗? 正是记者的青岛探究真相之行在一些人、一些媒体眼中成了一种苛刻,甚至苛求。
遗憾的是,持这种批判论调者恰好模糊了媒体的职能及应肩负的社会责任,模糊了公众知情权与个人合法利益的一致性。
在一些“道德卫士”看来,媒体探究真相侵犯了“鲁若晴”的私权利,试问:一次再正常不过的新闻采访侵犯了谁的私权利?难道像有些人一样主观臆断、传谣造谣才算没有侵犯“鲁若晴”的私权利?万一“鲁若晴”不存在,岂不是愚弄公众的善良与爱心?因此,媒体正本清源的探究真相的行为应得到支持与理解。
遗憾的是,有的媒体却宣扬一种论调:由于“鲁若晴”自始至终都不曾向公众索取什么,因此媒体的采访对一个身患重病的“鲁若晴”来说,是一种“苛刻”,甚至是“真相癖”。
按照这种逻辑,只有“鲁若晴”向社会公众求助或索取时,媒体才可以去采访?这种论调及支持的思维方式未免太滑稽了! 即使到了现在,也没有哪个人和哪个媒体强逼“鲁若晴”出来说话,倒是有的人强逼别人言行与他们同步,恰恰是这种偷换概念的“苛刻”更应被社会和公众所警惕。
事实上,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最重要的是,谁才是“鲁若晴”事件的幕后黑手?这类幕后黑手的企图是什么?制造这样的事件对网络环境甚至现实社会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作为媒体,我们的社会责任与职责驱使我们还得去不断地探究每一起新闻事件的真相,而不是向谁刻意地展示所谓的“苛刻”。(鲁中晨报记者 贾亮 发自北京)